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终于明白了消业吃苦是好事

EMail 转发 打印
【明慧网二零二四年十月十六日】师父在《为什么人类是迷的社会》新经文中指出:“创世主造三界是为了叫众生苦中消罪业,提升自己的道德才是根本目地,无罪业才能被救回天国。造了业就得还业,这是天体宇宙的法理所决定的。”

我在自己所在层次中悟到:我们每个大法弟子来到三界最低层最苦的世间,在这种迷的社会环境中修炼,通过消罪业,在吃苦中还债、提高境界,达到大法要求的标准才能随师回天。

谈到吃苦,自己由于从小体弱患病,一直生活在被他人照顾的温暖之中,几十年来养成了娇气的习惯。回顾在大法修炼中走过的历程,自己也没有把消业吃苦当成好事。修炼大法二十七载,虽然与药物绝缘,没有吃过一粒药,但在难熬的消业痛苦中我对吃苦是一直排斥的。所以,我的每次病业关过的都非常难,如同起死回生一样的难过。

过去,我消病业总是在农闲时消,不耽误干农活。自从去年偏偏在秋收忙季时消业,整个秋天不能下田干活,甚至给家人做饭都做不了。我痛苦万分,身体难受,心更难过,悔恨自己不争气,没有修好,才没有健康,饱受病业之苦。远远不如人家健健康康的常人,给大法抹了黑。自卑、悲观、沮丧,寒风般不断的向我袭来,迷茫中简直活不起了。在一位同修的提议下,我开始背《转法轮》,通过背法,半个月身体恢复了正常。

今年农忙时,我一边在田里干活,一边听师父《广州讲法》录音,听了师父讲修炼、吃苦这些法,我的心弦被震颤了。回来,我也一直坚持听师父讲法录音,和读《转法轮》,也听《忆师恩》专题广播。

特别是听完《忆师恩》,有一股神奇的力量驾驭我学法,即使十几分钟的时间,也不浪费,我把闲暇的时间都用来学法。那神奇的力量是什么?是师父当年在中国大陆几十个传法班中留下的无量慈悲!一百三十期的《忆师恩》专题,我听后,感觉非常好。虽然我没有参加过师父的亲授班,但参加班的众同修把当年师父传大法的福音传给了我,我如同身临其境,也参加了师父的亲授班那样快乐,师父的形像、境界、伟大的风范潜移默化的改变着我,使我从理性上认识了法轮大法的博大。

大法的精深内涵激励我改变观念,让我从人中走出来。我终于明白了什么是大法修炼。身体怎么不舒服,我都把它当作是好事,一个是在磨砺我的修炼意志,一个是在考验我,更重要的也是验证我信师信法的成度。

我家里二十亩田,老伴看我身体状况不佳,一个人下田干活,他任劳任怨。老伴也是年近七旬的人啦,勤劳肯干,下田回来,是一身汗水、一身疲惫,我见他累成这样,心里有说不出的难过,悄悄的落泪了。我是大法修炼人,不能把身体不适的难受状态当作是病,我应该和老伴一起同甘共苦,下田干活,能干多少干多少。

慈悲催我有了正念,我几次去田里干活,收工回家后,也能做饭,就是夜晚气喘、咳嗽,不能安眠,难加大了。按常人的理说是干活累着了,我按法理悟,其实不是,而是师父看我按法做了,让我尽快的偿还历史长河中所欠下的业债,也是师父在帮我消业洗罪。

虽然几夜没能入寝,被咳喘痛苦的折磨,但是,我的心里是轻松的、快乐的。因为这是在吃苦消罪。我多次和债主善解,师父善解的法我给债主背了不知多少遍,每次一连背完几遍后,我就连续打嗝,难受就减少了许多,便能在承受得了的情况下,炼功、学法,发正念了。我在一次极度的痛苦中,师父在《广州讲法》中的话瞬间打入了我的耳畔。紧紧扣动了我的心弦:“欠债要还”(《转法轮》)。常人还讲:杀人偿命,欠债还钱。何况我们修炼人哪?我们是超常的人,我们更应该还人家呀。

密勒日巴佛在修行中,吃了那么多苦。他的师父为什么让他往山上背石头,用背上来的石头盖房子,盖了拆、拆了盖,反复的拆,反复的盖。他的背因为背石头磨的流脓流血,他的师父还是让他继续背石头。他的师父为什么对他如此的严厉?表面上看似乎是在害他,实质就是在度他成神,让他在苦中还清罪业,走的是一条回归之路。吃苦就是还债,只有吃苦,才能消罪。他师父的目地就是让他修得道圆满。最后,密勒日巴果然修成了佛。

我们在大法中修炼,生生世世留下来的业力得消掉,消业中,在师父为我们消去许多业力的基础上,给我们修炼提高留下的这部份业让我们自己消,我们一点不承受是不符合宇宙的理的。所以我们在承受痛苦的时候,排斥它是错误的。

我就是犯了这个错误,二十七年的修炼中,每个病业关都是在排斥痛苦中,请师父帮助走过来的。慈悲的师父始终没有放弃我,一直网开一面帮助我度过了许多难关。我给师父无形中增加了多少麻烦?难以知晓,师父度我这样的弟子真是不容易啊!我愧对师父,我欠师父的太多了。我也深深认识到了要想随师圆满,必须还清罪业。在消业的过程中,无论多么难过,多么痛苦,那都是自己该吃的苦,必须得吃,该消去的罪,必须得消。所以说,消业吃苦是好事。

师父为我指点了迷津,我终于明确了大法修炼的目标。我仿佛从一个冗长的梦里醒来。我能够坦然面对痛苦了,知道了消业吃苦是好事。弟子发自肺腑的感谢师父对我的慈悲苦度!

写出此文,一点粗浅的认识,对处于病业中的同修也许能有所帮助。有不当之处,请同修慈悲帮助指正。

(责任编辑:李明)

(c) 1999-2025 明慧网版权所有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