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思维:开阔一些 再开阔一些(7)

——举例说明新闻报道的简洁经验(第二部分)

EMail 转发 打印
【明慧网二零一四年四月十七日】(接上文

第三节 老朋友啊,我们聊聊好吗

写文章就如同和别人谈话一样,就是告诉读者一件事情。所以我们每个人也都会写文章,无非就是在遣词造句时正式一些。我们平时说话怎么样才能让别人爱听,我们的文章就怎么写,就肯定能写出好文章来。

一、亲切平和,贴近人心

我们小时候,当听到:“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总感觉很轻松、舒畅,没有沉重感,讲真相故事也可以这样讲,我们首先比较两个例子:

例1:《潍坊法轮功学员陈子秀被酷刑折磨致死》

潍坊市潍城区北关徐家小庄法轮功修炼者陈子秀,女,59岁。因去北京上访被非法关押在城关街道办事处,在2月21日上午9时陈子秀被城关街道办事处活活打死后送至市立医院。

陈子秀是1997年开始修炼法轮功的,修炼后按照真善忍做好人,邻里乡亲对此都有口皆碑。然而,1999年7月,江泽民对手无寸铁的法轮功学员……

例2:在陈子秀去世的前一天,逮捕她的人又一次要求她放弃她对法轮大法的信仰。在又一轮警棍打击后几乎失去了清醒意识的情况下,这个58岁的老人还是坚定的摇了摇头。暴怒的地方官让陈女士赤脚在雪地里跑。据其他目击这一事件的监狱中的人说,两天的折磨使她的腿严重瘀伤,她的短短的黑发上粘着脓和血。她在外面爬,呕吐并因虚脱而昏倒。她再也没有恢复知觉,并于2月21日去世。(《陈女士》)

显然,前者是一板一眼的新闻报道语言,后者是以娓娓道来的平静语态,象是对老朋友讲故事一样,来揭示陈子秀女士及所有法轮功弟子所遭受的残酷迫害,读来真挚、祥和、贴近人心。

“陈女士直到最后的日子仍说,修炼法轮功是一项权利”题目本身,就带有“与朋友感怀和回忆一段往事”的故事氛围,没有慷慨激昂、没有强烈愤慨,只是“客观展现”,但所表达的心灵层面的东西却更深切。如果换成《陈子秀女士被中共邪党酷刑迫害致死的全过程》等题目,故事性就显的差一些。

导语部分的第一段和第二段的描述,也是一种回忆式的、带有交流感的语言风格,把读者一下子就“带入”其中。这也是同修以前交流的标题、导语的一种写法,增加故事性和“带入感”。

导语后是介绍背景的内容,作者没有写成“在1999年7月20日,江泽民集团悍然发动了……”,而是“一年以前,中国以外只有很少的人听说过……”,还是朋友交谈的口气。

接下来的第四段也是如此。“尽管法轮功已经在中国……他在国际上引起注意还是去年4月25日的事。那天,10000多名信众汇聚北京,……”,其中“还是去年xx的事”“那天,……”是比较明显的口语化和抒情化,带着浓重的生活气息,仿佛你我都到了这个故事创造的环境之中,身临其境。作者是以一个这个生活环境中的某个个人的角度、感受来讲话的,不是站在一个宏观的、高高在上、凌驾于这个事情之上的高度,没有表达成“法轮大法在1992年传出后,得到了中国社会的广泛称颂,上亿人修炼,身心得到极大受益。然而,江泽民邪恶流氓集团……。”(不是不可以这样写,是说可以用亲和的语气,因为读者是不明真相的)

还有一点,也是需要我们借鉴的。“她显然是想要到北京的信访办去为自己上诉,这是老百姓在蒙冤时能去申诉的最后一个地方。”其中“她显然是想要到北京……”,是在分析和揣摩的语气,给读者一种交流感。

