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思维:开阔一些 再开阔一些(2)

——举例说明新闻报道的简洁经验

EMail 转发 打印
【明慧网二零一四年四月十二日】(接前文

第二节 故事,你得“有阻力”——如何构思情节

我们先说《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描写诸葛亮出山的第一次战役“火烧新野”,作者如果单单是写诸葛亮如何如何派兵迎敌,最后大获全胜,象流水账一样,没有叙事的波澜起伏,就不能吸引读者。于是,作者“引入矛盾”,让张飞和关羽不服诸葛亮的调遣,看不起诸葛亮的谋略,作者“蓄意”构建了矛盾冲突之后,就有“戏”了。此时,作者掀起的故事波澜、把读者的心也带向“浪头”的高处,读者想回到“平静的水面”,就得顺势到故事的下游,也就是看完故事的结果,让张飞和关羽后悔当初的表现、佩服诸葛用兵,读者才会“安心”,才能得到心理的完整感受,恢复原有的状态。另外,初读这段故事的读者,可能会怀疑诸葛亮的才能,所以,作者也可能是考虑到了这一点,让关张二人出场替读者去说话、怀疑诸葛亮的做法,符合了这些读者的心理,显的故事更加真实。

对常人的有效经验,我们都可以借鉴,请看——

一、阻力和波澜,会使流水账升华为好故事

比如,在我们的真相故事中,“引入”怀疑大法真相的人,让他替那些读者去质疑“你们为什么杀人放火、自杀自焚”,让读者的疑惑心理得到共鸣,会更加愿意追寻真相。而且,有的读者还会想:人家法轮功知道我们在想什么,他们能了解别人的心思,说明他们还很成熟、理性(这本身就是一种真相)。当然,这个要适度,要始终给人正气。

接下来,我们再回到《陈女士》一文,举例:他们各自提到也被棍棒和电棒殴打过,被拴在栅栏上为的是迫使他们承认放弃信仰。(证人证实被酷刑迫害)与此同时,北京当局对所有监狱虐待证言的立场是:没有法轮功修炼者在拘留期间受到过虐待。它说35000法轮功信徒去了北京,除了有3人在试图逃跑时死亡以外,其他都被安全遣返。(与上一段形成对立,矛盾对立)

被迫害的一方出来揭露,邪恶的一方公开不承认。作者让矛盾双方“一起上台”,形成“对手戏”,让读者感受到故事内在的张力,读者就会更有兴趣(这就是人的状态)。就象是一条大河,没有波浪之间的撞击,就没有美丽的浪花一样。作者要“蓄意”制造曲折和波澜,激起故事的浪花。

相生相克,是人世间万物的运行规律,写作中也要遵循这一规律。也就是说,有正方的正义行为,就有反方的丑恶表现,正与邪,交相出场。不能邪恶一直邪、没有阻力,好的一直好、没有克服困难的过程,一是不客观,二是读者也不爱看了。我们报道大法弟子如何善良、恶人如何残暴,都应该引入一些困难挡着“人物”,相生相克,就生出了故事波澜,反而更加可信、可读。

例如:“浪子回头的李海龙修炼大法后,不抽烟不喝酒,对人真诚忍让,处处考虑别人。”这样的叙述往往给人“白开水的感觉”,让不明真相的读者似信非信。

我们可以试着这样写,导语之后的背景介绍,可以这样写大法弟子如何做好人、做好事的经历,让读者感受到阻力,就有“波澜”了:

李海龙:秉性难移也得移(文中的小标题)

虽然周围有人发现李海龙修炼法轮功后的变化,但大多人并不看好他,老话说:江山易改,秉性难移啊(波澜)。但李海龙对自己有信心,因为他已经把“真善忍标准”视为了自己的生命。

确实,找到方向的人生是幸福的,就象暂住南方的大雁看到春天降临北方的时候,他们就要回归了。不过,修炼人还不能象大雁那样自由飞翔,他们得象唐僧一样闯过九九八十一难,才能获取真经、正果。因为修炼就象回家,你必须翻过前面的山。

