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俭以养德

EMail 转发 打印
【明慧网2005年7月31日】“古人云:钱乃身外之物。人人皆知,人人在求。”“富而无德危害众生,富而有德众望所盼,故而富不可不宣德。”“君、臣、富、贵皆从德而生,无德而不得,失德而散尽。故而谋权求财者必先积其德,吃苦行善可积众德。”——选自法轮大法《精進要旨·富而有德》

* * * * * * * * *

俭,是修身齐家治国的传统美德之一。唐代诗人李商隐在《咏史》中说:“纵观历史,大到邦国,小到家庭,无不是兴于勤俭,亡于奢靡。”

诸葛亮在《诫子文》中说“俭以养德”。《左传·庄公二十四年》中说,节俭,是善行中的大德;奢侈,是恶中的大恶。

在这样的道德基础上,古人有很多节俭度日、轻财重德的典范故事。北宋范仲淹幼时家贫,在醴泉寺求学时,靠啖粥苦读考中进士。他为官后生活仍然十分俭朴。尽管他后来官至参知政事(副宰相),薪高禄厚,仍是衣仅求温,食仅求饱,终其一生,也未建一座像样的宅第。他的俸禄,大多用来周济寒士贫民。

与范仲淹同时代的司马光,为官四十余载,位至尚书佐仆射兼门下侍郎(宰相),但他却“食不敢常有肉,衣不敢有纯帛”,平时布衣素食,十分俭朴。除了薪俸之外,从不收取非份之财。司马光的宅第简陋,仅可蔽风雨。由于夏日酷热难当,司马光便在家中挖地丈余,以砖砌成地室以避暑,被京城戏称为“王家钻天,司马入地”。由于他的俸禄多用于救助亲友,为官多年只有薄田三顷,妻子死后,无钱安葬,只好卖地以置棺。他“典地葬妻”的故事一直被传颂至今。

《训俭示康》一文就是司马光为告诫儿子司马康崇尚节俭而写。文章中司马光用自己、古人和本朝人的事迹为例阐明:历行节俭就能直道而行,成为品德高尚的人;奢侈豪靡则会招致灾祸,败家丧身。司马光的儿子,在他言传身教的影响下,都为人廉洁,生活俭朴;即使别人不认识,但是仅凭言行举止,就知道是司马光家中的人。

(c)2024 明慧网版权所有。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