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慧网二零一二年四月二十九日】颜回,春秋末鲁国(今山东曲阜)人,字子渊,一作颜渊。十三岁从学于孔子,毕生力行师教,据《论语》中记载:颜回敏而好学、德行出众、志向远大、尊师重道,真正能够做到“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多次受到孔子的赞许,被后世称为“复圣”。 学以明道 颜回勤学、善思,学以致用,尽管学习条件很艰苦,但他早作晚息攻读研习诗礼,对孔子所授反复温习,做到“闻一以知十”。孔子多次夸奖颜回好学,称赞其一闻师教就能立刻去实行,“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称赞其虚怀若谷的品质,“回也,其庶乎!屡空”;称赞其能择善而从,“得一善,则拳拳服应,而弗失之矣”。 孔子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论语•雍也》)。颜回使用非常简陋的竹器吃饭,用瓢饮水,住在陋巷,别人受不了这种贫苦,颜回却处之泰然,不改变其自身的快乐。这与孔子所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的心境相通,意指如符合正道,即使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也是乐在其中了。在忧患艰辛的生命历程中,老师孔子能“乐而忘忧”,在贫寒困苦的生活境遇中,学生颜回能“不改其乐”,对于孔子、颜回这样品德高尚的人来说,快乐不在于物质享受,而在于精神境界的追求,人们把他们这种融于道的心灵深处的快乐,安贫乐道的精神,合而称之为 “孔颜乐处”。后来的儒家知识份子都以寻求“孔颜乐处”的精神之美作为自身内心世界充实的理想境界。 “学”是培养君子德行和进行伦理道德的实践,鲁哀公曾问孔子:“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回答:“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迁怒”意指不迁怒于别人,“不贰过”意指不重犯同样的错误。颜回在各个方面都严格地要求自己,对老师所讲的每句话都不懈怠,他善于自省,“反求诸己”,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最终成就了其仁人君子的人格,儒者的风范。在待人处世上,颜回曾说:“人善我,我亦善之;人不善我,我亦善之。” 颜回终身追随孔子,随孔子周游列国而弘道,归鲁之后,除讲学外,便是帮助孔子整理古代典籍,是《易经》主要整理人之一。颜回一生好学不倦,孔子的学生子贡称赞他说:“夫能夙兴夜寐,讽诵崇礼,行不贰过,称言不苟。是颜回之行也。”宋代程颐称赞他说:“颜子所独好者,何学也?学以至圣人之道也”。 崇礼行仁 颜回素以德行著称,他认真领悟孔子关于“仁”、“礼”的涵义并真正地去躬身力行,“敏于事而慎于言”。他曾向孔子请教什么是仁,孔子回答:“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意指能克制自己的欲望,使自己的念头和言行符合礼的原则,就叫做仁。如果每一个人都能够做到,天下则归于仁。颜回又问关于仁的具体要求有哪些,孔子回答:“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在孔子对他进行了“克己复礼为仁”及“四勿”的教导后,颜回马上表示“回也不敏,请事斯语矣”,意思是我虽然不聪敏,但是我能够遵照老师的话去做。 孔子称赞颜回是一位仁德的人,并赞其具有君子四德,即强于行义,弱于受谏,怵于待禄,慎于治身。《孔子家语》中记载:颜回、子路、子贡三人应其师孔子的要求,谈及各自的志向。颜回是这样讲的:“回愿得明王圣主辅相之,敷其五教,导之以礼乐,使民城郭不修,沟池不越,铸剑戟以为农器,放牛马于原薮。室家无离旷之思,千岁无战斗之患。”孔子对他们三人各有评论,对子路的评论是:“勇哉!”对子贡的评论是:“辩哉!”而对颜渊的评论则是“美哉!德也。” 孔子倡导仁政和道德,颜回所向往的也是德教风行,人人讲仁义,个个言规矩的崇仁尚礼的理想社会。而这种理想的实现,颜回和孔子一样主张教化为主,无论环境怎样艰难,也要难行能行。《韩诗外传》记载颜回之言:“主以道制,臣以德化,君臣同心,内外相应。列国诸侯,莫不从义向风,壮者趋而进,老者扶而至。教行乎百姓,德施乎四蛮,莫不释兵,辐辏乎四门。天下咸获永宁,虫宣飞蠕动,各乐其性。进贤使能,各任其事。于是君绥于上,臣和于下,垂拱无为,动作中道,从容得礼。”颜回还说:“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孟子称赞颜回说:“禹、稷、颜回同道。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饥者,由己饥之也;是以如是其急也。禹、稷、颜回,易地则皆然。” 师志己志 两千多年来,颜回一直被后人奉为尊师的楷模。他深深体会到孔子思想的精深博大,说道:“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他极其敬重孔子,对孔子无事不从无言不悦,他时时跟随孔子,《庄子•田子方》中有所谓“夫子步亦步,夫子趋亦趋”,在《论语》中记载:“子行颜随”,当然颜回不仅仅是身随,更是毕生依教奉行的心随。孔子也认为“回也,视予犹父也”。颜回的仁德,也影响了同门中的许多人,孔子说:“自吾有回,门人益亲”,意思是说自从我有了颜回这个学生,学生们更加一天天地亲近起来,大家更加和睦了。 《孔子家语》中记载:少正卯鼓吹邪说,与孔子同时讲学争夺弟子时,孔子很多学生为此而动摇,竟使“孔子之门三盈三虚”。唯有颜回未离孔门半步,有人问他:“你何不去向少正卯学呢?”颜回回答:“一日为师,终生为父,且夫子之学,遵天命,倡仁德,示人以正道,足吾之为学也,何去之有哉?!” 孔子周游列国弘道,颜回紧随孔子,信念坚定。孔子在厄于陈、蔡的最艰难时期,依然坚持理想,“讲颂弦歌不衰”,在不为世人理解容纳的逆境中,有的学生产生了动摇,颜回始终坚定不移,他说:“夫子之道达到了非常高的境界,所以不被有些人容纳。即使如此,夫子尽心尽力去推行,以仁德之心救百姓于水火之中。虽受阻遭嫉,不为一些人所容,对夫子之道有何伤害呢?这可能正是道的珍贵吧!任何环境中能够坚守正道不动摇,这是君子才能做到的。不修养正道,是我们的耻辱;我们传播正道了,却不被一些人采纳,那是他们的耻辱。”孔子在众弟子们中称赞颜回临难而不失其德,穷困而不改其节,“吾信回之为仁久矣”,“吾之信回也,非待今日也”。后来汉代王符亦称赞颜回:“困馑于郊野,守志笃固,秉节不亏。宠禄不能固,威武不能屈。虽有南面之尊、公侯之位,德义有殆,礼义不班,挠志如芷,负心若芬,固弗为也。” 孔子天命论思想谈到敬天知命,以德配天之理。孔子及其弟子们一生的天命在于承继道统,传续千古之文脉,坚定“道济天下”,在礼崩乐坏的社会环境中,虽然一生颠沛流离,时遇困顿,屡遭艰难,然而却能始终不更其守,不遂其志,有如天地厚德,泽被苍生两百千余年。孔门弟子尊师的风尚为历代人所推崇,颜回以师志为己志,以师愿为己愿,追随孔子行义天下,为后世留下了尊师重道和矢志不移追求真理的圣贤风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