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记者:一条新闻,二十条题目(和导语)

——举例谈谈“文章开头宜多个思路”

EMail 转发 打印
【明慧网二零一三年十月五日】许多记者认为,构思题目和导语所需要的时间是全篇文章的一半,甚至更多。

我们讲真相救人急、时间有限,而且在好的状态下思如泉涌,但是反过来说,这不等于随手写个题目和导语就行了,尤其,在写作砺练之初,还真得下一番功夫。有西方记者说,应该写出至少二十条以上的题目(和导语),最后确定用哪个。当然,这个具体数量值得探讨,但写作态度是值得推荐和真心学习的,本文以此为题,是为了提醒大家开拓多种思路。

我们下面举一个具体迫害案例,并给出多个思路,供大家交流。

原文:妻子疑被活摘器官 丈夫遭封口夺命

烟台市法轮功学员贺秀玲,2004年3月被以“脑膜炎”送到医院就医,人尚有呼吸就被送入停尸房,后腰有绷带缠绕,疑似被活摘肾脏。警方起价十万元欲买通贺的丈夫徐承本不再上诉,遭徐拒绝。两年后徐承本网上发文质疑妻子被活摘器官,第二天即被抓捕,贺的遗体被迫火化。

徐被劫持在洗脑班迫害,身体迅速消瘦,原本体重一百七十斤,数月后仅重一百零几斤,像一副骷髅架子,意识常常模糊,两年后离世时皮肤溃烂,怀疑是当局为封口对其施用药物迫害。

此文的题目内容基本概括了事件的整个过程,也是事件的核心,但是,因为文中涉及的信息元素太多太多:“烟台市”“法轮功学员”“贺秀玲”“2004年3月”“脑膜炎”“就医”“尚有呼吸”“停尸房”“后腰有绷带缠绕,疑似被活摘肾脏”“警方”“起价十万元”“欲买通”“丈夫徐承本”“拒绝”“两年后”“网上发文质疑”“第二天即被抓捕”“贺的遗体被迫火化”,一个导语里故事情节也变化了三次,作者可能是想把所有元素都装入,但从效果上来看,导语读起来有些“拥挤”,有“压缩饼干”的感觉,而且,读者似懂非懂,就象一口吃下三屉馒头,有点消化不了。

我们分析一下发现,此事件中有几个“要素”,都可以作为题目和导语的素材,例如“尚有呼吸被火化”“偷偷火化”“活摘器官”“发文请求联合国立案调查”“警察想花钱摆平”“丈夫拒摆平被灭口”,“要素”很多,就得需要我们“百里挑一”。

建议一:

《妻子,有呼吸被置停尸房;丈夫,拒“摆平”被灭口》

2004年3月,贺秀玲被烟台公安送入烟台市××医院停尸房,可她的家人发现,贺秀玲尚有呼吸!不仅如此,贺秀玲的后腰(肾脏处)有绷带遮盖缠绕,这让贺秀玲的丈夫想到了海外媒体报道的“活摘器官”!

家人查询“追查国际组织”官方网站,得知:烟台××医院长期参与活摘器官!

此导语的涵盖量,确实不够全面,但这个“不全”比“过全”还是有好处的,为什么呢?因为题目已经把基本情况概括了,已经产生了新闻冲击力,一般读者会想“怎么会有这样的事情?”,读者产生了悬念,对下面的真相产生了兴趣,也就是说,我们不要急于把故事的所有内容都在导语里“塞满”,留下一部份作为“悬疑”,这恰恰是吸引读者往下读的动力,但遗憾的是,很多同修都是尽量要把内容在导语里写全,恐怕落下一个元素,这样一来,故事的悬疑性、高于生活的艺术性就会大大减弱。(当然,这一点也不是固定的,如果不能制造悬疑,甚至对第一时间讲清真相不利,那就不能这样写)

导语中描写了贺秀玲身体的反常现象,让丈夫想到了海外媒体报道的“活摘器官”,这是一个亲人很自然的反应,顺理成章(不是“虚张声势、恐怕事情说小了”),之后,又有补充说明权威机构的调查,增加了“专家”色彩,有了理性的说服力。

