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轮大法明慧网

首页
按栏目浏览
按日浏览
「六尺巷」中蕴仁义
文/刘劲松
【明慧网二零零七年四月二十七日】安徽桐城有一长百余米宽两米的小巷,名「六尺巷」。据《桐城县志略》记载:张文端公(即张英,清代名臣,桐城人,官累至工部尚书、礼部尚书、翰林院掌院学士、文华殿大学士等)老家旁有空地,后来空地被邻居吴氏砌墙占用,两家争执不下。张家人传书到京城,张公批诗于后寄回,云:

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
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家人得书,遂撤让三尺,吴氏感其义,也礼让三尺,“六尺巷”便成了这条小巷的名称。

无独有偶,辽宁的辽阳有个「仁义胡同」,讲的也是类似的故事。清代乾隆年间,辽东才子王尔烈在京城为官,曾任翰林院编修、内阁侍读学士等。一日王尔烈忽接到老家书信,拆开一看,方知邻居趁他不在家,强占两家中间的院墙。家中因此与邻人发生争执,遂捎书来请他出面说话,以让邻人退缩。

不久,家人收到了盼望已久的回信,里边却只有一首打油诗:

千里捎书为一墙,让他几尺又何妨?
万里长城今尚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家人乃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主动往后退让一丈远,邻人也不甘落后,也往后退让一丈,于是中间出现了一条两丈宽的胡同,成为来往行人的过道,这条过道就是现今辽阳城里翰林府旁边的仁义胡同。

「六尺巷」、「仁义胡同」不仅故事类似,连诗句都几乎相同。类似的故事,不仅发生在东北、安徽。在京东平谷老城,也有条仁义胡同。故事的内容辽阳与「仁义胡同」相仿佛,而故事的主角,是倪尚书的亲戚。倪尚书就是嘉靖丙辰进士、官至工部尚书的倪光荐。如果仔细考证各地方志、民间传说,肯定还会发现更多类似的故事。

在今天讲究竞争、崇拜强者的中国社会,这种得理还让人的宽容与谦让,恐怕已经不为今天的人们所熟悉了──尤其当人们已经熟悉中共高官们为谋私利而凭强权拆毁无辜民众的住房,随意打压民间信仰的时候。

其实,在中国正统文化被系统破坏之前,宽容与忍让在几千年的文化承传中早已是中国人生命的一部份了,它是「仁」,是「义」,还是「礼」。

记得有位朋友曾对我说,你们法轮功讲的「真、善」都好,就是「忍」没什么好的。其实,她也许没意识到,「忍」不仅仅是韩信的受辱于胯下,还可以是孔融的让梨,蔺相如对廉颇的大度,「六尺巷」中的仁义。在法轮大法中,「真善忍」的法理是圆容的,「真」中有「真善忍」,「善」中有「真善忍」,「忍」中还有「真善忍」。对他人的宽容和忍让本身不是就包含了真诚和善良吗?

(转载《明慧周报。海外版》)

当日前一篇文章: 天启之舞(1)
当日后一篇文章: 利用一切机会抓紧救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