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轮大法明慧网

首页
按栏目浏览
按日浏览
写作思维:开阔一些 再开阔一些(5)
举例说明新闻报道的简洁经验(第二部分)
文/大陆大法弟子
【明慧网二零一四年四月十五日】

目录
第一节 给故事“两种”眼睛
第二节 真相故事,始终前行的小舟
第三节 老朋友啊,好好聊聊
第四节 故事拉力:运用悬念,更好的讲清真相
第五节 《讲故事》中的小经验
第六节 采访与整体配合
第七节 真相作品,必将引领人类艺术和精神需求

第一节 给故事“两种眼睛”

举一个电视画面的例子,比如,新唐人的《热点互动》(邀嘉宾评论节目),如果我们把画面始终聚焦在全景上,对准主持人和两位嘉宾的镜头不动。虽然他们几个人说话都能看到、听到,但一直在这一个画面里,没有切换到主持人头像、没有切换到嘉宾头像、没有切换背景介绍图像、没有其它镜头,我们能想象观众会是什么感受。节目内容再好,观众也会颇感单调。

也就是说,观众需要有多个角度、多种视角的“眼睛”去看节目,哪怕是这样一个评述节目。而新闻故事则更是如此,而且,“视角单一”,不只是一个枯燥的问题。

一、“两种眼睛”的学名

“xx年x月x日,xx市法轮功学员李琴被恶警毒打致残,我们强烈呼吁中共当局……”

“xx年x月x日,那天,我看到xx市法轮功学员李琴被恶警毒打,多次昏死过去,而且,……”

前者,是文章站在一个俯视全貌、“全知全能的视角”来叙述,可以叫做“全知视角”;而后者则是用观察者的视角,离事件比较接近,但他只知道看到的情况却不知道故事的所有全貌,所以,可以就叫“限知视角”。

如果您在网络上搜索一下,这两个名词,会看到很多的写作经验,也就是说,常人作者经常通过控制视角,来让故事更真实、更精彩。

全知视角,有许多优点:比较直观,在叙事中有绝对的自由。可以说清每一个人物的一切事情,可以读出每个人物的内心世界,便于写作。缺点在于我们作者并没有真正去到达现场,并非全知全觉的(即使你真的达到全知全觉的状态,读者也不相信)。

“全知视角”尽量不单一使用。因为读者在接受这一切的同时,一旦产生这个想法:“(作者)你是怎么知道的?”全知视角的客观性就受到严重质疑。所以,此时就需要“限知视角”作为弥补和配合。

故事中的“我”、“他、她”、“张三、李四”,这都是限知视角。“限知视角”的缺点是角度有局限,无法反映事情的全貌,也无法窥探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不过,这个特点有时反而“成就”了故事的精彩。为什么呢?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是不是限知视角?是。你身在庐山之中,只感受到自己看到的,却不知道全貌。但这样的美感,人是很喜欢的。下面的许多例子都证实了这一点。

二、善于使用“限知视角”

请看下面的例子:

例1:陈子秀女士以前脾气很不好,经常对家人发火,自从修炼法轮功后,脾气特别好,得到了家人的赞扬。

例2:张女士(陈子秀老人的女儿)说她自己并不练法轮功,她回忆:“坦率地说,她过去脾气很坏,因为她觉得自己老了,而且为独自抚养我们做了很大的牺牲。参加法轮功后,她的脾气好了许多,她变成了一个更好的人。我们真的很支持她。”

对于同修(读者)来说,感觉这两种表述“好象差别并不大”,但从普通的读者感觉来看,差别是很大很大的。例2因为加入了距离事件最近的人——陈子秀女儿的视角(限知视角),使得内容更加真实和生动。

距离事件最近的人,是事实的见证者,不明真相的读者对于这一点是非常看重的,我们之所以讲真相就是因为他们不明真相,我们需要根据不明真相者的接受成度,来决定如何表述,这一点却往往被一些同修忽视。

在介绍法轮功学员做好事、做好人的时候,我们习惯站到前台直接说,而不是让周围邻居说、让单位同事说,真实性、可读性都会不太如意。在邪恶迫害大法弟子的报道上,也应该注意这一点。我们再看下面的例子:

例3:夜里,陈女士被带回到那间屋子后,被恶警用棍子毒打和猛击,恶警非常残忍,没有人性。

例4:那一夜,陈女士被带回到那间屋子。当她再次拒绝放弃法轮功修炼,她被用棍子毒打和猛击,另两名被囚者听到了打叫,其中一人从门缝中瞥到了这一幕。她同囚室的听到了她谴责那些官员……

