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轮大法明慧网

首页
按栏目浏览
按日浏览
【神传文化】仁者无敌
文/智真
【明慧网二零零七年七月十五日】孟子,名轲,战国时邹国(现山东邹县)人,我国古代思想家和教育家,提出君子要有“浩然正气”、要“以德服人”、“仁者无敌于天下”。

孟子周游列国,在齐国时被拜为客卿。一次,齐宣王问孟子:“齐桓公、晋文公在春秋时代称霸的事情,您可以讲给我听听吗?”

孟子回答说:“我不想具体谈论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大王如果一定要我说,那我就说说用道德来统一天下的王道吧。”

宣王问:“道德怎么样就可以统一天下了呢?”

孟子说:“一切为了让百姓安居乐业。这样去统一天下,就没有谁能够阻挡了。”

宣王说:“像我这样的人能够让百姓安居乐业吗?”

孟子说:“能够。”

宣王说:“凭什么知道我能够呢?”

孟子说:“我曾经听说一件事,说是大王您有一天坐在大殿上有人牵着牛从殿下走过,您看到了,便问:‘把牛牵到哪里去?’牵牛的人回答:‘准备杀了祭钟。’您便说:‘放了它吧!我不忍心看到它那害怕的发抖的样子,就象毫无罪过却被处死刑一样。’牵牛的人问:‘那就不祭钟了吗?’您说:‘怎么可以不祭钟呢?用羊来代替吧!’不知道有没有这件事?”

宣王说:“是有这件事。”

孟子说:“凭大王您有这样的仁心就可以统一天下了。老百姓听说这件事后都认为您是吝啬,我却知道您不是吝啬,而是因为不忍心。”

宣王说:“是,确实有老百姓这样认为。不过,我们齐国虽然不大,但我怎么会吝啬到舍不得一头牛的成度呢?我实在是不忍心才这样做的。”

孟子说:“大王也不要责怪老百姓认为您吝啬。他们只看到您用小的羊去代替大的牛,哪里知道其中的深意呢?何况,大王如果可怜无辜,那牛和羊又有什么区别呢?”

宣王说:“是啊,我也说不出所以然,但我决不是吝啬。老百姓这样认为,的确有他们的道理啊。”

孟子说:“没有关系。大王这种不忍心正是仁慈的表现,只因为您当时亲眼见到了牛而没有见到羊。您看到它活着,就不忍心伤害它。其实羊和牛一样是可怜的。”

孟子又接着说:“然而对于百姓而言,如今大王您的恩惠能够施及在禽兽身上,却偏偏不能够施及在百姓身上,为什么呢?好比您有能够举起三千斤的力量,却拿不起一根羽毛;视力能够看的到清秋天毫毛的末梢,却看不见摆在眼前的一车柴草。百姓感受不到您的恩泽,当然要说您吝啬了。大王您不用道德来统一天下,是不愿意做,而不是做不到。”

宣王说:“不愿意做和做不到有什么区别呢?”

孟子说:“要一个人把泰山夹在胳膊下跳过北海,这人告诉人说:‘我做不到。’这是真的做不到。要一个人为老年人折一根树枝,这人告诉人说:‘我做不到。’这是不愿意做,而不是做不到。大王现在不是属于把泰山夹在胳膊下跳过北海的一类,而是属于为老年人折树枝的一类。古代的圣贤之所以能远远超过一般人,没有别的什么,不过是善于推广他们的善行罢了。”

孟子继续说:“大王不想做的原因是:现在您的最大欲望是想征服天下,称霸诸侯,并没有把百姓的利益放在首位。但是,如果想用武力来满足自己称霸天下的欲望,不但达不到目地,相反会招致祸害。您考虑考虑吧!难道真要发动全国军队,将士冒着生命危险,去和别的国家结下仇怨,给百姓带来灾难,这样您的心里才痛快吗?”

宣王说:“不,我为什么这样做心里才痛快呢?我只不过想实现我心里的最大愿望啊。我没想到事情竟有这样严重,经您这么一说,我才明白了。”

孟子说:“以百姓之乐为乐的,百姓也会以君主之乐为乐;以百姓之忧为忧的,百姓也会以君主之忧为忧。能跟天下同乐,跟天下同忧,做到这步而不能施行王道仁政的,简直不可能。使远方的人来归附,近处的人们安居乐业,天下的百姓都拥护您爱戴您,这样的局面您难道不愿意吗?”

宣王听了很高兴的说:“您的主张不错,我不妨试它一试。希望您能辅佐我达到目地。”

孟子以齐宣王不忍一牛之心,循循善诱,向其阐述了王道,最终使其心悦诚服。齐宣王放弃了用武力征服,选择了仁政,齐国逐渐大治,百姓皆感孟子的恩德。

孟子在与诸侯王公交往中不卑不亢,表现出高度的原则性和气节,这一切源于他有仁者无畏的浩然正气,源于他有尊重生命、善待生命、仁爱生命的道德理念。我们中华民族正是因为有人们对真理的坚定信仰才得以延续至今,在历史的今天,复兴伟大的神传文化和破除邪恶的党文化有着更重要的意义。人们只有回归善念和复苏良知才能明辨是非,抛弃恶党,选择光明,才能懂的生命的真正价值之所在。

当日前一篇文章: 诗歌:莫负
当日后一篇文章: 《明慧周报》海外版(第十三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