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轮大法明慧网

首页
按栏目浏览
按日浏览
唐朝诗人李白及其诗歌欣赏(3)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文/明月
【明慧网二零一一年十二月二十五日】(接前文《唐朝诗人李白及其诗歌欣赏(2)》

三、李白诗歌欣赏

1、早期作品《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李白早年曾在戴天山中的大明寺读书,这首诗大约是这一时期的作品。一次去拜访山中一位道士,却没有见到他,便写下了这首景美意浓的五言律诗: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大意:水声与犬吠交织,桃花挂满露水。林间深处时而见到麋鹿出没,到溪边时已是正午,却没听到钟声。野竹间淡淡的云气缭绕,翠绿的山峰上飞瀑倾泻。没人知道道士去了哪里,我只能惆怅地倚在两三棵松树旁。

赏析:戴天山,又名大康山或大匡山,在今四川省江油县,因山势高峻直插云天而得名。据专家考定,写作此诗的时候李白还不到二十岁。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全诗八句,前六句写往“访”,重在写景,景色优美;末两句写“不遇”,重在抒情,情致婉转。诗的开头两句展现出一派桃源景象。首句写所闻,泉水淙淙,犬吠隐隐;次句写所见,桃花带露,美丽眩目。诗人缘溪而行穿林进山。入山的第一程宜人景色,使人留连忘返,且让人联想到道士选择如此自然秀美的世外桃源居住,心必是远离凡尘的。第二句中“带露浓”三字,除了转为桃花做了特写之外,还点出了入山的时间是在早晨,与下一联中的“溪午”相映照。

颔联“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诗人在林间小道上行进,林深路长,来到溪边时,已是正午,是道院该打钟的时候了,却听不到钟声。这两句极写山中之幽静,暗示道士已经外出。鹿性喜静,常在林木深处活动,“时见鹿”虽是人和动物的动态,却是对深林幽静的表述。正午时分,没有钟声,唯有溪声清晰可闻,这就更显出周围的宁静。环境清幽,疑似方外,与首联所写的桃源景象正好衔接。这两句景语也在含蓄地叙事,以“时见鹿”反衬不见人,以“不闻钟”写道士不在道观,使诗题中的“访而不遇”开始展现。

颈联“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是诗人进山的第三程。从上一联“不闻钟”,可见诗人离道观尚有一段距离。这一联写来到道观前,道士不在,唯见与青山雾霭融合在一起的绿竹与挂在碧峰上的飞瀑。诗人用笔巧妙而又细腻:“野竹”句用一个“分”字,描画野竹青霭两种近似的色调汇成一片绿色;“飞泉”句用一个“挂”字,显示流动的白色飞泉与静止的如碧玉般翠绿的山峰相映成趣。这两句写景,既可看出道观所处环境的淡泊与高洁,又可体味到诗人造访不遇若有所失的情怀。

结尾两句“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作者通过问讯的方式,从侧面写出“不遇”的事实,又以倚松再三的动作寄写“不遇”的惆怅,用笔略带迂回,感情亦随势流转,久久不绝。

前人评论李白这首诗时说:“全不添入情事,只拈死‘不遇’二字作,愈死愈活。”(王夫之《唐诗评选》)“无一字说道士,无一句说不遇,却句句是不遇,句句是访道士不遇。”(吴大受《诗筏》)道出了此诗妙处。

(待续)

当日前一篇文章: 四川西昌市退休干部被诬判 老父申诉无门
当日后一篇文章: 沈北新区看守所所长及教导员锒铛入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