例4增加了在场的旁观者(限知视角),不仅让描述变的更立体,而且增加了情节色彩“从门缝中瞥看”,把读者也带入场景之中,真切感到了当时的恐怖暴虐的气氛,甚至为观察者的安危也捏一把汗。

再有,我们很少引用恶人来证实事件的客观性,这有一定难度,但有时还是能找到一些素材,配合其它素材,就会比较客观和妥当。例如:

例5:这位同室写到,“陈已神志不清而且不再说话,只是吐出深色的粘稠液体,我们觉得那是血。第二天早上他们才确认她快死了。”当地刘光明警官说“试了试她的脉,而且她的脸已经僵硬了”,陈女士死了。

前面是“同室”的视角,后面附加了邪党恶警(限知视角),让正反两个方面的“人证”构建事实的原貌,这个事实的可信度就变的更高了。

当然,从恶人的视角表述事件过程,只是一个陪衬,不能把恶人作为主角;另外,有时候这个“限知视角”还涉及到安全问题,需要我们慎重选择或做一些处理才能使用。

总结:在报道绑架、非法判刑、黑窝里的残酷迫害,我们还应该从律师、邻居,以及公安、检察院、法院、劳教所、洗脑班等人员的各种“限知视角”中,选取有利于表达主题的内容,让报道更立体,更生动可信。

三、限知视角的运用举例

1、让读者离故事更近

秦月明被迫害的经历,大家都比较熟悉,写他的女儿倩倩的故事也非常感人。不过,我们可以探讨另一种写法,开拓一下思路。

例1:爸爸,突然在黑龙江佳木斯监狱死亡,遗体伤痕累累;妈妈和妹妹,又因申冤上访被关押在哈尔滨前進劳教所;四口之家只有倩倩一人独自飘落在外……

这个正在发生的故事在微博上发表后,短短几小时内近三千人点击浏览,更引发一万五千多名民众联名救助,多家海外中文媒体转载报道,全球最大人权组织——国际特赦对此案关注并启动紧急救援……

导语非常吸引人。这是全知视角,“她的爸爸遭遇了……她的妈妈遭遇了……只有倩倩……”视角定位在远远的观察,让读者感觉距离故事比较远。如果改换为限知视角,可以这样写:

例2:“爸爸,突然在黑龙江佳木斯监狱死亡,遗体伤痕累累;妈妈和妹妹,又因申冤上访被关押在哈尔滨前進劳教所;四口之家只有我一人独自飘落在外……”倩倩在她的微博里说。(加上引号,就是倩倩在说了)

倩倩没有想到,自己的微博在短短几小时内近三千人点击浏览,更引发一万五千多名民众联名救助,多家海外中文媒体转载报道,全球最大人权组织——国际特赦对此案关注并启动紧急救援……

这样写,读者离倩倩比较近,距离故事也就比较近。而且,原文的处理是全知视角写倩倩,之后,再全知视角写她的爸爸,变成了两个故事。全文如果都从倩倩的视角写自己、写爸爸,就比较顺达,成为了一个故事,文章就显的比较完整。

2、增强现场感

现在各地区综述迫害的报道很多,我们是否可以拓宽一下思路。如果是文字作品,可以这样开头:

例1:这是一个夜晚,我们穿过这所劳教所西边的这条小路,看到墙上写着几个大字:“严格执法 一切为了人民”,具体是不是如此,我们待会介绍。现在,我们能听到大墙里面机器的轰鸣声音,这说明在这里被关押、囚禁的人,还在超负荷的为警察们的奖金忙碌着。

超负荷劳动,只是大家传闻或感觉到的,而大墙里面更多的故事、离奇的案件,只有那些经历重重苦难并活着出来的人们才能知道。(下面开始揭露迫害)

限知视角(作者的出现也是限知视角),这样的处理,比较真实,带读者走進了实地,有现场感。

如果是揭露迫害的视频,就更能产生现场的真实,而且有些惊心动魄,因为你就在现场嘛,请看:

例2:观众朋友,我现在走的这条路,就是xx劳教所的西墙,我们能看到墙上写着xxx,这里xxx(要注意安全,可用技术手段处理)

3、不断移动视角(场景),更有层次感、真实感

例1:古龙市的法轮功学员李德被人绑架后失踪了,家人找不到他的下落。

据李德的同层的邻居讲,2008年4月20日一大早,他发现有十几个小伙子在楼道里小声闲聊,“其中有抽烟的,有吐痰的,嘴里骂骂咧咧的。后来他们就撬李德家的门,我想打电话告诉李德家或报警的时候,发现来不及了,他们把门已经打开了。”(邻居的视角,让故事更具“谜团”和真实感)

