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轮大法明慧网

首页
按栏目浏览
按日浏览
道虽迩,不行不至
文/溪谷
【明慧网二零零七年九月四日】“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出自《荀子•修身》。意思是路程虽近,不走就达不到目地;事情虽小,不做就成功不了。这句话告诉人们要达到目标就必须有具体的行动,要靠实践去实现。如果只是坐而论道,纸上谈兵,即使再小的事情都不能完成。

与之类似的古语还有“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修身践言,谓之善行”(《礼记•曲礼上》)。与之相反的古语有“好高骛远”等等。

传统道德很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认为“学至于行之而止矣”(《荀子》)把学习到的知识用于实践才能达到目地,只有身体力行于道德规范才能达到道德标准。现实中有很多人目标宏伟远大,但是不会很好的规划和落实,不脚踏实地的做,结果一事无成。也有的人并不聪慧,一旦有了好的设想后就着手做计划,再按步骤认真去履行,凭着自己的韧劲,做出来的东西让聪明人也刮目相看。

清代作家彭端淑在《为学一首示子侄》中说,“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此文并记述了贫富两僧人的故事: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这个故事,生动论述了做任何事情其难与易、主观与客观之间有着辩证的关系,指出难与易是相对的并且是可以转化的,转化的条件就是人们主观上刻苦努力、顽强奋斗的精神。文中所述贫僧,仅凭一瓶一钵,跋涉迢迢数千里,可想而知困难重重。然而他志向远大,信心十足,意志坚定,毫不动摇,终于征服一切艰难险阻,他成功了。他成功的基础在于“敢”字和一个“干”字。敢,代表的是一种无所畏惧的气概和坚定的信念,也就是有正念不怕这怕那;干,则是把想法和愿望付诸于行动,也就是有正行不懈怠不懒散。富僧计划了数年,总想等到条件成熟、万事俱备再出发,但是条件总不成熟,所以他总也没能出发,望而却步就只能一事无成。其实事在人为,很多事情等到条件成熟了也事过境迁了,所以要向贫僧学习,要勇于克服困难前行。

另外分解目标也是人们实现目标的好方法之一。

一九八四年,在东京国际马拉松邀请赛中,一个名不见经传、个子矮小的日本选手出人意料的夺得了世界冠军。两年后,在意大利国际马拉松邀请赛上,这名选手又获得了冠军。有记者让他谈取胜经验时,他不善言谈,他只是说:“用智慧战胜对手。”十年后,山田本一在他的自传中写道:“每次比赛之前,我都要乘车把比赛的线路仔细看一遍,并把沿途比较醒目的标志画下来,比如第一个标志是银行,第二个标志是一棵大树,第三个标志是一座红房子,这样一直画到赛程的终点。比赛开始后,我就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奋力向第一个目标冲去,等到达第一个目标,我又以同样的速度向第二个目标冲去。四十几公里的赛程,就被我分解成这么几个小目标轻松的跑完了。”

在现实生活中,之所以很多人做事会半途而废,不是因失败而放弃,而是因心中无明确而具体的目标乃至倦怠而失败。如果我们懂得分解自己的目标,一步一个脚印的向前走,也许成功就并不遥远和艰难。

个人体会,修炼也是一样,懂得了法理,有了目标,掌握了好的方法,努力的付诸行动,提高的就快。有的同修做事很有计划性,每天睡觉前把今天该做的事情都回顾一下,尽量做到今日事今日毕,然后再把明天要做的事逐项列出计划来。在计划中把最重要的事情放在最前面,在实施计划过程中充份利用时间,最大限度的提高效率。长期这样做下去,自己头脑清晰,做事有规律,有步骤,有条不紊,事半功倍。但也有的人不但没有计划,造成胡子眉毛一把抓的混乱状态,而且做事拖延,很多好的设想因为没有在第一时间抓紧做好,拖到后来,成为泡影。其实把握今天,胜过两个明天;只有抓住今天,才能赢得明天。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只有行动,才能获得成绩;只有下功夫去修,才能圆满功成。

当日前一篇文章: 诗歌:再救众生
当日后一篇文章: 【神传文化】宽仁恭谨 德政化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