对于李海龙来说,做到“真善忍”这个三个字,真没有那么容易(波澜)。不过还好,他已经走过了一座山,这座山就是:嗜烟酗酒。我们从法轮功网站明慧网发现,许多法轮功修炼弟子戒烟戒酒的经历都很“容易”,甚至戒毒都是件“小事”,从生理戒毒到心理戒毒都很彻底,这不能说不是一个奇迹,以致许多科研机构多年在研究法轮功治病的机理、对人体健康的改变机制是什么。(以第三者、记者的口吻,顺便讲了法轮功的神奇)

可是,让打人成瘾的李海龙去“忍”、甚至忍受别人的欺负,周围的人谁也不信(波澜)。对于李海龙来讲,也确实有点吃力了(波澜)。

一次,一个邻居误会了李海龙,当街对他大声辱骂,骂的还挺起劲儿,引来许多人围观。李海龙半天不说话,看热闹的人都觉得奇怪:李海龙怎么不还口呢?也有人说:“按李海龙以前的脾气,肯定揍扁了他”。

其实,“打架是家常便饭”的李海龙并不平静(波澜),他默念着法轮功师父李洪志先生的教导,不停告诫自己:我是修炼法轮大法的,师父让我做到真善忍,我一定要做到。

过了一段时间,这人到李海龙家来,向他道歉:挺不好意思的,是我误会你了。李海龙善意地一笑:“没事,你帮我提高呢!哈哈!”(也可以先描写一个失败的例子,失败的例子要短,以便突出后面的“成功”)

从此,李海龙对改变自己的顽劣更有信心了。但接下来(做好事的波折经历)……

我们还可以引入“阻挡”他做好事的“力量”,比如家里人觉的吃亏、邻居说他傻,都不让他做,他很苦恼,最后还是要做,但做的过程中物质环境的阻力也来了,比如天气冷、天热了、下雪了、下雨了、刮风了等等”。这样写的话,人物就会更生动、更有活力(本文作者说明:新闻报道是基于事实的,不是凭空捏造,而是善于发现生活中这样的事例,千万别错过这样的实际素材。对于小说等虚构作品当然就可以自己设计了)

反迫害中,也有许多困难阻挡着大法弟子,比如来自邪党的、不明真相者的、外界自然条件的、我们本身思想上的,但这一切不利因素或阻力,在故事情节中都是难得的素材,如果是“王子和白雪公主从此过着幸福的生活”,反而没有故事了。

另外,在迫害的情节上,单一的叙述恶警的残暴,此时的文字量、篇幅如果很大的话,就显的枯燥、有流水账的感觉,而且看不到正气。我们可以考虑这样的对比描写:在被迫害中,大法弟子是如何劝善的;在被迫害中,大法弟子的心理上的变化(也会有波动,但最后坚定了自己,因为想到了:我是正的,我是为了人明白真相);在被迫害中,大法弟子想到其他大法弟子被迫害的情景,人家如何坚强(把揭露的面扩大);在被迫害中,引入国内外反迫害的描述。某大法弟子被迫害后,家属却反而从原来的不理解法轮功到坚定的支持法轮功。

再举一个反迫害的例子:

唐吉田对大纪元记者说:“我们三十人左右,要求青龙山洗脑班负责人房跃春出来,他在门口非常心虚地往外看,然后让我们不要啰嗦,就把大门关上。我们向他们喊话,要求他们立即停止犯罪,马上放人。”同时,律师们又喊:“你的主子李东生已经被抓了。习近平在打大老虎,已将周永康抓了。”