这里提醒的是,描写的越“平静”“平实”,越不带有“主观”判断,给人的冲击就越大,反过来说,越带有作者感情色彩的判断,读者越是可能逆反。

建议二:

《妻子,有呼吸被置停尸房;丈夫,拒“摆平”被灭口》

烟台公安局610害怕了!他们找到徐承本先生提出“和解”,许诺“十万元,不行再加”,见徐承本不为所动,就让邻居帮助“通融”,邻居说“人家媳妇死的不明不白的,这缺德事我可做不了”,于是,畏罪的烟台公安恶警,终于一不做二不休了!

(接下来,从“妻子的惨死”开始讲述迫害经过……)

当笔者阅读原文的时候,发现文中有一段“烟台公安局开口给十万元,不行可再加”,我们感觉这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因为即使是中毒深的读者先看到了公安的态度,也会得出结论“里面肯定有鬼,不然公安这伙人不能给人家钱”,这样就从可信度上“疏通”了故事的河流,接下来的讲述,就会减少很多“怀疑”的阻力。

建议三:

《妻子,有呼吸被置停尸房;丈夫,拒“封口费”被灭口》

妹妹大声说,“看啊看啊,人还有心跳你们就给送这儿来了!”这位烟台医生闻言,惊恐得脸色煞白,一把撕掉图纸,妹妹扑上去想抢回图纸,医生紧紧抓住图纸、搂在怀里,夺路而逃。

这不是电影和小说,而是发生在烟台……

从妹妹的角度,看到的场景,以及医生的反常,不得不让人相信“里面有文章!”,事件的可信度和文章的悬念就这样“建立”起来了。

建议四:

《“别告了,给你十万,不行再加”》

2004年3月,贺秀玲被送入烟台市××医院停尸房,可她的家人发现,贺秀玲尚有呼吸!不仅如此,贺秀玲的后腰(肾脏处)有绷带遮盖缠绕,这让贺秀玲的丈夫想到了海外媒体报道的“活摘器官”!

随后,警方开价十万元,想买通贺秀玲的丈夫不再上诉!

这里,导语并没有按照题目给予解释和补充,而是“另起一段”,这样写的优点是:加大了开头的信息量,产生了“悬疑”,读者想知道“题目和导语肯定会随着阅读走到一起的”,不过,这里我们要保证题目和导语肯定是读者感兴趣的、关心的。

建议五:

《烟台一对夫妻惨死,留下谜团无数!》(导语中总结所有疑点到一起)

建议六:

《妻子惨死,丈夫请联合国立案后遭灭口》

建议导语(第七种,第八种,……)

我们可以参照《“济公吃肉”谱前奏》给出的题目和导语的多种形式,再研究几个题目和导语,例如,《春风化雨下,烟台一对夫妻先后遭遇不测!》(对比形式题目),

《烟台一对夫妻的“离奇死亡”》(故事型题目),等等。

小议:

《“济公吃肉”谱前奏》中举例的题目和导语,具有“反常”与“超常”的特点,最终达到的效果就是——“悬疑”。开头象一个谜题一样,读者会怀着好奇心,一定要一读到底。

就象猜谜一样,你一口气把谜面和谜底都说出来,就没有味道了,反而人家没兴趣了,所以,在题目和导语的创作中,事件本身没有“悬疑”,我们也要尽量设计出“悬疑”,那些会讲故事的人、好的小说、电视剧、电影(古典小说把悬疑叫“扣子”、“关子”),尤其是现今的作品,都是利用“悬疑”来叫座的。

设立悬疑,其实也是极其简单的,这一点我们从电视剧、小说、评书,就可以得到启示,所谓悬疑的谜底,只不过是故事中的一个普通环节而已,并没有什么百思不得其解的“旷世之谜”,只是作者故意设计让你猜,让你跟着他走。

客观的说,以上建议的题目和导语,都不是最好的,这里有笔者的写作水平和修炼境界的原因,也有对此事没有切身感触的原因(个人境界所限),所以,这里只是给大家提供一个思路。

(c)2024 明慧网版权所有。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