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慧网二零零八年五月二十七日】孟子提倡君子应该做到“仁民而爱物”,认为每个人都具备善良天性和良好品德,如果能够保持善性和努力提高自己的修养,那么“人皆可为尧舜”。孟子一生坚信真理,对如何做人有着充满智慧和哲理的论述与阐释,他坚定不移的劝善、不言放弃的精神给人以启迪和鼓舞。 孟子两次来到齐国劝齐王行仁政而不被采纳。当孟子第二次离开齐国时,齐国的尹士对孟子的学生高子说:“不知道齐王不能成为商汤、周武王那样的君主,那就是不明智;知道齐王不可能,然而还是到齐国来,那就是为着期求好处。不远千里的来见齐王,不相投合而离开,在昼邑住了三夜才走,为什么这样滞留迟缓呢?我对孟子这一点很不高兴。”高子把这番话告诉了孟子。 孟子说:“尹士哪里会知道我的想法呢?千里迢迢的来向齐王阐述王道,这是我自己愿意的;劝谏没有成功而离开,难道也是我愿意的吗?我是不得已罢了。我住了三夜才离开昼邑,在我心里还是觉的太快了,心想齐王或许会改变态度的,如果他召我回去,我一定要利用好这个机会。等到离开了昼邑,齐王没有派人追我回去,我这才毅然下定决心走。我虽然这么做了,难道肯舍弃齐王吗?齐王还是完全可以行善政的。齐王如果行善政,那岂只是齐国的百姓得到安宁,天下的百姓都能得到安宁。齐王或许会改变态度的!我天天期望着他能改变!我难道像那种气度狭小的人吗?向君主进谏不被接受,就怒气冲冲,脸上显露出不满的表情,离开时就非得拼尽一天的气力赶路,然后才歇宿吗?” 尹士听了这话,说:“我真是个小人啊。” 孟子听说齐王想用武力征服天下,第三次赶到了齐国,再次向齐王阐述王道,终于使齐王心悦诚服的放弃武力而选择了仁政,阻止了即将发生的战争,使百姓得到安宁,齐国得到大治。 孟子周游列国,弘扬道德和仁政的主张。他对学生说:“如果关爱别人可是别人却不肯亲近,那首先反问自己,自己的仁爱够不够?如果劝谏别人,可是没有成功,那就要反问自己,自己的智慧够不够?如果有礼貌的对待别人,可是得不到相应的回答,就要反问自己,自己的真诚够不够?当行动未得到对方相应的反应时,不要埋怨别人,首先应当反躬自问,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当学生问孟子为何能够不卑不亢、不畏权贵时,孟子回答说:“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义,吾何慊乎哉?” 孟子认为,人们的差别不在于富贵贫贱,而在于能否保持高尚的道德,能否做到“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回归人善良的先天本性,才能不为任何外在物欲所迷惑,这需要个人的立志和持之以恒。 今天,宇宙大法“真、善、忍”降临人间,有识之士实践和传播真理、讲清真相,唤醒世人心中的良知善念,使其做出维护真理的正义选择,这是对他人的关爱和负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