当时,房跃春正在洗脑班里,他在走廊里很慌乱地来回走动。旁边公安局里的警察隔着窗户往外看。见到里面有人偷偷地录像,律师和到场的当事人也给他们录像和拍照。

法轮功学员和律师离开青龙山返回建三江时,几辆蒙上车牌的黑车尾随跟踪,其中一辆牌照为“黑DV3748”的黑色雪弗兰轿车一直尾随、跟踪到格林豪泰酒店。

文章分析:正与邪交相出场,“要求”对应“心虚的往外看”;“律师们又喊”对应“很慌乱的来回走动、隔着窗户往外看、偷偷地录像”;“离开”对应“尾随跟踪”,始终没有停歇,给人起伏变化、如临其境的感觉,起到了很好的讲真相的效果。如此写真相作品,平凡转变为精彩,流水账就会升华为好故事。

以前,我们之所以经常让人物“很顺利”的去做什么、让恶人很“单一”的迫害,可能有一个党文化的因素,要么形势大好、要么啥也不是,绝对化的思维模式。另一个原因就是不知道故事的一般规律,我们下面就来说说这个“规律”。

二、问题出现的时候,故事就发生了

千百年的故事内容模式几乎相同:主人公遇到问题(困难、危险),然后解决问题(困难、危险)。主人公与自然界、强大的势力、自己内心,产生了矛盾、冲突,在逆境中忍受折磨并试图战胜困境。正如一位西方作家所说:问题出现的时候,故事就发生了。

能成为故事,主人公必然是历经波折。就象人类历史一样,太安静的时候,“从此王子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反而没有故事流传下来了。所以,好的故事都具备几个特点:矛盾的冲突,命运的起伏,悬念的设置,一波三折的情节等。

《讲故事》给出的经验很有意义:故事要有发生、影响、反作用。事情发生了,有多大的影响,这种影响产生的后果让双方有什么反作用。影响大和反作用大的故事,是好故事的必要条件。我们报道的反迫害案例几乎都有这个特点,恶人迫害大法弟子(发生),范围大、成度深、影响广(影响),大法弟子反迫害以致有民众声援反迫害(反作用)。

三、故事要有突出人物、人物要有深刻变化

“咱们讲济公和尚,在艺术作品中把他烘托出来,和尚应该戒肉,他吃肉,把他弄的很突出。”(《转法轮》)我从中悟到,作品表现的主体不是事物本身如何变幻,而是“突出”人的不同或变化,也就是展现人性。所以,故事的本质是人、人性。故事反映那个时代的特点、人类的生存状态、普世价值。

所有的名著都有这样一个特点:主人公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外在到内心,都出现巨变。主人公一次次遭到反面人物的迫害,一次次的失败,最终被毁灭或成功,都让主人公重新认识这个世界,得以继续前行。(美国作家《故事技巧》一书)

美国作家《畅销书写作技巧》说:人们一般喜欢的人物是那些不借助外力、一路披荆斩棘、意志超常的人,主人公想别人不敢想、做别人不敢做。一般读者视为“得不到的、被禁止的,灾难性的”事物,恰恰是主人公争取的方向。他们不断突破环境和心理的束缚,在灾难面前孤注一掷,向不可能发起挑战,努力争取别人看来得不到的东西。主人公通过改变世界或改变自己来解决困境。

当然,无论主人公的结果是赢还是输,都不是非常主要,因为读者都会从故事中得到人生启示、生活经验、美感乐趣等心理需求。读者“追随这样的人物,分享这样的经验,压抑的愿望得到满足,在不危及自身的条件下,扩展了自己的事业,做了在生活中不敢尝试的事。让读者“代替人物”驾驭“故事小舟”冲浪人生,这就是所谓的“代入感”,这比“带入感”的心理更强烈、真实。因为读者不是走近故事,而是走進了故事。

另外,悲剧故事的本质就是把最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司马迁从悲剧的眼光关注历史和人生,从笔下人物短暂而悲壮的生命历程中把握到永恒而崇高的人格力量。

从人类的“故事特点”来看,大法弟子的真相故事更是具有天然优势,反迫害的思维、行为都是常人闻所未闻、力所不能及的,是常人感到钦佩的。《陈女士》一文就是这样一个例子,一位普通的老年妇女为了维护自己的信仰、反迫害付出了生命,这是一般常人无法做到的。

(待续)

(c)2024 明慧网版权所有。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