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对事物的不同认识方式看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EMail 转发 打印
【明慧网二零零五年十月九日】

(一)视觉感知上的差异

据《科学》杂志最近报道,东西方文化差异可谓大相径庭,这一点从对事物的认识方式上就可以看出来。[1]

报道中说,美国密西根大学的社会心理学家理查德-尼斯贝特(Richard Nisbett)对此进行了研究。测试对象包括25名美国人及27名中国人。试验中,他们每个人都要看36幅照片,每幅照片看3秒钟。照片中都有真实的前景与背景:比如一只老虎(前景)在丛林(背景)中,等等。

结果发现,美国人较早的将目光注意到照片中的前景上,而且持续时间长。相比之下,中国人则花较多的时间去注意背景,较少的时间在前景上。当测试对象根据记忆进行描述时,中国人对背景记忆的更准确,而美国人对前景记忆的更准确。

文章中说,以前还没有科学家们做过这样的试验。该研究成果发表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报》(PNAS)上。《科学美国人》杂志对此也进行了报道。[2]

(二)中医与西医

事实上,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不只是表现在视觉感知上,也表现在对这个世界认识的方方面面。东方文化中倾向于从整体看问题,而西方文化中比如美国人则更侧重于从一个个的个体去分析。这一点在中医与西医上就能明显的体现出来。[3]

作为中国源远流长传统文化的一部份,中医在古代是很发达的。典型的比如古籍中记载的华佗、孙思邈等人的事迹。不仅诊断方式(望、闻、问、切)要比当今的分析、化验简单易行,而且治疗效果真是药到病除。

历史上中医的辉煌与中国的神传文化息息相关。在古代科学中,讲究“天人合一”,顺应自然规律。就一个人来讲,五脏六腑之间也是经络联系着的统一体,身体内部的失调会通过身体表面的脉象,甚至面容、声音、举止表现出来。可谓见“一叶落而知天下秋”。

古人有句话,叫做“医者易也”。意思就是说,中医的内涵就象《周易》一样玄妙。所以精通医术者,就很容易从一个人的疾病的表现找到它的根源──比如人的五脏阴阳失调。治疗起来自然是高屋建瓴,很轻松的事情。

而西方医学则走的不是这条路,而是从解剖学中看一个个器官的功能,从局部的组织、细胞中看问题出在哪儿,现在又发展为从分子水平、基因表达等角度去研究。可是人并不是一个个零件组合起来的机器,所以这种分割的方法不易找到问题的关键和有效的解决办法。

此外,中医讲“调”、“补”、“养”,西医则讲“治”。所以即使能找到有效的西药,却由于对正常细胞的损伤及其它影响而造成各式各样的副作用。

时过境迁,现代的中医与古代也不同了。这里面有多种原因。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是对客观世界、人体科学认识的转变。所以许多现代中医只是依照着古代流传下来的一些药方治病。而事实上同样的症状,在不同的人,病因可能相差很大。这种照方抓药式的办法就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甚至会带来负作用。

当然具体来说,中医的断层还有其它原因。比如,古代的行医者恬淡自然、所以能知天命;而很多当代行医者则追名逐利。此外还有古今中药种植与采摘方式的变迁,等等。但这些也都是伴随着整体文化道德的衰微而产生的。可以说,中医的断层其实是中国传统文化整体失落的一部份。

可喜的是,近年来在气功修炼的带动下,人们又在重新思考传统文化。据报道,全世界为身心健康的打坐炼功者越来越多。这必将带来人们对中医等传统文化的重新认识。

(三)艺术

东西方文化的特色还体现在许多其它方面,比如音乐、美术等等。

很多中国人都知道“高山流水”的故事。据《吕氏春秋》和《列子》记载,春秋年间,晋国大夫俞伯牙奉命去楚国修聘,中秋之夜泊船于一座山崖下,适逢雨收云散,皓月当空。伯牙抚琴一曲,刚好樵夫钟子期在山崖下躲雨听琴。伯牙问子期:“假如下官抚琴,心中有所思念,足下能闻而知之否?”子期答应一试,于是伯牙沉思半晌,其意在于高山,抚琴一弄。钟子期赞道:“美哉洋洋乎,大人之意,在高山也!”伯牙不答。又凝神一会,将琴再鼓,其意在于流水。钟子期又赞道:“美哉汤汤乎,志在流水!”伯牙大惊,推琴而起,遂与子期结为兄弟,留下千古美谈。

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向师襄子学习弹琴,一连学了十天,也没增学新曲子。师襄子说:“可以学些新曲了。”孔子说:“我已会弹此乐曲了,但还没有熟练掌握弹琴的要领。”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又说:“你已掌握弹琴的要领了,可以学些新曲子。”孔子说:“我还没有领会乐曲的内涵。又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再次对孔子说:“可以学些新曲了。”孔子说:“我还没有体会出作曲者是怎样的一个人。”不久,孔子显得肃穆沉静,深思着什么,接着又心旷神怡,显出视野宽广、志向高远的神态,说:“我体会出作曲者是个什么样的人了,他的肤色黝黑,身材高大,目光明亮而深邃,好象一个统治四方诸侯的王者,除了周文王又有谁能够如此呢!”师襄子恭敬的离开位给孔子拜了两拜,说:“我老师告诉过我,这是《文王操》的曲子。”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妙之处,可见一斑。

从绘画上讲,东西方画家在技术成熟之后,对艺术的表现方式也不同。齐白石画虾,徐悲鸿画马,寥寥几笔就栩栩如生;达芬奇《最后的晚餐》中将每个人物的神情、心态都表现的惟妙惟肖。这些作品都技艺高超得令人惊叹,然而体现出来的风格却迥然不同。

“就人类的这两种艺术体系而言,在东、西方各自的民族文化中都有了几千年的承袭过程,但是两种艺术的风格却是大不相同的,技法上、表现方式上、感受上、视觉上都是不同的。中国艺术承袭过程中一开始就奠定了一个半神的文化,也就是说一半的重点不放在人的表面而重在神韵与内涵,所以包括所有的文化在表现上都有这样一个特点,特别是美术方面,不太注重表面细节的表现,注重意的表现,表现它的内涵。而西方的艺术也是神传给人的,但是其重点放在了人的表面文化上,突出了技法上的高超、准确、细腻、逼真的神工,表现的重点放在了人表层空间技能的表现上,所以在美术作品中对物体表面的表现上就会非常细腻准确,所以西方与中国的艺术风格两条路是不同的。”(法轮大法经文《在美术创作研究会上讲法》)

(四)小结

东方讲女娲造人,西方讲上帝造人。不同的来源造成不同的文化,不同的风俗。如何能够充分发挥各自的长处,相得益彰,共同创造美好与纯正,也许才是这些文化产生的原因吧。

参考资料:

1. Eye on the Tiger: https://www.sciencemag.org/content/vol309/issue5740/r-samples.shtml

2. https://www.sciam.com/article.cfm?chanID=sa003&articleID=00087E7F-7EC8-130A-8AB283414B7F4945

3. https://www.zhengjian.org/zj/articles/2003/10/3/23831.html

(c)2024 明慧网版权所有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