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智慧之——神传汉字(2)

EMail 转发 打印
【明慧网二零一四年三月十日】(接上文

(三)“修”

修,从彡攸声。本义作“饰”解(《说文》),乃使人衣履整洁,仪表因之雍容而言;彡有刷拭之义,乃可以除尘垢去污秽者,故修从彡。又以攸本作“水行攸攸”解,为水流自适貌;饰己重在无往而不自适,故修从攸声。其义为:贤德之人曰修,如《屈原•离骚》“謇吾法夫前修兮,非世俗之所服”;涵养、修为曰修,如修行,修炼,又如《礼记•大学》“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建筑、整治曰修,如《礼记•祭义》“宫室已修”;长、高曰修,如《兰亭集序》“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学习、著述曰修,如修学、修史;装饰,使完美曰修,如修饰。

“修”是一门重要的学问,从修身养性,开启了生命无有穷尽的力量,《孟子》云:“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人生许多丰富的阅历与内涵,无不被一“修”字囊括其中。古圣先贤克己复礼,诚明合一,写了诸多修身要道,如《论语》云:“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言简意赅语意深远,将人生中所应秉持的修为态度,面面俱到地揭示出来,堪称为古代君子立身行事的行为准则。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诗人屈原在《楚辞》中,再三表达出人生短暂,行旅匆匆,要探求大道,修身立德,有所成就,惟恐时不我待,“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解佩纕以结言兮,吾令蹇修以为理”、“及年岁之未晏兮,时亦犹其未央。恐鹈鴃之先鸣兮,使夫百草为之不芳”。反复使用的一个“恐”字,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对时间的珍视及求道的迫切。

修身是完善个人道德人格的过程。故孔子云:“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指出修德的重要,一生所担心的是有无德行,能否向善向上,能否改过迁善。君子还应做到见贤思齐与见利思义。君子看见贤人,就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应该自己反省,有没有同他类似的毛病。“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是要求君子在为人处世时、在利益面前,首先想到的是道义。《礼记•大学》云:“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要修身需先修心,战胜自己的欲望与执着,保持端正的心态。曾子云:“吾日三省吾身”,凡事都能认真修学改过,日久自能见功夫。

“修”可谓致广大而尽精微,从修心,到修身,到修言语,都是人生的修行境界。修道是指引人们走向光明智慧的明灯,通往“天人合一”的途径。儒家讲的是入世,倡导仁义礼智信,通过修德可成贤成圣;佛道讲的是出世,修佛修道,通过修炼佛法、大道可以达到觉者的标准——佛道神的境界。

一个“修”字,内涵之深广,言语难尽。谨守一“修”字于内心,必能转化困境与迷惑,化人生坎坷崎岖为通途,升华道德,“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理上通达,开明德性,以达至善。

(四)“敬”

敬,从攴,以手执杖或执鞭,表示敲打;从苟,有紧急、急迫之义。本义为恭敬、端肃(《说文》),《礼记•曲礼》注释为“在貌为恭,在心为敬”。其义为:恭敬、尊重曰敬,如《史记》“敬受命”;敬让、敬谨曰敬,如《论语•学而》“敬事而信”;慎重地对待,不怠慢不苟且曰敬,如《谏太宗十思疏》“慎始而敬之”;敬独(在独处时能谨慎不苟)、敬明(谨慎严明)曰敬,如《易经》“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敬虔(庄敬虔诚)、敬奉曰敬,如敬奉神明。

“敬,德之聚也,能敬必有德”。“敬”常与“畏”连用,“敬畏”强调的是发自内心的敬重与自觉。人生在世,必须有所敬畏,知道哪些事该做,哪些事不该做,自觉以道德约束内心。古语有“畏则不敢肆而德以成,无畏则从其所欲而及于祸”、“天下大事,成于惧而败于忽”等告诫。孔子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即君子有三种敬畏:敬畏天命,敬畏地位高、德行高的人,敬畏圣人的话。敬畏之心是人生的大智慧,是安身立命之本。

敬天。从古以来,传统文化经典所载及古圣先贤,无不以敬天为本。天化生了万物和人,为宇宙万物的主宰者,人与天有一种感应关系,天注视着人的一言一行,人积善,天降吉祥,积不善,天降灾殃。《诗经》云:“敬天之怒,无敢戏豫。敬天之渝,无敢驰驱。昊天曰明,及尔出王。昊天曰旦,及尔游衍。”意思是敬畏上天的威怒,不要贪逸享乐;敬畏上天的神明,不要肆意妄为,上天明察人的一切行为及善恶。“我其夙夜,畏天之威”,言必敬天之威,于是乃得安。

敬德。因为“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有德才会得到上天的保佑。天赐道德规范于人世间,《大学》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自古以来,“福”是人们共同的期盼,福总是出现在有德行的人身边。荀子提出:“精神修养没有比受道德熏陶感染更大了,福份没有比无灾无祸更长远了。在权利面前没有私欲邪念,人多势众也不会屈服,天下万物都不能动摇信念,这就叫做有德行、有操守。君子的可贵则在于他德行的完美无缺。”孔子说:“君子忧道不忧贫”、“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孔子的幸福观在于内在德性的完善,惟有实践道义的正人君子,方能品尝幸福的无尽滋味。

福与德紧密相关。德是行为主体获得幸福、避免不幸的重要途径之一。如《诗经》中强调修德配命,达到“配命”的价值目标,即与天的意志、命令相配,结果自然是获得“多福”。古语云“祸由恶作,福由德生”,可见祸福之根源在于人之心。倡导人修明德行,符合天道,才能得到神助,趋吉避祸。

敬人。“敬人”指对人尊敬,对生命关心爱护。孔子“敬人”的思想是贯彻落实“忠恕之道”,实现“爱人”、“克己复礼”等核心思想的至为重要的方法,而要实现对他人的尊敬,也首先必须“克己”。《礼记•曲礼上》明确指出:“夫礼者,自卑而尊人”,即谦恭待人,后己先人,卑己尊人。孟子曰:“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在这里,孟子强调君子的居心要合乎仁、礼,强调要爱人、敬人,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一条要求,人与人之间互相尊敬,才能保持和谐相处,使中华民族成为著名的“礼义文明之邦”。

修己以敬。君子学习、修身的目的在于“君子学道则爱人”、“行义以达其道”。通过修己获得思想境界的提升,从而传播道义,善化民众。孔子说:“君子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认为君子从“修己以敬”开始,使自己能够严肃、庄重、恭敬地去做事,与道相合,与德相应,才能够实现“安人”、“安百姓”,济世安民的根本宗旨,这也是内圣外王的境界,而践行“敬”是其起点和立足点。

(待续)

(c)2024 明慧网版权所有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