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慧网二零一一年六月二十四日】飘逸、淡泊、尚道、清高,中国古代隐士的字眼里寄寓了这样一种形象。隐士是士之隐居不仕者,隐士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它代表着中国古代一批读书人的精神追求和心态,其形成及绵延有其深邃的意义,也常常成为一种世代歌咏的风景。其内容非常丰富,主要表现为不求名利,不屈品节,不污清操,不移心志等等,体现出一种人格独立自守的精神和对美好境界的追求。 古之“隐士”,有的被称为“神仙”,有的被称为“高士”,隐居求高、求道,追求崇高的人品和精神境界。他们以坦然看待贫富贵贱、荣辱穷达等许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充实道德,修身、齐家、德化乡里、传播文化等,遵循道统的信念和正统儒家立德、立言的理念。普遍具有道德自律精神,因此常被人们视为道德楷模,被朝廷树为淳风俗的典范。 我国古代著名的隐士数不胜数,在三代之际,便有许由、巢父、卞随、务光等人,他们大多都是“视富贵如浮云”;同时,他们的道德、人品、学识,都有超人的成就。 “功成不居”的高风亮节。如汉代时的谋臣张良辅佐刘邦,汉朝建立后,张良功成不居,放弃世俗的功名利禄,辞丞相之职而追随古仙人赤松子归隐修道。后人颂扬其如相国神仙、功成身退、天人合应等。三国时诸葛亮在刘备三顾茅庐之前,避居静地南阳草庐,静观天下大势,已预知三分天下,写下了“凤翱翔于千仞兮,非梧不栖;士伏处于一方兮,非主不依。乐躬耕于陇亩兮,吾爱吾庐;聊寄傲于琴书兮,以待天时”,辅佐刘备后创立蜀国,从不居功自傲,一生淡泊勤俭。他写的《马前课》更预测了世事和后来历代朝代的变迁,人们无不称其神机妙算,智慧超人。 “不事王侯,高尚其事”。如东汉严光在长安学习时遇到刘秀,两人结成好友。刘秀起兵反王莽,严光积极拥护。刘秀登基后为光武帝,严光干脆易名改姓,隐身不见了。光武帝派人找到严光,将他请到洛阳,严光旧友大司徒侯霸等纷纷遣使奉书问候,严光回口信劝勉他们说臣子辅助君主要以仁义治国家,则天下悦服,切莫搞阿谀奉承。光武帝授严光为谏议大夫,严光辞谢不受,耕钓于桐庐富春山。宋代范仲淹在《严先生祠堂记》中赞美严光曰:“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明代徐渭在《严先生祠》中写道:“碧水映何深,高踪那可寻。不知天子贵,自识故人心。山霭消春雪,江风洒暮林。如闻流水引,谁听伯牙琴”。 不事权贵。晋代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毅然辞去彭泽县的县令,归隐田园。他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及《归去来辞》等一首首恬静自然的田园诗从茅庐飞出,读来令人仿佛置身于其中。陶渊明更被后人誉为“隐逸诗宗”。他的不随波逐流,不趋炎附势,不苟且以求富贵,不畏贫而干利禄,淡泊明心,从容乐道等等均为后世有操守的文人士子所心仪。 德化乡里,安贫守志。古代许多隐士都为乡里或来自四方的学子们教授经史百家、人伦物理,他们不领官俸,宁愿清贫,言传身教以立德。他们的住处也极其的简陋,但是他们的品德却极其的高贵。宋代林逋便是其中之一,年轻时就以教学出名,史称其“性恬淡好古,弗趋荣利”。人们从其诗中可以感受其品格,如他在《山园小梅》中写的“众芳摇落独暄妍”、“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将梅花的气质神韵——高洁端庄之美和玉洁冰清的品格表述的淋漓尽致,寄托了作者高雅幽逸、超然物外的理想化人格。他在《宿洞霄宫》中写道:“秋山不可尽,秋思亦无垠。碧涧流红叶,青林点白云”,表达了作者淡泊宁静之意始终不渝。 洞察天下事。北宋邵雍被称为道学隐士,著名理学家,一生潜心学问,也曾教书授徒,以治《易》、先天象数之学著称。其诗文或直接阐述或寓于深理,透露着他对宇宙人生的感悟,描述自己乐天知命的生活。他写道:“蓬蒿隐其居,藜藿品其飡。人虽不堪忧,己亦不改安。阅史悟兴亡。探经得根源……”、“胸中一点分明处,不负高天不负人”。他在《清夜吟》中写道:“月到天心处,风来水面时, 一般清意味,料得少人知”,大意是:此时月亮正走到天空的中央,微风吹拂着水面,那种清凉明净的意味,绝非常人所能体会。他在《梅花诗》中预言了世间大事的发生和朝代的变迁,启悟人们要具有高远的智慧,才能应乎万变在纷纭世事中作出明智的抉择。 访道、修道。古之隐士寻道、访道非常多,他们坚守最本真的自我,乐行天地之道,乐知天命之造化,与天地相应,以达知变,应变,宁静怡然地安于所处之境。如宋代陈抟诗云:“华阴高处是吾宫,出即凌空跨晓风,台殿不将金锁闭,来时自有白云封”。 隐士文化体现出中国古代知识人节操自守,避免同流合污,珍视自我人格,这也成为过去正直知识份子的一种传统。其实,品德高洁的人往往都是物欲淡泊而胸怀宽广的人,无论隐居山林还是在喧嚣的世间,心乱是因为身在尘世,心静是因为身在道中。任何环境中,气节不可变,志向不可变,信心不可变,方可在变幻莫测的人世间深谙时变、事变之理,把握时局,顺应天理,遵从天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