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轮大法明慧网

首页
按栏目浏览
按日浏览
营救效果天壤之别,善用舆论铲除邪恶
【明慧网二零零九年六月十九日】师父对《向当地民众揭露当地邪恶》一文的评语中讲:“此做法对于那些没有理性的恶人起到了极大的震慑作用,同时也是在对当地讲清真相中引起民众对邪恶迫害最直接的揭露与认识,同时也是救度被谎言毒害、欺骗的民众的一种好办法。希望大陆全体大法弟子与新学员都来做好此事。”(《师父对学员文章评语》)

这样明确的讲法,也是正法的内容和要求,不少地区却忽视了。知道这段法却不照做,这本身就是导致当地邪恶猖獗的大漏。而有些地区虽然做了,营救同修、震慑邪恶的效果却是天壤之别。

不同“传播渠道”的对比:

(1)只在明慧发表:2002年8月18日、2003年7月21日两次揭露朝阳恶警×××(该人已悔过,不再点名)。

(2)县城大街小巷的不干胶各处张贴:揭露上述该人的暴行(2003年8月)。实际效果:

前者:该人“对当地大法弟子的迫害仍然一如既往、肆无忌惮。”

后者:全县震动。几天后,当地报纸便刊登整顿该县看守所的消息,安抚百姓。

不同“针对性”的对比:

(1)针对恶人的生活圈——其爱人儿女、及其周围相关人:《给朝阳恶警×××家属的一封公开信》、给他儿子的公开信(以下简称公开信)(2003年9月9日)。

(2)没有上述针对性:《永不凋谢的莲花》(2003年12月14日版)。

实际效果:

前者:恶徒悔过,该县看守所“除了几个事先被非法判刑的被迅速送往外地,其余人全部获得释放。”

后者:虽然当地一些人明白了真相,但是恶人的迫害升级,后来多名同修被害死。

虽然严重的迫害和同修本人的状态有关,但是,不能排除同修们营救方式、形式本身的问题。当前“向当地民众揭露当地邪恶”的真相资料,忽视、不善用舆论的问题较为普遍。如果这类真相文章的写作和流传,也能在这方面完善的话,实际效果可能会好得多。

舆论不仅是思想意识的东西,它是弥漫在世间的无形生命,在思想、道德上制约着人类。上至各国政府、部门,下至团体、个人,都怕它。而今大陆民众利用舆论痛击恶党的成功之作,就在点醒我们。平民大学生孙志刚被收容所打死后,一个人上网揭露,最终形成的舆论,推倒了邪党的收容制度。某看守所打死一个犯罪嫌疑人被曝光后,演变为全民愤慨的“躲猫猫”事件,邪党被推出种种措施平息民愤。

充份善用舆论,笔者认为至少要做到以下六点:

(一)集中力量形成“圈内舆论”,避免漫无目标大撒网

点、圈、面,同时展开,才能形成集中针对邪恶的舆论压力。“圈”,是恶人生活的圈子,特别包括配偶、子女、近亲甚至好友;《永不凋谢的莲花》等不少真相资料,只有“点”——针对责任人,“面”——当地大量散发,缺少“圈”这个中间环节,就无法在恶人周围形成舆论的场,恶人感受不到相应的压力,反而更猖獗。

(二)舆论的公知性,要求资料写明对象、形式公开

就象《皇帝的新装》一样,大家都知道,但不明说,还是没用。如果只有私下的光碟、小册子、信件,不能形成公开的话题,恶人、周围人都装不知道,还是形不成舆论的压力。舆论的公知性,要求揭露具体邪恶的资料,必须把恶人、特别是配偶子女、及其单位的信息点明,同时必须有广泛张贴的传单。

(三)传播越广影响越大,不能满足于在明慧发表或者做成了小册子

不能满足于在明慧上登登就完事了。如果在“大纪元时报”上发表,或者同时能在博讯等海外常人媒体上登载,甚至渗入大陆网站,影响力会大增。无形的网络是一片更广阔的、可以“以一当百”的舞台,一个点击量,作用相当于一份真相资料。技术要求并不很高。传单的可以做到大范围覆盖,形成舆论的面更大。因此,揭露当地邪恶时,传单是必不可少的。

(四)舆论的简明性,要求简明集中地揭露一件事或者一个事件,以及相关人这一点很关键,这是舆论聚焦之点。如果舆论没有焦点,就象阳光不能聚焦一样,晒晒完事了。《给朝阳恶警×××家属的一封公开信》就是这样鲜明的一件事,毒奶事件、孙志刚事件等等,也是这样简明易谈的一件事,这样才能形成鲜明的舆论。

(五)舆论的时效性,要求及时、准确地揭露邪恶

人们愿意议论的是时事,而不是故事。《×县冤案》,从同修被抓捕,到揭露当地邪恶的真相资料出台,拖延了8个月,耽误了前3个月营救的最好时机,后来判刑了一个月,小册子还没出来。除了配合上的问题,还有同修在真相资料上,求大、求全、重形式的障碍。

《转法轮》中讲过:“我们不能看表面的工具,得看它的实效。”

大道至简至易,简单的传单覆盖,是震慑当地邪恶最好的方式之一,其它为辅助会起到更好的效果。

(六)舆论的亲和性,要求作品要接近常人,大法弟子“甘当配角”效果会更好

近年来,大法弟子的作品《静水流深》、《疾风劲草》等之所以目前在常人中没有市场,展现的“主角”离人太远,没有亲和力是主要原因。再看《给朝阳恶警×××家属的一封公开信》,文中大法弟子是配角,讲的是人们看的见、听的到的身边的事,有很大的亲和性、很强的“可议论性”,这又是成功的一个因素。而且该文不长,语言并不华丽,却深入浅出,情理兼具,很容易让读者接受。

本文的探讨,目地是希望我们大家不断拿出更高水准的作品,采用更好的传播形式,就能更充份的善用舆论,不负营救同修、揭露邪恶、救度众生的使命。

当日前一篇文章: 不抱完成任务之心
当日后一篇文章: 以法为师 在正法修炼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