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什么给子孙最好?

更新: 2023年08月20日
EMail 转发 打印
【明慧网二零二三年七月十七日】自古以来,祖辈总是希望留下些什么给子孙,让他们在人生道路上少几分坎坷、多几分顺遂。但究竟留什么给子孙,是真正对他们最好的呢?下面是几位历史名人的见解。

不以家产让子孙怠惰、犯错

疏广是西汉时人。他自幼好学,早年家居教授学生,门下弟子众多。后经朝廷征召,汉代贤君宣帝对他十分器重。让他先后出任博士、太中大夫、太傅等职,声誉卓著,屡获赏赐。他认为“知道满足就不会蒙受羞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遭遇危险”,“功成身退合乎天道规律”。《汉书》记载,他任太子老师(太傅)的五年间,太子才十二岁就已经通晓《论语》和《孝经》。于是他主动提出退休。皇帝赐给他黄金二十斤,太子又多赐给他五十斤。

疏广回到家乡后,经常让家人摆酒席宴请族人、朋友,打算把金子都用光。过了一年多,疏广的子孙私下对一位疏广信任的同辈老者说:“子孙们希望大人能留下一些家产,但如今大人经常花钱宴请宾客,家财将要用尽,请您帮忙劝说大人。”老者就对疏广转达子孙们的想法。疏广回说:“我难道糊涂到不顾念子孙了吗?原本家中就有些田地,子孙只要辛勤劳作,足够衣食无忧,过着跟普通人一样的生活。如果家中财富有余,只会让子孙怠惰。贤能的人有过多财富,就会放弃自己的志向;愚昧的人有太多财富,就会增加他们的过失。况且,富人常是众人忌妒怨恨的对象。我既没有什么可以教导子孙的,也不想增加他们的过错而招致怨恨。再说,这些黄金是圣明的君主赏赐供给我的,所以我乐于与乡亲、宗族们共同分享圣上的恩赐,以此度过我的余生,不也可以吗?”

留下节俭可让子孙不匮乏

《汉书》记载,汉朝开国第一功臣萧何,是个勤俭节约、深谋远虑的人。当年刘邦攻进秦国都城时,将士们都忙着抢夺金银财宝,只有萧何赶忙去收取秦国的地理图册、文书、户籍等档案,之后刘邦利用这些档案,全面了解天下的山川要塞、户口及财力物力分布,对一统天下起了关键作用。

萧何为子孙打算也是深谋远虑。他购买田宅时一定选择荒凉偏僻的地方,家里也很少修建屋舍。萧何说:“如果我的后代贤明,他们就会仿效我俭朴的作风,因而一生不虞匮乏;即便不贤明,我为他们买的那些不起眼的田产,也不会招来有势力家族的抢夺。”萧何过世后,两个儿子都封侯,一生无虞。

留下廉洁可以让子孙被敬重

《后汉书》记载,东汉名臣杨震,官至太尉。杨震任涿郡太守任内,公正廉明,从不接受私人请托,平日家中粗茶淡饭、不乘马车,生活俭朴。他的一些老友与长辈,建议他添置产业留给子孙,杨震说:“让后世的人称他们是清白官吏的子孙,这不就是最好的遗产吗?”后来,杨震长子官至富波相,中子官至太尉,少子励学博闻,为世人所称赞。

《隋书》记载,隋朝时人房彦谦,曾担任监察御史,在全国官员考核中,因为他清正廉洁,被评为天下第一。房彦谦有祖传产业,家境富裕,但他把财富看得很淡,将家产和俸禄全都用来救济亲朋好友,家里没有多余的钱财,所以生活俭朴,甚至常有物质匮乏的时候,但他却怡然自得。房彦谦曾经对他的儿子说:“人家都因为官俸而富裕,只有我因为当官而贫穷。我能留给子孙的遗产,就只有‘清白’二字了。”后来他的独子房玄龄,成为唐朝开国功臣、名相,受封梁国公。

积德可以福荫子孙

宋代名相司马光在《家范》中说:“没有祖辈不希望造福后代的,可是真能做到的却很少,因为多数人只懂得多积钱财给后辈,以为这样可以让子孙有享用不尽的财富。然而因为他们不懂得教育子孙为人处世的道理,最后,他们几十年辛苦所积累的财富,被子孙在几年内挥霍殆尽。子孙们还嘲笑祖辈愚蠢,不会享受。”

司马光又说:“古代圣人留给子孙‘德和礼’,贤人则留给子孙‘廉和俭’。例如周朝的先祖后稷、公刘、太王、王季、文王造福百姓累积功德,所以庇荫后代周武王取得天下。”亦即,财富在身外,来来去去,但德、礼、廉、俭却带在身上,影响人的一辈子,而祖辈积德则可以福荫子孙。

结语

现今社会常出现子孙争夺遗产的事件,亲人间对簿公堂、恶言相向;另有些高官一手贪污,一手以特权为儿女谋取不当利益,最终得了现世恶报。反映出来的是缺乏智慧,不知道留什么给子孙,才是真正对他们最好的。

依照古代圣贤们的经验与智慧,身教以节俭、廉洁等美德,做善事、为子孙积德,是留给子孙最好的遗产。

(c) 1999-2025 明慧网版权所有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