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思维:开阔一些 再开阔一些(1)

——举例说明新闻报道的简洁经验

EMail 转发 打印
【明慧网二零一四年四月十一日】

导言——作者的两个观点

一则重大的短消息,不需要过多时间去研究可读性。因为时间宝贵,你第一时间发出去,对同修、对明慧网的所有读者都有相当大的意义。而且,明慧网作为一个媒体来讲,即使某些文章可读性不是很强,但因为信息量巨大、时效性很强、论理全面,大陆网友如果能看到明慧网,一般人会改变原来被灌输的认识。

但大多数的大陆民众看不到明慧网,甚至许多人得到真相的机会很少很少。那么,能万幸见到的那张真相传单(或传单、光盘),能让读者明白多少真相,就显的非常关键。这些文字,可能成为这个生命万古机缘的最后一线“生机”。留下,还是在宇宙中永远消失!真的是字字千金重!

所以,多考虑读者的感受、多思考文字的可信度,是对生命负责的表现。

同修多用些心力,多交流些心得,就会少走弯路,就会最快速的提高写作质量。磨刀不误砍柴工啊!

拓宽思路,看看人在普遍采用什么。我们同修创作的新闻报道、评论、小说、影音等真相作品,目前有相当部份在一个固定的思维模式之中,以致限制了自己写作技能和讲真相的影响力。如果我们的写作思维再开阔一点,(往低说)借鉴一点中小学生写记叙文的“技巧”,(往高说)借鉴一点新闻故事的经验,就像二零零九年明慧网刊载的《大家都来讲故事——写在明慧创刊十周年》所言:借鉴《华尔街日报》报道陈子秀女士(被迫害致死)的故事形式来讲述真相。如此,救度众生的效果该有多好啊!

因为从常人几十年的经验来说,新闻故事几乎占据了常人社会的所有报纸、电视、电台的新闻节目时段或版面,有人说“没有新闻故事,媒体就得关门”。

本次系列交流的目地是想谈谈:用什么办法表现大法弟子之善或恶人之恶,最自然、最可信、最可读?用什么办法讲述真相,读者会耐心的、迫切的看下去?作者如何表述观点?如何在故事中“自然”的破除党文化?如何让结尾记忆深刻?真相故事从常人层面能满足读者哪些心理需求?

眼前的目标——每个地区都应有几个优秀真相作品

二零零九年,明慧网刊文《大家都来讲故事——写在明慧创刊十周年》:“比如迫害事实的文章,很多人都读过伊安·约翰逊写的关于陈子秀的报导。十年来,很多同修遭到的迫害同样残酷,但是我们的报导有几篇能够象对陈子秀的报导一样吸引读者、贴近读者呢?如果我们把迫害的事实写成枯燥的材料,只是在明慧网上存档,那么文章起到的作用就可能很有限。”“如果文章的题目千篇一律,可能读者想打开看的愿望都没有。”随便渲染、添枝加叶的做法违反真善忍,但不为读者更容易接受和过目不忘而用心,也是很有欠缺的。

笔者始终有这样一个想法:大陆大法弟子被迫害的如此严重,甚至每个城市几乎都有被迫害致死的案例,而我们每个地区能写出比较优秀的作品、能震撼当地民众的新闻故事却不是很多。

因为同修写作基础不一、擅长的技能不同,而且是在严酷环境下,能写出来已经是难能可贵了。但经过数年大法弟子的努力,从目前的情况看,各地同修提供的迫害消息都比较及时、文字比较正规。在此基础上,写出更震撼人心的作品的时机成熟了。如果我们各地区都能整理出几篇乃至更多优秀新闻故事,震撼当地民众,那么真相传播的范围也会滚雪球一样不断扩大,形成强大的社会影响力,从而救度更多众生。

如果各地综述报道的迫害案例、“五·一三”征文等等,都借鉴一点故事化的形式表现,一定能达到最佳的效果。因为就目前的许多真相故事(展示大法美好、揭示邪党之恶)而言,如果再润色一点、再用心雕琢一些,就会有一大批生动的作品,目标就在眼前。

本文内容介绍

《陈女士》是比较典型的通过“讲故事展示真相”的新闻报道。本文就以此为例,借用《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下面简称为《讲故事》)一书的观点来分析,拓宽我们的写作思路(本文以新闻故事为主要分析对象,运用大量举例,尽量通俗、简洁、实用。抛砖引玉,特别希望得到更多同修的慈悲指正)

