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貌仪容只是为了美丑吗?

更新: 2021年06月25日
EMail 转发 打印
【明慧网二零二一年六月二十五日】小时候常常听老人说,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吃有吃相。那时候并不知道其深刻的涵义,只是浅表的理解为美与丑。有时候,下班回家直接就躺在客厅沙发上;为了方便穿着拖鞋就出门。走在街上也会看到人们披头散发穿着睡衣,男子留长发梳着怪异的发型;有的裤子上露出两个破洞,有的穿着带有骷髅头的衣服、鞋、帽、背包、配饰等。直到今天阅读了相关古籍,才真正明白老人说“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吃有吃相”这句话背后的真正涵义。

男人恭敬、女人姣好
《尚书·洪范》中说:有五件事很重要,第一件就是“貌”。仪容,就是要求男人恭敬、女人姣好,高低贵贱各有不同,老幼尊卑有序,行动合乎规矩,拱手如抱鼓。

在服饰上,中国古代天子穿山和龙图案的服装,诸侯穿火形图案的服装,大夫穿斧形花纹的服装,士人穿“己”字形花纹的服装。道德越高尚,内心越中规中矩。

出行的车马,行走的快慢亦有区别。

孔子说:“为人恭敬符合礼仪,就会远离耻辱。”

形貌、衣冠不正,是人从内心失去了礼节所表达的道德规范,因此带来不祥。

中国古代社会视人们穿奇装异服,男着女装、女着男装,或佩戴不符合自己身份的服饰、饰品,画奇特的妆容,这些都被称为“服妖”。《汉书》中记载:“风俗狂慢,变节易度,则为剽轻奇怪之服,故有服妖。”

杂色奇服 不正之兆
《左氏传》载,愍公二年,晋献公派太子申生在冬天率军出征,献公让申生穿左右两色的偏衣,佩上金块。

晋大夫狐突对此叹气说:太子出征的时间与着装、配饰都明示着身份与出征的成败。大王要疏远太子了——如果信任太子就让他穿颜色纯正的官服,佩带忠心无贰的玉,在年初命他出发。大王用服装配饰疏远太子,冬季出征预示无成。冬天寒冷肃杀之气很强,块状黄金意味着寒冷的诀绝,衣服上的杂色意味凉薄。太子已经没有依靠了。

梁余子养说:领兵的人在太庙接受命令,在神社接受祭肉,还有规定的服饰。现在太子得不到正式的礼服而穿上这杂色服装,命令中的含义不问可知也。

罕夷说:杂色奇服表示事不正常,金块表示去而无回,国君有害太子之心了。

四年后,申生因受谗言陷害而自杀,此事应了服妖之说。

愁眉啼妆 妖服惹祸
桓帝元嘉年间,京城妇女流行画细而弯曲的愁眉;在双目之下擦拭薄粉似有泪痕的啼妆;将发髻梳成堕马髻,就是将发髻梳在头的侧边;行走时扭动着腰部,仿佛双脚不在下肢的折腰步态;笑起来仿佛牙疼,不露出开心的笑貌。

这种装扮,最初是大将军梁冀的妻子所作,在京城风行,中原地区争相效仿。这近似于服妖。梁冀家两代连任大将军,与皇室联姻,权倾一时。然而到延熹二年,梁氏却全族被处死。

据《文献通考》记载,唐末,京中妇女梳发时以两鬓抱面,状如椎髻,人称“抛家髻”;当时还崇尚以琉璃作钗。“抛家”、“琉璃”,谐音“颠沛流离”,是帝王播迁、社稷不稳的征兆。于是“抛家髻”、“琉璃钗”被视为服妖。

男着女装 威仪扫地
西汉末年,天下大乱,更始帝北上建都洛阳。京城的官员和绅士都来迎接更始帝,见更始帝的众将都头戴百姓的头巾,身穿绣花的短袖女人服装。

人群中见到这种景象,有的人窃窃私语,有的抿嘴偷笑,有的吓得跑开了。那些朝廷的元老们叹息道:这是服妖的不祥之兆,不久将会有灾祸降到更始帝的头上!

后来,更始帝战败弃城逃亡,被赤眉斩杀。

当光武帝刘秀带着手下官员来到洛阳处理公务时,穿戴与旧时汉官一样的冠服入城。许多官吏看到,很高兴在有生之年能见到汉官的威仪。光武帝刘秀结束了西汉末年的纷乱局面,建立东汉,将汉代的基业延续了两百年。

上天用道义规范人的行为,人敬天重德就能趋利避害。人的仪容、形貌符合了道德礼义,是内心敬奉天地与尊敬先人祖宗、君主、师长的表现,同时在个人行为上也会控制欲望、不放纵魔性,不容易失德。

(c)2024 明慧网版权所有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