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说文解字》看汉字的渊源(1)

EMail 转发 打印
【明慧网二零二四年八月十日】

(一)《说文解字》的来龙去脉

中国文字源远流长。在《易经·系辞》、《吕氏春秋》等典籍多有记载,黄帝史官仓颉造字,开创了正统的华夏文字。从甲骨文、金文到小篆,属于古文体系。到汉朝隶书的出现,属于今文体系。由于今文与古文有了较大的改变,人们难以了解古文的本来内涵,并渐渐产生了变异。到东汉时期,许慎著述《说文解字》,力求还原汉字的本源,而截止人们对于文字的“变乱常行”。

许慎,字叔重,汝南召陵县万岁里(今河南省郾城县许庄村)人,曾在东汉皇宫藏书处任祭酒,典校秘笈。

在《说文解字·叙》中,许慎记述了文字的起源:“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垂宪象……黄帝之史官仓颉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庖牺氏即伏羲氏,伏羲仰观天象,俯察地理,根据事物本来的道理创立了八卦,可以观测天地万物之象,等等等等。到了黄帝时期,史官仓颉依类象形,创造了象形文字,后来演变为形声兼备的文字。

但是,到了汉代隶书的出现,文字与以前的篆书相比,方便易认,直到今天仍然被广泛采用,但是由于失去上古文字的“依类象形”的原貌,对于文字的各种曲解、错误的诠释,也开始蔓延。许慎在《说文解字·叙》指出,人们为了便于记忆编的顺口溜:“馬头人为長,人持十为斗,虫者屈中也”,以讹传讹,流害甚广。

为了追溯汉字的本源,让世人了解汉字中蕴藏的真义,许慎用了22年时间,广泛采集上古文字、籀文、篆文等,并依据历代圣贤留下的资料,还原9000余汉字的来龙去脉。

如果没有《说文解字》的正本清源,那么对于商周青铜器、战国时代的古文,以及后来出土的甲骨文,人们将难以辨识其中的含义。清代训诂学者朱骏声在他的《说文通训定声·临部》中说:“尝谓《说文解字》一书,功不在禹下。”直到今天,《说文解字》仍是人们常用的案头工具书,当人们要追索一个文字的本来涵义时,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说文解字》。

(二)汉字之象:“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

汉字是象形文字,而这个“象”却并不是仅仅是外形轮廓比较相像,还要蕴含事物的本来之象,即反映事物的本质规律。许慎在《说文解字》讲到“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然后“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再“形声相益,即谓之字”。

也就是说,汉字揭示了天地造物的内在规律。在《淮南子》记载:仓颉造字,天上降下粟米,鬼则在夜间号哭。通俗地说,汉字的出现是一件“惊天地,泣鬼神”的大事,唐代著名的书画评论家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解释说,文字的创造使造化不能隐藏其中的秘密,所以降下粟米,使精怪不能遁匿其形,所以鬼神在夜间哭号。

为什么仓颉可以看到天地万物的造化之妙呢?在历史上有一种说法,称仓颉有“双瞳四目”,四只眼睛、两个瞳孔,他抬头可以看到日月星辰运行的规律,低头可以观察人间万物的奥妙,仓颉分门别类,记录为文字,这就是最早的象形文字。

由于历史久远,“双瞳四目”无确切的史料可依,但是从修炼界的角度推测,如果仓颉具备了“开天目”的神通,并且有相当的层次,那么他通过天目是可以看到另外空间的真相的。

许慎将仓颉造字归结为“依类象形”,就是把在高层次上看到的宇宙的理,结合人们平常能看到、感知到的普通的事物表达出来,符合常人的思维习惯,这样便于人们的记忆与传播。

从仓颉造出的象形字,到后来演变为越来越多的字,是按照“六书”的方法,在《周礼》提到了“六书”,却没有解释,许慎在《说文解字》第一次明确地解释了六书的具体含义,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和假借。也就是说,对于汉字的形成与功用,《说文解字》是追根溯源、承上启下的一本著作。

(待续)

(c)2024 明慧网版权所有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