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德修命转
清代时扬州有位王中丞,少年丧父,家境贫困,靠给人写诉状赚钱奉养母亲。二十岁时经考试得补弟子员,可是,秋试几场考下来,都不中。
这年除夕,他梦见两个穿青衣的人把他叫去,带到一座壮丽宏大的官署。正堂上端坐着一位帝君,旁边有两名红衣吏,手拿长榜,帝君用笔标判。标判完了,吏使召唤王生进见。王生上殿,匍匐在地上。帝君脸色十分严厉,扔下一本册子让他看,王生见到册子上有自己的名字,下面标明他应当由某次科考得中,并联捷而入翰林,官至总督,但因为昧心替人写假状子,功名已被削除殆尽。他刚看完,帝君拍案问道:“看清了吗?”王生不住地磕头求饶。帝君说:“姑且念你侍奉母亲孝顺,应当立即改过,还可以还你功名。如恶行不改,就要追索你的性命!”说罢,命青衣人把王生带出去。王生悄悄问青衣人,这王者是什么神,答说:“文昌帝君!他刚才标判的是来年的秋榜。你如果改过为善,还可以在这一榜上登名。不要忘了帝君训诫你的苦心!”说完伸手推了王生一掌,王生一下子就醒了。
王生回想梦中情景,历历在目。想要改过,觉得自己家境贫困,没有力量去做善事,如果放弃刀笔写状生涯,又没什么办法弥补前罪。沉思通宵,突然想到:刀笔可以害人,难道就不能用来救人吗?这样一定可以得到神明庇佑。
从此,凡遇诤讼之人前来,他都想尽办法劝说调解。那些没有道理而要诤讼的,他就申斥一番,并说明道理。对于那些有理却不能自己申辩清楚的人,他才运用自己的文才为他们写状子,而且全力给予帮助。这样做了近一年,他考中补廪生第一名,以后更加努力为善。
邻里有一家,丈夫突然去世,留下一个寡妇,怀着个遗腹子。族人诬陷她不贞节,告官说她怀的不是丈夫的孩子,怕乱了宗族血脉,求官府判她大归(把她休回娘家,不准继承产业)。她的娘家软弱怕事,不敢为她说话。她受了这么大的冤屈,没法申诉,整天哭着寻死。有个邻居知道了,来告诉王生。王生调查后确认,少妇是个贞节之人,就亲自到她娘家,写了上诉状,让她母亲去告官。这少妇的兄弟却显出很为难的样子,王生就用道义激励,他们很受感动,于是把状子递了上去。同时王生又召集同学和本地德高望重的老人,告诉他们知县初一要到文庙宣讲圣谕,他准备到时把这桩案子公开提出来。有人认为,此事与己无关,不愿出面,王生说:“保护贞节,维护遗孤,这是有关道德仁义的大事,是读书明理之人应该做的,并不是为一己之私利包揽诉讼,不能把这件事等同于违法犯禁来看。”大家被他的大义之心感动,都愿意支持他。到了初一,知县来到文庙学舍,王生等人呈上禀文请他阅览,知县也很明理,看完后说:“这是件牵涉名节的事,如果确属族人诬陷,一定按律例严惩。”。
几天之后,开庭讯问,族人都被问得理屈词穷,承认自己诬告,少妇洗清了冤屈。事后少妇请娘家拿出一百金答谢王生,王生严加拒绝。
当年的除夕,王生又梦见以前的那两位青衣人前来召他,来到以前的地方,见文昌帝君和颜悦色地对他说:“我很赞赏你改行之快,已经还你科名。原应在下一科中试,因你保节全孤的善行感动上天,今科就能考取。你要更加多修善德,以后前程远大不可限量!”王生叩谢。
帝君命吏使领他出去,在大门外遇到一老一少,在道旁向他跪拜,王生不知他们是谁,也忙回拜。他们叩拜说:“承蒙君恩,使我后人得以保全,继承香火,又保住了我们的田产。愚父子孙惭愧无以回报。刚才听帝君召王君,所以我们在这里等候!”王生这才明白,他们是那位寡妇的公公和丈夫,忙搀扶他们起来。老者指着少年说:“我儿子受君大恩。我知道你还没有儿子,我去请求冥司让他投生作你的儿子,来报答你。”王生谦让致谢,与他们分手作别。
王生急找带路的青衣人,已经不见了,正在心慌不知去路时,忽然见到一位黑衣人对他说:“你还没有回去呀?快跟我走!”就带着他急急走去,眨眼之间,见到了家门,王生请问他的姓氏,他笑着说:“我们住在一起多年了,怎么不认识我呀?”王生一再请问,他才说是灶神,并从背后推了他一掌,王生一下就醒了。第二年王生中了解元,入了翰林,官至中丞(巡抚)。考中解元那年,生了一个儿子,恍惚中像似看到梦中的那个少年进门来,儿子后来也以科考第一名而入了翰林。
刀笔可以救人,只是有些人不知道罢了。其实,天下能用来济人利人的行业,又怎限于从事刀笔写作这一行呢?!人无论身在任何一个阶层、行业,在任何环境下,都可以做好人,善用万物,扬正义之举。王生因行善救人而得到福报,也是理所当然的了!(《坐花志果》)
古人勇于改错、善于自省令人钦佩。人有其来源和归宿,天赋善性,孔子说“天生德于予”,良知是人人本来就具有的,任何时候,坚守良知、不断升华道德、回归天理是做人最重要的,人的选择关系着自己的前程和未来。其实人来在世间,向善向上、弘扬正气是自己的天职,一定要承担起维护真理、正义的责任和使命。
(完)
English Version: http://en.minghui.org/html/articles/2014/1/23/1445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