李德的妻子当时正在卫生间洗漱,听到门一响,一伙人突然闯進了自己的家,她当时惊呆了。这伙人不由分说就把正在给老母亲喂药的李德架走了。李德的妻子追出房门,问他们是谁?为什么要带李德走?这伙人说:“我们不告诉你,你们自己找公安局去问。”(视角切换到门里的“未知情者”的角度,给人事发突然的感觉,让故事更具戏剧性和冲击力、真实感)

李德所在小区的保安巡视经过李德楼栋的时候,发现十几个人架着李德出了楼道口。发现这个情况的保安回忆说:“当时,我看到这些人出来,问他们是干什么的?他们却说:你少管闲事。再问,就扒了你们这身衣服(让你们失去工作)。”保安想了想,又说:“看着他们好象有点来头,我们也没敢再问。不过,其中有一个人我能认出来,是我朋友的哥们,他是给法轮功洗脑班干事的。以前我听他说,转化一个法轮功就给他们一千块钱,他挺愿意在那里干的。”(从保安的角度证实这些人的坏,让故事在视角转换中显的更加跌宕起伏,动感十足,悬念持续,可见、可感,记忆深刻。)

我们不必评论“这些人道德素质差(吐痰、骂街等品行)”,也不必赞扬大法弟子品德高(对老人孝心),要相信读者的判断力。对于真相他们不明白,但对于比较外在的“文明”他们还是懂的,所以,个人认为,评论是此时的大忌。应该让读者自己去评判,不要我们经常站出来评论一番。

例2:同期被关押的刘姓法轮功学员介绍:2008年5月3日夜,我听到外面有脚步声,向外看发现,恶警张利走進李德的房间,把李德带走了,我意识到他们要对李德动刑。

恶警张利将李德带到他的办公室里侧的一间屋子。许多法轮功学员描述,这是一间令人毛骨悚然的暗室,地上摆满了绳子、砖头、老虎凳、电棍等各种刑具……(略)

据被关押在这里、相邻这间房子很近的一位女性法轮功学员讲:“夜里听到脚步声之后,就消失了。但不到几分钟,就听到办公室那边传来划破夜空的惨叫,后来就是谩骂和打击身体的声音,就是让我的心感到非常刺痛感觉的那种声音。天亮前,我们再次听到外面脚步声的时候,就在趴在窗户后面偷偷看,漆黑的院子里,恍惚能看到几个人架着李德从办公室那边出来。

随着事件的流动,视角也在不断的“同步”前行,让视角始终对准事件的中心人物,接近危险,烘托人物面临的迫害残忍成度。

4、让“人证”来说大法好、中共恶

大家都知道“徐庶進曹营一言不发”这个典故。《三国演义》作者介绍徐庶的背景,没有用“书中暗表,这单福就是徐庶,徐庶曾经是……”(全知视角),而是用了限知视角:单福帮助刘备打败曹操部队后,曹操急于想知道这个单福是何许人也?怎么这么大才能?作品产生了悬念。此时,曹操的谋士程昱说出了单福就是徐庶,徐庶的来历是……。清代毛宗岗在谈到《三国演义》时说:“庞统来历在牧童中叙出,徐庶来历在程昱口中叙出……真叙事妙品!”

这种写法,对我们描写大法弟子行善、恶人做恶,很有启发。比如:

例1:据悉,2014年,x月x日早晨,xx派出所几个警察以xx名义,强行带走了这里的居民李强,并拿走了家里的十万元现金,那是家里准备给儿子结婚买家具和电器用的。亲友们闻讯赶来,询问李强的妻子:“李强干啥了?把钱也抢走了?”李强的妻子说:“李强还能干啥,就是平时讲法轮功叫人做好人、自焚是假的,共产党强摘器官。”一位长辈的亲友说:“那还得了,共产党可以这么干,但你这么说,你就是反党!”他摘下帽子,弹弹上面的灰尘,接着说:“李强自从学了法轮功,是不抽烟喝酒了,可是,给大伙做好事,又修桥有补路的,白搭家里多少劳力和本钱,没有好处的事,你做他干啥?共产党就是不能让你这么相信真善忍,不信共产党!”下面是大家的议论,通过议论(作者让大家)说出所有真相。(略)

这种叙事,除了真实,还有一大好处,就是增加的故事的“速度感”,作者不必停下来说一大堆个人资料的背景,让故事始终前行。

5、作者的“出现”

