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慧网2006年3月28日】《史记》记载:晋文公元年(公元前636年)春,秦军护送在外逃亡十九年的文公重耳归国即位。走到黄河边上,跟随重耳多年的大臣咎犯担心回国后受到疏远,便向重耳请求道:“臣跟随您奔走于天下,过错颇多。这一点臣自己非常清楚。请准许我就此离去。”重耳安慰他道:“我在河伯面前发誓,归国后一定与您同甘共苦!”说完把玉璧投入河中,与咎犯订立了盟约。大臣介子推在旁边看了,暗笑着说:“上天开恩,所以公子兴盛。咎犯把公子的兴盛当成自己的功劳,跟君王讨价还价,真可耻呀!我不愿和他共事”。于是悄悄隐蔽起来,走掉了。 重耳回国后,对于跟随自己逃亡的人以及立下功绩的人根据功劳的大小予以奖赏。隐居起来的介子推不求俸禄,所以重耳也就没有给他。 介子推在家里对母亲说:“君主归国即位,实际上是上苍的福佑,而那几个跟随君主的人把功劳归为自己,这不明明是欺骗吗?窃取别人钱财的,尚且被称为盗贼,更不用说贪天之功据为己有了!做臣子的虚报功劳,做君主的赏赐奸佞,上下相互欺骗,我和这些人实难共处啊!” 介子推的母亲说:“你为什么不也去要求赏赐呢?白白死掉,又去埋怨谁?” 介子推说:“如果明知错误,却还去效仿他们,那么罪过更大呀!再说,既然已经说出了怨恨的话,就决不会再享受他的俸禄。”母亲又劝介子推去说明真相,介子推答道:“语言是修饰表现自身的,连自身都要归隐了,何必再去修饰表现呢?如果再去修饰表现一下,就无异于希求显达了。”于是,母子二人一同归隐,至死再也没有露面。 介子推的随从可怜他,就在宫门上悬挂一张条幅,上写:“龙要上天,五条蛇辅佐;龙已上天,四条蛇各得其所;一条蛇独受冷落,不是他的过错。”文公出门,看见了条幅,叹气道:“这说的是介子推呀!我一直忧虑王室的事,忘了给他行赏。”于是派人到处去找介子推,也没有找到。后来文公听说他躲進绵上山中,就把环绕绵上山的土地封给介子推,称之为“介山”,并说要“以记吾过,且旌善人。” 随从重耳流亡的小臣壶叔说:“君王您三次行赏,都没有我的份,请问我犯了什么错?”文公回答:“凡是用仁义来引导我,用道德来规范我的,都应该受到上等的赏赐;凡是用善行来辅佐我,使我成就大业的,都应受到次等的赏赐;凡是冲锋陷阵,建立汗马功劳的,都应当受到再次等的赏赐。如果只能靠力气侍奉我,却无法补救我的过失,那么只能受到更次等的赏赐。所以三次赏赐以后,才能轮到你。”晋国人听到文公的话,都很感欣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