从《说文解字》看汉字的渊源(3)

EMail 转发 打印
【明慧网二零二四年八月二十二日】(接前文

(四)汉字里的“天人合一”

“天人感应”、“天人合一”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特征。天虽然高高在上,但是却无时无刻与人间发生着联系——“天之照人,与镜无异”,“为善,天地知之;为恶,天地亦知之”。人间的善恶,上天通过天象警示世人,因此自古以来,就有“观天道以应人道”,与天合德之说,正如《易书》中所说:“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

“示:天垂象,见吉凶,所以示人也。从二(二,古文“上”字。);三垂,日、月、星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示神事也。”

《说文解字》对于“示”的解释为,上天垂象,预示吉凶。“示”上面的“二”,是古文“上”的写法,代表天上,下面“小”为“三垂”,代表日、月、星,乃是上天垂示人的意象。发生日食、月食、星象变化、干旱、洪水之时,古代帝王见天象灾变,就认为是自己治国无方而上天给予警告,于是下罪己诏及大赦天下,以示敬畏神明。

《说文·示部》有60个字,表示神灵、祭祀、祸福、礼制等与天神有关的内容,如礼、福、祥、祸、神、祭、祝、社、祖等,都是从“示”演化而来的。

人们怎么才能得到上天的庇佑呢?

“礼(正体字为“禮”),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从示,从豊。”又:“豊,行礼之器也,从豆象形。”

豊,是祭祀用的礼器,用礼器盛着丰收的粮食与牺牲,虔诚敬奉神明,就会得到神明的护佑。由祭神的酒器和仪式延伸、扩展为人们生活中应当遵照的礼仪、仪规。

古人说“观天之道,执天之行”。这句话的意思是了解天命,并身心统一地去实践。几千年来,形成了敬天顺天,信神拜神这样的习俗。《礼记·中庸》说:“郊社之礼,所以事上帝也。”郊社之礼,指祭天地之礼,冬日祭天称“郊”,夏日祭地称“社”,合为“郊社”。

中华传统节日,均是从祭祀演化而来,《礼记·月令》记载,天子在元日要举行祭天大典,还要举行“祈谷于上帝”和农神后稷的活动。立春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以迎春于东郊。感念天地化育,感念风调雨顺。由此建立起人神关系,获得神明的庇护,在神圣的祭祀中使人感受到自我存在与天地的息息相关。

《说文解字》中说:福,佑也。福,是从“畐”演化而来,“畐(fú),滿也。从高省,象高厚之形。”“畐”是古代的一种祭祀用器,以鼓腹象征丰满多福,后加“示”旁作“福”。“畐”“福”同。

《诗经》的雅颂中有“报以介福,万寿无疆”、“君子万年,福禄宜之”;“福”具体指什么呢?古人归结为五个方面,谓之“五福”,即快乐、幸运、长寿、美德与和平。

唐代医药、养生学家孙思邈在《福寿论》中说:“福者,造善之积也;祸者,造不善之积也”、“福兮可以善取”。在传统文化中,人们敬天敬神,安分知命,积德行善。儒、释、道都告诫人们:信神敬天,从善惜福,感恩知报,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才能得到上天的庇护。中华传统文化被称为“神传文化”,天人合一的观念深刻体现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人们都相信善恶有报的真理:人积善,天降吉祥,积不善,天降灾殃。所以人们不断修正自身,回归正念,以善为本,以德为尊。

(五)汉字里的“返本归真”

在“天人合一”的文化传统中,有着“参天地之造化”,与天地“合德”的净化过程,通过修炼、学习,可以达到返本归真,觉悟宇宙真相的境界。

我们来看一看《说文解字》中,对于“真”的诠释,“真,仙人变形而登天也。”甲骨文是人在鼎(大型烹煮器)上,表示道家“安鼎设炉”修炼以返本归元而修成得道(飞升)之意,即修成“真人”。探究“真”的源起,让我们看到中华文化与修炼文化之间的紧密关系。

甲骨文“真”,上为飞升之人,下为鼎。

那么“真人”是什么概念?为什么修炼得道以后称为“真人”呢?

按照修炼界的说法,人的真正生命是元神,世俗中叫作灵魂。人的元神是在高层空间中产生的,后来因为不符合那层空间的标凖要求了,逐渐地就掉到人类的这层空间,投胎以后得到一个人体,成为世上的人。

人类空间中的肉体,只不过是灵魂在这个空间中正常存在时的一个载体,等到阳寿终了,扔掉肉体,灵魂另归他处。修炼的人,如果修炼成功,就返回上界,或叫天国,或叫天堂。不修炼的常人一般的就进入六道轮回,作恶多端的则下地狱。

修炼返回的是本我的生命,道家就将之称为“真人”。可见,这个“真”表达的是“本元、本质”这样的意蕴,所以后来“真”就引申出“本原、本质”之类的含义。如《庄子·秋水》︰“谨守而勿失,是谓反其真。”及人们常说的“返璞归真”和修炼界所说的“返本归真”等等。

在修炼、修持的过程中,道德水准的提升是境界升华的根本。

《说文解字》中,“德,升也。”在甲骨文中,“德”是人的眼睛在道路的中央,向上的一条直线,表示人要遵直而行,才是正道;在金文中,“目”的下面又加了“心”,表示不仅要目正,还要心正,并在行动始终如一,这样的人可以称为有德之士。

“德”被视为宇宙天地中,符合万物道法的本质特性。

◎德者道之舍,物得以生。(《管子·心术上》)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老子·第二十一章》)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老子·第五十一章》)
◎惟德动天,无远弗届。(《书·大禹谟)
◎德无常师,主善为师;善无常主,协于克一。(《书·咸有一德》)

中国古代有“积德”、“守德”,“损德”、“缺德”的说法。顺道而行,就可以守德与积德;背道而行,则是缺德与损德。对于道德的涵养,在东方与西方文化都是核心命题。

◎真正之知识者,道德也。(苏格拉底)
◎美德的小径是狭窄的,恶德的大道是宽阔的。(塞万提斯)
◎美是道德上善的象征。(康德)
◎真实包括着道德,伟大包括着美。(雨果)
◎道德和才艺是远胜于富贵的资产,堕落的子孙可以把贵显的门第败坏,把巨富的财产荡毁,可是道德和才艺,却可以使一个凡人成为不朽的神明。(莎士比亚)

在《说文解字》中,仅有“德”的解释为“升也”,其他均为一升、几升等量词,可见,古人认为,人的境界的真正提升,最重要的是德行与心性,这是返本归真的根本之道。

(全文结束)

(c)2024 明慧网版权所有。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