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义至上的价值取向

EMail 转发 打印
【明慧网二零零八年五月十日】我国是有着几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是道义至上,强调做人要遵循天理、保持崇高的人格,指出一个人的自我价值不在于满足个人的物质需要,而在于具有追求真理的高尚品格、崇高的道德意识和道德实践,以及坚定为善的意志。无数历史先贤和圣哲们以身作则,为后世做出了楷模。以下为孔子倡导凡事要以道义原则衡量是非取舍的几个故事。

循天道,修德治世

孔子见到梁国国君。梁君问孔子说:“我想要永远拥有国君的地位和权力,我想要得到各个诸侯国的土地和财宝,我想要使百姓永远相信我,我想要使土地竭尽它的能力,我想要让太阳月亮根据我的意愿出入,我想让圣人自愿的前来,我想使官府能够善于治理百姓,怎么才能达到目的呢?”

孔子回答说:“大国的国君,小国的国君,向我提出的问题已经很多了,从来没有象您这样询问治国手段的,不过,也不是没有办法做到。我听说过,如果两个国家的国君能够相互尊重和礼敬,就能永远拥有国家;国君能够以仁政惠泽百姓,官员能够以真诚而符合道义之心来为国为民做事,就能使各个诸侯国心服;不杀害无辜之人,不放过有罪之人,就能得到百姓的信任;使有志之士得益,对有成就的官员给以奖赏,就能使土地竭尽其力;尊敬上天,敬畏神明,太阳月亮就会自然而然的运行;好好处理好刑罚问题,圣人就会自然到来;崇尚贤德的人,使有能力的人在有道之人的管理下各尽所能,官府就能管理好百姓。”

使百姓富有而且长寿

鲁哀公向孔子询问政令之事。孔子回答道:“政令可以使百姓富有而且长寿。”

鲁哀公说:“这是什么道理呢?”孔子说:“赋税如果少一些,百姓就能富有;用道德、礼仪去引导人民,百姓就能很少有犯罪之事;不因为犯罪而受刑,百姓也就可以尽其天年。”鲁哀公说:“如果这样,寡人可就要贫穷了。”孔子说:“《诗经》里面说‘君子和睦而快乐,堪称百姓之父母’,没有见过孩子富有而父母却贫穷的。”

因人施言 以智劝谏

叶公子高向孔子询问为政之道。孔子说:“为政之道,在于使近处的人心悦诚服而使远处的人自愿前来归附。”

鲁哀公向孔子询问为政之道。孔子说:“为政之道,在于选择贤德之士。”

齐景公向孔子询问为政之道。孔子说:“为政之道,在于在使用财物上知道节制。”

子贡一直跟随在孔子身边,听到三种不同的说法,有些不解。于是问道:“叶公子高、鲁哀公、齐景公向老师所询问的问题是一样的,老师的回答却不同,为什么呢?”

孔子说:“叶这个国家,都城大但国土面积小,百姓有背弃之心,所以就跟叶公子高说‘为政之道,在于使近处的人心悦诚服而使远处的人自愿前来归附’。鲁哀公有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位大臣,对外阻碍来自各个诸侯国的贤德之士前来,在国内结党营私而愚弄国君,将来,使得鲁国宗庙和国家社稷得不到应有的祭祀的,一定会是这三个大臣,所以就跟鲁哀公说‘为政之道,在于选择贤德之士’。齐景公大力建造了雍门、路寝这样奢侈的建筑,一天之中就对已经拥有三百辆兵车的大夫重赏三次,所以跟他说‘为政之道,在于在使用财物上知道节制’。同是用符合道义的理去讲,只是针对其不同情况选择不同方式而已。”

孔子提倡“仁”,首先通过“道义”表现出来,以道德作为约束自己行为的准绳。在实际生活中遇到合于道义、应该做的事,就要勇敢的去做。认识到了应该做的却不做,往往是因为私心杂念作怪。克服私心杂念,使自己的言行符合道义要求,才能达到理想的人格境界。维护真理、正义和良知,是每个人应尽的责任,是有识之士明智的选择。

(c)2024 明慧网版权所有。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