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话祭祀

EMail 转发 打印
【明慧网二零一二年一月二十九日】祭祀,中国神传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献《周礼•天官•大府》记载:“邦都之赋,以待祭祀”,《左传•文公二年》中也提出:“祀,国之大事也。”也就是说,国家所征的税赋,就是用于祭祀的,因为这是一个国家的大事。祭祀是敬天地,不忘先祖的重要表现。

中国传统的祭祀大致分为三类,即祭天神、祭地祇、祭人鬼。对祭祀活动,历来就有严格的等级制度和规范的各项礼仪。从本质上看,是人们尊敬神灵,祈求福报的行为。

祭天

在中国,祭祀的对象有三种:天神、地祇、人鬼。其中,天神和地祇只能由天子祭祀,高层的诸侯大夫可以祭祀山川,一般士绅和平民百姓只能祭祀自己的祖先和灶神。

祭天,是国家的头等大事。历代帝王都不敢懈怠祭祀上天。每年都要在特定的日子里,率领群臣虔诚焚香,祷告国泰民安。据记载,中国早在周朝时就形成了完善的祭天仪式。每年冬至这一天,周天子都要在国都南郊的圜丘,举行盛大的祭天仪式,后人称之为“郊祀”。唐宋时期,祭天成为一种只能由皇室进行的仪式。后来这种庄严的礼仪也被其它民族的君王所接受,他们纷纷仿效汉俗,也在特定的日子对天地进行隆重的祭拜。清朝时,满清皇族扩大了祭天的范围,除去传统的在重大节日进行祭祀外,大的政治事件也要去天坛祭天,如皇帝登基、册立太子、册立皇后、皇帝出征等。

祭天仪式里,最隆重的莫过于封禅。封禅是君主在太平年间或是有祥瑞现身的特别之年才举行盛大典礼,一般只有作出大的政绩的君主才有资格举行,如唐太宗、清圣祖等。封禅一般都是在泰山举行,历代皇帝们认为五岳之中泰山最高,在此祭天,才称得上是真正的受命于天。所以,从这点看,封禅就是历代帝王强调“君权神授”的最庄严的礼仪。

祭地

在古代,祭天与祭地是同时举行的。早在远古时期,人们就有了对土地的崇拜,认为是大地养育着万物,就像慈爱的母亲一样,即“父天而母地”。祭地一般说来包括两种:一是祭祀“大地”,规格与祭天基本相当;一是祭祀“地祇”,包括社神、山神、水神、火神等所有地界上的神灵,规格比祭天稍微低点,不再是皇家的专权。其中香火最旺的是“社神”。

“社”即土地,与百姓的生产和生活直接相连,自然各家各户都不敢懈怠。现在南方一带常见的城隍庙就是古人祭祀社神的地方。

祭祖

在古老的氏族部落时期就有了对祖先的崇拜。祭祖仪式也是于周朝时形成定制的。周朝确立了用人陶、面点取代活人祭祀的方式,同时还制定了一系列的祭祀礼节,如上香、读祝文、奉献饭羹、奉茶、献帛、献酒等。仪式十分隆重、庄严。此时,人们对祖先的感觉是骄傲和敬畏。春秋时期,随着儒家伦理观念的深入人心,祭祖又增加了缅怀和追忆的意味。等到秦汉,祭祖不再局限于大的氏族,普通家庭也可以将自家的长辈放在供桌上进行礼拜,且不限时间,可以随时祭祀。

祭孔

祭孔是华夏民族为怀念先师孔子,表达尊崇之心而进行的庆典,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祭孔活动最早可追溯到西元前四七八年,孔子卒后第二年。鲁哀公将孔子的故宅辟设为寿堂,要求百姓前往拜祭。汉高祖刘邦巡察鲁地时,特意赶到孔子的故居,用皇族专用的“太牢”(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豕三牲全备为“太牢”)祭祀孔子,遂开历代帝王祭孔之先河。后来,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孔子的地位进一步上升,各地纷纷修建孔庙进行祭拜,以至出现“县县有孔庙”的盛况。此后,随着历代帝王对孔子的不断褒赠加封,祭祀的仪式也越来越隆重,至清朝时,达到顶峰。据记载,仅乾隆皇帝一人就先后八次亲临曲阜拜谒孔子。另外,韩国和日本也十分崇敬孔子,同样修建了孔庙,于每年的固定日子进行盛大的祭祀礼拜仪式。

祭祀礼仪

中国古代祭祀十分讲求礼仪,有完整细致的流程。一场盛大的祭祀活动举行前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首先是确定祭祀场所。在古代,最早的祭祀场所就是一块平整的土地,称之为“墠”。《礼记•礼器》曾记载,最早先祖们向神灵表达敬意时,不会设坛,只是扫出一块平整干净的地即可。“封土设坛”是后来才形成的礼节。根据神灵的不同,坛的规格和样式也不同。如祭天时,坛依照天的形状修成圆形,称为“圆丘”;祭地时,坛修成方状,称为“方丘”;祭月时,就在地上挖一个平坑,称之为“坎”。后来,在坛的基础上建起房屋,称之为“宫庙”。宫庙最初只是为祭祀祖先而建造的,后来很多神灵也有了庙,如土地庙、龙王庙、城隍庙等。