另外,带有地方色彩或个人色彩的口语,有时会更加传神、更加可信。《讲故事》也举了一个口语化的例子,“他正在歌唱,歌唱倒霉的运气和糟糕的爱情。”其中“糟糕的xx”口语化处理,让人一下子就回到最质朴的生活中来了,仿佛看到了这个人一样。

而《陈女士》一文也有一处是这样处理的:

例3:当陈女士被转移到拘留所后,官员打电话给陈女士的女儿张女士说如果交纳$241的罚款,她的母亲就可以获释。张女士已经受够了政府的罚款,她说她母亲是坚持维护自己的权利,她告诉官员他们的罚款不合法的,如果他们不释放她母亲,她要向当地的检察院提出上诉。

其中,“受够了政府的罚款”在上下文的语言环境中,显的非常突出,口语化非常明显,也是我们读者每个人的生活状态中都会出现的心理状态,能让读者产生共鸣。(当然,这也建立在上下文揭露邪党的内容比较清晰、揭露邪党的事情也比较典型)

“从此张女士再也看不到她母亲的遗体了。”带有淡淡的悲哀的语态,抒情和交流都有。全文都是一种回忆的笔调,而回忆总是带有淡淡的哀伤,最能勾起每个人心底最容易共鸣的怀旧心理。

口语化表达更觉亲切、自然,使作者与不明真相的读者之间,迅速建立一种信任。相反,当他时时怀疑你是那个“偷斧子的人”的话,下面的事情就难办了。

另外,在我们写完作品的时候,建议朗读几遍,看看在语言是不是顺承,我们虽然不要求韵律,但要考虑是不是“顺嘴”,比较上口,朗朗上口、有起有伏,自己读起来也会比较神清气爽的。

不过,不是说我们想语气亲切,就马上能做到的,需要我们转变一些认识,请看下文。

二、水静止下来可作镜子,火焰静静燃烧会让周围更明朗

我们的真相文章经常出现大量形容词和口号式的语言,“非常邪恶”“非常善良”“极其邪恶”“令人发指”“欢欣鼓舞”“极其残酷、无耻”“异常嚣张”,甚至某些报道带有更情绪化的语气,大家都比较认可的《陈女士》一文,找不到一个这样的词。

如果目前是真相大显的社会状态,我们这样做也不算错。但目前是众生被毒害的阶段,很多常人对你的呼号呐喊,很可能是适得其反。其实,这不是写作的问题,而是修炼的问题。我看到明慧网两段同修体会说的很到位,也有同感,摘录下来:

“有些常人看真相文章也看了不少,有的时候他们点开大法弟子的文章就不愿意看了,原因何在?他们有的人总结出,觉得有些文章在表达观点的时候比较独断,只是阐述自己的一种观点而并没有完全考虑到众生的接受程度。有的时候一些文章说教的成份太强,很多大陆人自我心强,但又被邪党谎言洗脑、没有真正独立的思考,基本都不喜欢看这样的文章。”

“什么样的文章能够说服人呢?写得有理有据,不卑不亢,谦虚严谨,真正站在对方角度上去考虑,不带有自己的目地和认识,用善心和道理去感化人。说教就是指,毫不保留的说出自己的观点并且是不容置疑的,而又没有说清楚为什么这一定是真理。修炼人可以理解,对法的坚信,对真理的维护,是好事,但或许我们把这样的态度用在文章中,或用在平日里和别人讲真相中,就不一定能救得了人,反而有时候别人会觉得你活在自己的世界中,不愿意听你说了。有一个常人朋友和我说:你们大法弟子一定要注意说话的方式和讲真相的方式。不是说冲上去讲一通就可以救了人的,有时候你的一言一行出了问题,就可能让他留下心理障碍从而以后不愿意听真相了。”