刚才谈到视角中,没有谈及“作者”这个视角,作者,也是限知视角的一种。《陈女士》一文,作者大概出现了三次。

举例1:“陈女士最后日子的故事,通过采访她的家人、朋友和囚犯重建了起来。
“通过采访……重建了起来”,记者的身影出现了,作者是在告诉读者“我采访了很多人证,现在我给大家总结、整理一下采访的故事,我是现场采访的观察者,我是这个故事的通晓者”,故事的真实感和亲切感,显的更加浓重。

举例2:“一方是……,一方是……”(作者以解读者的身份出现了)

举例3:“但是那几个一贯批评法轮功修炼者拒绝现代医疗方法是迷信的当官者”(作者在评论)

作者的出现,有时是要总结、评论和分析,解读故事背后的故事,这意味着叙事的中断,在时空上推远了新闻事实,但却有一个非常大的优点: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给读者“与你同行”的感觉。只是,叙事中断的时间不要过长,要把握好,要让读者知道故事一直在流动中。

在《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下面简称为《讲故事》)看来,新闻故事必须让作者(记者)出现,“他们仅仅把自己看作事实的传声筒。他们的文章是平淡无味,没有颜色,因为他们不想让读者在文章中发现他们的形象。”让读者知道这个故事是谁讲的,谁是叙事者。(小说、影视剧则不是必须的)以下是《讲故事》的几个观点:

(1)读者不知道作者是谁,怎么期望人们信任作者,接受作者的影响呢?(我们揭露迫害的报道,要注意保护大陆同修安全。在此只是提供一个思路)

(2)如果一篇特写故事,从头到尾都没有作者的出现,在解释和结论段落没有记者的重点强调,在报道中没有记者的直言不讳,而只有专家的滔滔不绝,那么这篇故事一定是软弱无力的。

(3)记者是读者派到现场去的眼睛,他会时常提供自己的观察,对琐碎的事实進行总结,很好的控制讲故事的分寸,避免读者被弄的晕头转向。

(4)记者知道读者的兴趣所在,他与他们亲密无间的交谈。另外,他能解答他们心中的疑虑。

四、“全知视角”和“限知视角”,结合使用效果好

例1:“陈子秀女士以前脾气很不好,经常对家人发火,自从修炼法轮功后,脾气特别好,得到了家人的赞扬。”

例2:“那一夜,陈女士被带回到那间屋子。当她再次拒绝放弃法轮功修炼,她被用棍子毒打和猛击,……”

我们看看《陈女士》一文,作者是如何用多视角的。

例3:在又一轮警棍打击后几乎失去了清醒意识的情况下,这个58岁的老人还是坚定的摇了摇头。暴怒的地方官让陈女士赤脚在雪地里跑(全知视角)。据其他目击这一事件的监狱中的人(限知视角)说,两天的折磨使她的腿严重淤伤,她的短短的黑发上粘着脓和血。她在外面爬,呕吐并因虚脱而昏倒。她再也没有恢复知觉,并于2月21日去世。

全知视角和限知视角的结合运用,读者并不会区分,哪个是全知视角、哪个是限知视角,客观性、可信性就非常高。

例4:我们为开拓思路,再举一个电视节目的例子,介绍世界各国风情、文化的节目。如果只是主持人出一个外景“观众朋友,您好,我们今天将向您介绍xxx”(导语单调,象是全知全能的视角,给人感觉比较空泛),再加上全知视角的俯瞰当地地貌、景色(的画面),观众会感觉你的节目离自己很远很远,不容易進入到节目中去(全知视角,一般不容易带入读者,除非新闻性很强的事件)。

如果采用限知视角,从主持人的出发地点开始拍摄,顺着线路或顺着某个故事的脉络,再设计一些(悬念类)问题,视角+悬念,可能就会好一些(不过,真人到现场涉及到费用问题,用资料片就比较省钱省时);或模拟那个国家有代表性的故事(情景短剧),再切换到全景视角,反复切换“全知视角+限知视角”,节目就有了层次感了。也就是说,借用资料片,但不能成为“资料片”,要有个人视角、个人特点、个人感受。你没有区别于别人的东西,画面再好,有时也不尽人意。

这一点在我们当地揭露迫害综述中,也有体现。我们要尽量考虑视角的配合使用,从个人角度的被迫害,切换到整体性、国家性的迫害(国家恐怖主义),从迫害的数据到模拟酷刑,作者的全知视角、被迫害的大法弟子的视角、亲人的视角、邻居的视角、同事的视角、不想干人的视角、参与迫害一方的视角,不断调整,你的叙事空间该会多么丰富。


(待续)

当日前一篇文章: 不负机缘 坚定实修、救人
当日后一篇文章: 走师父安排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