本文分为两个部份:

第一部份是基础方面的交流。包括真相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情节的构思、细节的描写,以及如何更好的表达作者观点,这有利于减少目前常见的写作问题。

提高交流(有待完善),是交流“如何让作品可信、更快捷、更亲切、更可读”的经验,便于我们更好发挥已有的技能,让作品质量再上一个水平。

基础交流目录如下:
第一节 真相故事的“凤头”和“豹尾”
第二节 真相故事,你得有“阻力”——如何构思情节(*不是虚构而是有效安排)
第三节 通过描写更好讲真相
第四节 无声胜有声——如何表达我们的观点

第一节 新闻故事的“凤头”和“豹尾”

古人做文章有“凤头、猪肚、豹尾”之说:漂亮的开头、丰富的内容、有力的结尾。目前,最典型的新闻故事写法,就是《华尔街日报》体。《华尔街日报》体是以一个带有故事性的小情节、小细节作为开头,把读者兴趣勾起之后,再展开全篇。有人形容这种文体结构是“两头小,中间大”,所以叫“菱形结构”。也有人称为“聚焦式结构”,文章开头首先聚焦有意义和趣味的“焦点”,然后展开。

我们下面就交流一下如何写真相故事的“凤头”和“豹尾”。

一、吸引读者的“凤头”

题目和导语的问题,同修的写作交流中已经谈的很详细了,这里只简单的做一点补充。

目前的社会现状下,人每天接触的信息海量而快捷,有人说:这是一个信息过剩的时代。确实,人已经对“无用信息”产生了条件反射般的逃避,看到电视广告就换台,遇到免费赠送的纸质广告会拒绝,人通过过滤一些信息好让自己有更多的空闲时间,而且,人也越来越浮躁。所以,读者确实存在“书看皮、文看题”的情况。有人统计,读者看报的时候,70%以上的内容只是浏览标题,30%因标题好,读者才会被吸引而阅读全文。所以,标题,已经成为本部作品的广告。

也有人说写新闻要有“五步十秒”的功夫,开头瞬间几秒就把读者吸引住。后来,又有人说“三步五秒”,看似是数字游戏,不过,人的注意力确实越来越容易分散了,作者策划题目一定要考虑读者的“注意力”这个因素,即使花费了时间和功夫,但效果会事半功倍。美国一所大学的新闻写作教程指出:象矿工从大量沙子里筛选一点点金子一样,记者把材料一点点过滤,以找出属于导语的那块金子。

新闻标题《陈女士直到最后的日子仍说,修炼法轮功是一项权利》,采用了引述的方式,但里面却蕴含了大量信息和作者的“呼声”。

二、分析题目

首先,“最后的日子”,说明主人公已经死亡了。“人命关天”,一个人死了,肯定是最触动人的信息。有人总结了一个叙事规律,作品开头就说明了主人公死亡的命运,那么再倒序描写主人公弥留人世中最平淡的生活点滴,也会让人倍感珍贵。

其次,“修炼法轮功是一项权利”,这句话是作者要告诉给读者的一个理念,但通过主人公的嘴说出来了。这一点是有经验的记者(或编剧)经常采用的技巧,这一技巧也在本文中有多次使用。

我们有的同修写报道或小说,经常是以作者身份出现,站在前台,突然表达一个理念,让常人读者感到突兀和不够客观、不够自然。所以,我们在叙事的时候,尽量不用自己站到前台“表态”、“下定义”,要让人物说话,让人物说出你要表达的理念,读者才会认为是真实、客观、自然的。(在上一节中有过交流)

当然,这里不只是技巧的问题,也是一个修炼境界的体现,要考虑对方的接受能力和个人观念,尽量顺着人的执著讲真相,顺着人的情感状态说明事实。

再有,我们一般是先讲清一个事实,之后,再表达一个理念,这样比较客观。

如果在题目中就表达一个理念、一个道理,一般会显的突兀(对于不明真相的人,尤其注意此点),但此文在题目中就掷出了“修炼法轮功是一项权利”这个理念,他为什么这样写呢?

