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乐之妙在于德

EMail 转发 打印
【明慧网二零一一年七月六日】中国被誉为礼乐之邦,在《礼记》里说:“乐者,天地之和也。”意思是音乐代表了天地间万物最和畅的情态。最好的音乐,应该是给人以祥和,使人心向善。再看当今的社会,“乐”的教化意义已经荡然无存,变成了人们发泄私欲的工具,现代流行音乐里弥漫着情欲与泄恨,洗脑的红色歌曲,更是充斥着虚伪的赞美与斗争。

音乐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的作用,歌词一旦与曲子结合起来后,哼起曲子则很自然的想起歌词,共产党夺取政权后,将好听的民间小调的歌词改为歌颂自己的歌词,并利用各种活动在全国推广,试图用这种软办法改变人们的思想。人们可以抵制强制的思想灌输,但对这弥漫在日常生活中的文化现象则放松了警惕。日日唱,夜夜唱,中共的概念则在不知不觉中溶入了中国人的观念中,这也给共产党迫害中国人找到了充足的掩盖,让人误以为再多的冤假错案都是个人的错,永远光辉的是这个“党”。在各类文化进入中国后,人们开始欣赏不同的音乐的今日,“红歌”依然被强制歌唱,近来各单位、院校举行的形形色色的“红歌”比赛,试图用音乐的形式再次给人们灌输中共的观念。

古人早已认识到,音乐具有教化人的作用,也有亡国灭种的作用。“桑间濮上之音,亡国之音也”的典故则讲述了这个道理。相传春秋时,卫灵公到晋国访问,途中夜宿于濮水之上,半夜听到琴声,就命令乐师师涓记下。到晋国,见晋平公,就使师涓弹奏,晋国乐官师旷听到,手按琴弦说:“此亡国之音,为纣王乐师师延所作,是一种靡靡之音。当武王伐纣时,师延向东逃逸,至濮水,自投江水而死,所以凡听到此乐者,国家必定衰败。”后以此比喻淫荡亡国之音。

何以分“亡国之音”与“兴邦之乐”呢?判断的根据就在于这乐曲表达究竟是什么,是德,是怨?

“论伦无患,乐之情也;欣喜欢爱,乐之官也。”《礼记》里的这段话说明了音乐的作用,音乐内在的精神是和谐而不混乱,音乐所具有的功能是让人欢乐友爱。从而我们也可以看到,“乐”的最高境界就是“性情的调和”,能让人心境宁静平和,并启悟善念的音乐才是真正的好音乐。而“红歌”带来的是什么呢?纵观“红歌”,无不弥漫着一股浓浓的怨气,暂且不从历史的角度谈其党音乐歌颂的内容,仅从艺术欣赏的角度来看“红歌”,亦可以看见其低劣之处。从其源头《国际歌》来看,表达的就是一种浓烈的斗争情怀,是对神的仇视,对一切古文化的蔑视。其后的音乐一脉相承,用激昂的音乐表达激烈的感情,并树立“党”的“形象”。如果看看过去的传统就会发现,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个包容的国度,不轻易排斥外来文化,相反,任何文化来到中国都会将其优秀的一面留在这个民族的性情中,并被这个包容的民族所同化。但是党文化不是如此,从其“红歌”中可以看出,激昂的音乐中鼓励人们破除一切传统,割断对千年神明的信仰,从而树立起新的偶像崇拜。人们在演唱这类歌曲时,不自觉的就接受了其狂傲的思想,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崇拜的是鲜红的血,充满了仇恨的灵,全然没有了人性中应有的善念。这样的音乐听多了,会让人暴躁不安,当这样的音乐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份之时,人们则渐渐失去了先天的善良与宽容。

那么,怎么样的音乐才是真正的雅乐、正乐呢?

真正的好音乐,应该是内涵之善与形式之美兼备的“美德之音”,这样的音乐既能以善的内涵引导民心,又能以美的形式怡悦人心,也因此可以引导民心归于善美。

目前在全球巡回演出的神韵艺术团,在艺术领域给了一次人类回归的机会,其纯善纯美的演出,不仅展现了中华五千年正统文化,更体现了一种大善大忍的胸襟,辉煌大气的舞台效果,呼唤良善的天音净乐,给人以无比的内心震撼。

神韵演出中的每一个节目,虽然表现形式各不相同,但都能使人在平和的心态中思考生命的意义,人们欣赏到的,不仅仅是绝美的舞台效果与高超的艺术技巧,更是体验到那来自内心的宁静与朴实。生命的美好,不是尽情享乐,而是内心的升华,回归本真的自己。

乐之曼妙在于德,无德之乐,则乃靡靡之音,会将人拖入深渊,而有德之音,可让人找回自我,体会到生命的价值。

(c) 1999-2025 明慧网版权所有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