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慧网二零零六年九月七日】很多古文经典能流芳百世,而自命不凡的今人不但做不出来,连学都学不明白,原因何在?我认为其中的一个原因就是,古时的社会崇尚道法自然,而作者是在一心不乱的净心状态下的用生命去创作,作品当然能打动人心并且千古不朽。 师父在《转法轮》中讲到古人“那个时候上学的人,都要讲究打坐,坐着要讲姿式的,拿起笔要讲运气呼吸的,各行各业都讲净心、调息,整个社会都处在这么一种状态。”还讲“释迦牟尼讲正念,得一心不乱的念经,真正的能够使他修的那一法门的世界产生震动,才能招来觉者。” 汉语的内涵很丰富,有些词语我们应该用心体会,才能略知一二。象全神贯注、聚精会神、一丝不苟、专心致志、一心不乱等等形容专心的词意义很深。当我们把所有的精、气、神集中在一点,用正念做事时,无论做什么,相信都会事半功倍;而当我们心猿意马、三心二意、马马虎虎、朝三暮四时,表面上也在做,效果可能就事倍功半了。 在古文《学弈》一文中讲了两个学生跟一个老师学习下棋的故事。 从前,有个名叫秋的下棋高手,棋艺非常高超。秋有两个学生,一起跟他学下棋。其中一个学生非常专心,学习时精神非常集中。另一个却认为下棋很容易,用不着那么认真。老师讲解时,他虽然也坐在那里,可心里却在想:“现在天空中大概正飞着鸿雁,我把它射下来,美餐一顿多好啊! ”他这样想着,老师的讲解一点也没听進去。结果,虽然两个学生一起学习,又是同一个老师教授,然而一个成了棋艺高强的名手,另一个却什么也没有学到。 很多古人学习时能达到“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境界,对圣贤以外的事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希望大家无论学法还是做事,都尽量的做到静心、净心、耐心、专心和恒心,用正念、一心不乱、平心静气的做好。平时做事养成镇定、稳健、从容、有条不紊的良好习惯,不能慌慌张张、毛手毛脚,结果欲速不达。 从前,有个人挑着一担子橘子進城。天快黑了,他怕在关闭城门之前赶不到,心里十分着急。恰巧迎面走来一个行人,他便问那人能不能赶進城。那人瞧他慌里慌张的样子,就告诉他如果慢慢走还可能赶得上。挑橘子的听了很生气,以为那人在拿他开玩笑。他想难道慢走可以進城,快走反倒進不了城吗?于是他加快脚步,不料,他一不小心,摔了一跤,橘子撒了一地。他急忙一个一个的往担子里装橘子,好大一会儿才收拾完。这时,天已经黑了,这人最终没能進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