因为“修炼法轮功是一项权利”与“死”成为了因果关系。也就是说,这个题目告诉读者“陈女士因为信仰而被打死了”。这对于一般读者,即使是党文化重症的患者(良知未泯),也是无法接受或认同的。这是冲击正常人的道德底线的题目。

而且是“引述”,是客观呈现,而不是作者直接“发声”。在客观性的基础,就形成一个强烈的矛盾冲突,并引起两个悬念:第一,“因为坚持修炼就被害死?是不是真的?”第二,“是如何被迫害致死的?怎样的过程?”悬念建立起来了,吸引读者的目地也就达到了。

三、分析导语

开头的导语部份,采用了细节描写的方式,再现了被害致死的那个现场情景,真实而震撼。

倒序的手法,适合时空跨度较大的文稿。作者可以从诸多素材中找到最震撼读者的部份,作为导语,容易把读者“带入”到故事中,之后,再慢慢说明其中原委、展开故事。

因为同修以前的交流文章《给咖啡加点糖》、《“济公吃肉”谱前奏》等,对题目和导语谈的比较详细,我们这里就不更细的探讨了。

另外,有作家说,开头需要三个东西:愿望、危险和决定。也是有道理的。我们都可以借鉴。

四、有力的结尾,深刻的意境

结尾的意义在于对故事主题的深化和强化。《讲故事》一书说:给故事一个强有力的结尾,好让整个故事牢牢刻在读者的记忆中,并总结了三种类型的结尾:前后呼应,展望未来,展开拓展。

《陈女士》一文的结尾“……从此张女士再也看不到她母亲的遗体了”,内容上前后呼应(开头描写了被害死的细节,后面是不让家属看死者),可以归属于前后呼应型结尾。但是,其中也有故事内容的展开拓展:被迫害致死后,家人都不能见到遗体,这一细节强化了全文所描述的迫害的“残酷度”,在读者已经倾斜的情感天平上再放置一个砝码,让读者彻底被故事征服。如果细看,这个结尾也有“展望未来”的因素:“再也看不到了”,所以,此故事结尾的类型可以说是兼而有之。

我们同修一般在故事的最后,都说上几句议论或总结的话,但此文并没有这样写。作者让叙事突然中断(让结尾成为故事的永远“断点”),并没有议论和抒情,优点在于:读者在故事动态的惯性下“还想往前走”,但“故事的行驶”却停止了,读者心理会有一种失落和空白,这个“空白”需要读者用理性的思索来填补这种失落。所以,这种结尾便于读者理性思考一会儿,(读者的)思考也成为了文章的一种延续,读者和文字成为了“一体”。这样一来,读者对故事的“情感”可能会更近,因为这是他自己“参与“的故事。但此文结尾也有缺点:让读者感到过于沉重,看不到希望。

我们再举几个例子来说明《讲故事》给出的结尾类型(举例中参考了正见网和明慧网中的一些文章)。

1、 前后呼应的结尾

用非事实性的象征、情感回应、观察后的评论或诗歌(名言)的片段。

例1:观察后的评论

8条鲜活的生命,15个人的青春,成百上千个家庭的幸福,换取了整整50分钟的真相。但是,这50分钟的真相,从此再也不能从几十万长春市民的心中抹去,无论中共媒体再如何利用自焚伪案和其它栽赃来抹黑法轮功,在长春人的心中,总有另一个声音和图像浮现,那就是,在二零零二年的三月五号,我看到了法轮功的真相。

这是新唐人制作的专题节目《永恒的电波》的结尾(描写长春插播事件),可归类为:观察后的评论。其中也有象征和情感回应的因素,描述加抒情、评论,给人一种“余音三日,绕梁不绝”之感。

例2:情感回应

故事是这样的:开头先描述大法女弟子被迫害致死,亲人到家里悼念。之后,写她的被迫害经历和为人善良的事情。

结尾:她独自静卧在生活了五十年的房间里,而她的灵魂却已升华到她高贵的信仰世界里。只要人类还有辨别善恶的能力,只要人间还有良知,这位善良而普通的老阿姨就会让人们时时想起,她为真理来过这里,她为这里的相邻做了她一定要做的。

例3:用名言总结

故事描述的是大法弟子反迫害的故事。

正如一位名人所说:“不是邪恶太强大,而是好人太沉默。”“如果好人无所畏惧,那么邪恶就无能为力。”善良的人不能沉默!