其次是确定参加祭祀的人。一场大的祭祀活动常常有几千人参加,包括主祭、祭司、观礼者、乐舞表演者和服务人员,等等。其中,主祭作为与神沟通向神灵祷告的人,必须在祭祀日的前几天就开始斋戒,祭祀当天还要沐浴更衣。祭司负责主持整个祭祀仪式,同时一面代表人向神献祭,一面代表神向人传谕。

最后是准备祭品。等这一切工作准备就绪后,祭祀仪式就正式开始了。以清朝祭祀地坛为例,整个仪式共分九个仪程,即迎神、奠玉帛、进俎、初献、亚献、终献、撒馔、送神、望瘗等。每进行一项仪程要奏不同的乐章,还要跳“八佾”舞(由六十四人组成的古代天子专用的舞蹈)。祭祀进行期间,整个会场要保持庄严肃穆,不许随意交谈,不许随意走动,即使是想打喷嚏、咳嗽也得忍住,否则一经发现就要重罚。祭祀结束后,大臣们就可以前往有关衙门领取食肉,称之为“颁胙”。

祭孔大典与皇室祭天有所不同,所以整个仪式充满浓郁的人文气息。祭孔大典主要包括乐、歌、舞、礼四种形式,其中“礼”是核心,务求“必丰、必洁、必诚、必敬”。大典的最重要仪程是三献礼,即初献、亚献和终献。初献是呈上帛和爵,在正献官将其供奉到香案后,主祭人便朗声宣读祭文,而后全体参祭人员对孔子塑像五鞠躬,齐诵《孔子赞》。亚献和终献都是献香献酒,程序和初献基本一致。祭孔大典的音乐和歌舞都非常有特点,用艺术的方式形象阐释了孔子“仁者爱人”、“以礼立人”的思想,感染力极强。

祭品

祭祀神灵,就是用供品敬献给各路神灵,以求得到好的回报。在古代,被拿来当祭品的东西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是食物。

贡献食物是祭祀最原始也是最主要的做法。《礼记•礼运》中就提到,只有用煮熟的谷物配上猪肉供神享用,才能够把人们的敬意与愿望传达给神灵。而研究文字的起源也会发现,“祭祀”两字本身就与饮食有关。在贡献的食物中,肉食不可或缺。古代将用于祭祀的动物叫做“牺牲”,指马、牛、羊、鸡、犬、猪等牲畜,又称“六畜”。其中,供桌上的常客是牛、羊、猪,算作主菜,其他只能称为野味。除“牺牲”外,就是五谷杂粮,称做“粢盛”。而在民间,人们还常用一些新鲜的水果蔬菜作为祭品。佛教传入中国后,因为佛祖吃素,他的“斋祭”就以水果为主。另外,用粮食制作的酒也是祭祀神灵必不可少的祭品。

其次是玉帛。玉帛包括各种玉质法器和匹帛,是古人除食物外最常用的祭祀物品。尤其是玉,在祭祀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玉受重视的原因在于它的稀缺性。在古代,玉是身份地位的象征,只有贵族才有资格佩戴。而玉本身又比较温润,有君子之称。帛,是丝织物的总称,同样属于奢侈品,《左传》中就曾记述一国之君的卫文公也不过是以帛作冠,也就是用帛做个帽子,足见其珍贵性。

祭祀仪式结束后,就要处理祭品。在西周,人们处理祭品的主要方式是燔烧,把牲畜、玉帛等放在堆砌的木柴上进行焚烧,冒出高高的浓烟。古人认为天神在上,只有如此才能把祭品送达天神手中。那地神呢?地神是在地下,所以就把血和酒水灌注到地下,以孝敬地神。祭祀山神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掩埋,一是悬投。《山海经》中记载山神是人面蛇身,祭祀他们,要把鸡、猪、玉等埋在地下,这种方法也适用祭祀地神;悬投是把祭品悬挂起来礼神,或把祭品扔到山涧中;祭祀水神则用沉没法。据传,尧就曾经把玉沉在水中祭祀洛神。

总之,祭祀对人类来说,是相信神的存在,是对神的信仰和真诚的崇拜。也正因为人类有了这些善念和善行,神才降慈悲与我们,我们才有安定的休养生息的环境。否则,人类就会走向反面,种种让人不寒而栗的灾难便会接踵而至。看看“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的邪恶中共专制之下的中国大陆,再和尊重信仰的世界各国比较一下,您一定就会有一个正确的认知。

(c)2024 明慧网版权所有。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