师父在《音乐创作会讲法》中讲:“你刚才形容的这些词,有一句说的非常好,就是'平和'。(众笑)人类过份的激情、强烈的战斗性啊,这都不是正常人类状态,其实是在魔性之下搞出来的。人是善恶同在的嘛,所以特别激动时,甚至于超出理智之外的行为,那多数都是现代音乐那些东西。无理性的激情,失去理智的疯狂,其实那已经是在激发负面的东西了。而平和状态才是善的,实际那才是真正人的状态。平和中也有高潮起伏,是完全理性的,平和中也有辉煌的展现啊,可是是以平和为基础的。”

师尊在经文《精進要旨三》〈成熟〉中说:“没有了华丽和为增强气氛的词句,实在、准确、干净、不带有人情的文章不是常人能写出来的,因为修炼人的内境是清净的。”

古人云:“水停以鉴,火静而朗”,意思是:水静止下来可作镜子,火焰静静燃烧会让周围更明朗。对于讲真相来说,也是这个道理:不带有任何情绪宣泄的文字,反而象一面客观的镜子,没有任何波痕的展示出事情原貌;情绪不是那么激扬,不是风风火火,凭故事本身的“光芒”反而能照亮世界,看清世界的真相是什么样的。谁也不愿意听那些带有情绪的话,发泄和絮叨反而会冲淡了事实本身。

语言的平和需要心灵的宁静,是境界的体现;“客观”语态更代表你的胸怀和修养,这本身就是一种真相。

三、讲故事:老朋友啊,我们聊聊吧

能产生交流的氛围,还需要一点,就是作者的自我定位。

《讲故事》谈到的一些现象与我们目前有类似之处:“他们(作者)认为,自己的工作就是让人们相信他们对是与非的判断,所以他们的报道中总是充满了说教和强硬的口吻。他们注重的是观点,而忽视了工作中人性的一面。他们或者用高人一等的语气和读者说话,或者喋喋不休地与读者说个没完,但是他们很少象一个讲故事的人那样,与读者交谈。他们试图用数据、研究结果以及专家和权威的表态来征服读者的思想。”

作者应该是一个讲故事的人,而不是其他人,作者是把自己的故事变成交谈而不是讲座,你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一个人在写作,而不是一群人。写作的时候,您不妨问问自己:“我和朋友聊天是这样说吗?”也就是说,我们既是事实的提供者,更是故事的讲述者。没有做好这两件事,就没有人理睬我们的作品。

沟通的最佳状态,就是“心”的交流,把读者视为自己的好朋友,捧出一颗诚恳的、温暖的心。

我有一位常人朋友,他非常擅长于交朋友,虽然在常人中也没有什么社会地位,可是谁遇到他都感觉很亲切,是个很知心的人,一下子就熟悉并成为了朋友,而且非常信任他,他的朋友也遍及各个阶层。我总结了两个原因,一是心态诚恳、愿意交流彼此的心灵感受;二是提前把对方摆在了“好朋友的位置”上。在大陆人互相防范的氛围中,有这样一个人,都会感到难能可贵。

在新闻故事的写作中,也是如此,我们要有一颗善解人意、坦诚的、愿意交朋友的心。人阅读和观赏作品,并非只是获得一种简单的信息而已。比如电视中的烹饪节目,有的主持人就非常惹人喜爱,并不是因为他(她)讲的做饭步骤的非常精确,而是因为与观众沟通体现了一种关怀,而且带有个人特点。许多大陆观众喜欢新唐人石涛评论的节目,除了评说通俗而犀利,更是因为坦诚沟通的氛围。这也是我们同修们的优势,因为我们是修善的,谁都喜欢善良的生命,而且我们每天讲真相中历炼了许多与人交往的经验。

读者是朋友,写文章就是在谈心;“写作与阅读”就是“倾诉与倾听”。互动和交流是故事的生命。那么,读者的感受就是:“作者和我是亲密的关系,在聊一个和我有关的真实故事。”

在写文章之前,在心里说一声:“老朋友啊,我们聊聊好吗?”

(待续)

(c)2024 明慧网版权所有。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