例4:象征

故事内容大致为:家属营救大法弟子,经过了许多刁难、威胁和生活上的困难,家属依然坚持。

结尾:江城下了几十年一遇的大雪。在洗脑班的门外,张正义的妻子已成了雪人,她坚毅的伫立着,象一座冰雕,更象一位洁白的女神,照亮每个人内心中呼唤正义的那盏灯。

用家属的身影深化主题,象征坚韧的力量将持续。

例5:象征

故事的开头是“刘家的灯一直亮”,因为刘家夫妻闹矛盾,气的一夜没睡。后来,夫妻修炼了法轮功,一家人其乐融融,晚上学法、炼功,结尾部份可以再次重复“刘家的灯一直亮”,从外部场景的视觉上强化主题,更艺术、更让读者有想象的空间。

例6:象征

故事讲述的是大法弟子被迫害的故事,故事结尾需要“可以见到的力量”烘托一下主题。

结尾:大江市的夜晚依然安详。在某个街角的不经意处,“法轮大法好”小小横幅,在三月的风中摆动,仿佛在轻轻的呼唤沉睡中的人啊,快醒来吧,冬天过去,春天就会来了……

例7:象征

三月依然寒冷,但有时吹过来暖暖的风(用天气象征本事件正在向好的方向走),特别是那遍野的黄花,前两天还是稀稀疏疏的,近日却已密密匝匝,头挨着头脸贴着脸,金光灿灿,好像要把积蓄了一冬的阳光都释放出来。(象征人们的正义感越来越强)

例8:评论和总结

从二十岁到三十岁,在这段人生的黄金岁月里,当她的同龄人徜徉在繁华的名利场,沉醉于浪漫的温柔乡之时,她,带着她无悔的承诺和久远的誓约,独自奔忙于风雨中,为的是让更多的人明白这场迫害的真相……

例9:评论和抒情

结尾:一扇窗,隔住了两个世界,一堵淫威高墙劫持了人们的道德和判断,一个坚不可摧的正念,可以伴我抵御惊涛骇浪,这页揉皱的卫生纸记载着无以言说的血泪和期盼!……

例10: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物反讽

结尾:三年的炼狱、一千多个日日夜夜的苦难,终于走过来了。当我走出这个黑窝的时候,回头看了一眼大门,几个大字非常醒目“严格执法 一切为了人民”。

2、展望未来的结尾:

目前大多真相作品都写的比较高昂,“中国大陆的乡亲们,大法弟子就是为您而来,您能按照大法弟子告诉您的去做,定会有一个美好的未来,中共邪党一定会被历史所淘汰。”这样的结尾确有正气、正念,但千文一面的话,就又成为缺点了。我们可以从本故事的小事说起,引发人的内心感受。其实,小角度写比较好写,也比较接近人心。

例1:故事描述的是大法弟子张正义(曾勇救落水儿童)遭到邪党绑架的过程,民众联名签字营救的过程。

这次去洗脑班探视,张正义的妻子还是没有看到丈夫。她缓缓的骑着那辆自行车,经过江城河河堤的时候,发现那些孩子依然在冰面上嬉戏、玩耍,她挥挥手,想告诉孩子们冰面有危险,但没有孩子搭理她。她想:如果真有危险了,老张又不在这儿,可咋办啊?故事说完,作者已经撤身走了,留下了读者,帮着故事人物发愁“没了大法弟子,谁来救那些危险的人?”

例2:此刻,明月初上,大地披霜,身后的电线杆上多了一行红色的大字,那将是人们得救的希望。你多想明天清晨回到这里的时候,看到人们都围着交谈:“我也听人说了,法轮大法好啊,真善忍好。”

例3:“救人的人有难了,我们不能不管。”这是乡邻们在签字担保张正义时说的同样的话。是的,法轮功学员传播福音、传递救命秘诀的善举,感动了越来越多的这片神眷顾的土地——神州上的人们,相信他们都将会得到他们未来的美好。

例4:未来的美好,总是在当今的苦难中孕育。我们将继续追踪这个团队的命运,讲述这些先驱者的故事。

3、展开拓展的结尾

例:(前面内容是报道大法弟子李正发放神韵光盘时被迫害案例及请律师辩护的过程)那天,没有风,冬天里的阳光格外祥和。大江市的某个胡同,两位老人拉起了二胡,一个拉一个听,拉的是神韵的曲目。有个放假的大学生回来,他刚看了神韵光盘,寻着这个熟悉又令人震惊的旋律赶来,说,“老伯,您也知道神韵?”老人微笑着点头。

结尾部份的内容,与前面没有逻辑上的关系,甚至前面没有任何介绍民众如何如何了解神韵、喜爱神韵,也就是说,结尾是根据上面的内容“拓展出来的”,让人展开联想。

(待续)

(c)2024 明慧网版权所有。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