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慧网2003年3月10日】法国科学家Jacques Benveniste 1988年6月在《自然》杂志(Nature, [1988] vol 333,June 30, p186-188) 发表了一篇令人吃惊的研究,表明“水有记忆”。这一研究立即在科技界引起轩然大波。尽管另有几家实验室得出了相似结果,但是反对的声音还是占了上风。 那么法国科学家 Benveniste 究竟做了些什么呢? IgE抗体可以激发嗜硷性细胞(Basophil)去粒化是生化常识。而在Benveniste 的实验中,当把IgE溶液稀释10的几十到上百次方倍后(理论上已经与纯水没什么两样),抗体的去粒化活性却依然保留。换句话讲,水保留着曾与之接触的物质的特性。 这一结论,在大多数人眼中是反常识的——疑问、甚至攻击接踵而来。Benveniste 为此失去了实验室、失去了经费和工作,甚至作为一名科学家的信誉。幸好有开明的私人研究机构收留他继续作研究。 直到1999年,一项由欧洲几个不同国家的4家实验室进行的独立实验表明,过度稀释的组氨酸溶液还保留着原有溶液的抑制嗜硷性细胞(Basophil)去粒化的作用后(Inflamm Res. [1999]48 supplement 1:S17-18),“Benveniste 事件”才露出和解的迹象。人们开始相信,Benveniste 是对的。 Benveniste 实验对稀释的操作过程要求很高,必须剧烈振荡,仅搅拌是不行的。但是他的实验毕竟说明了曾溶于水的物质可将其自身的特性传递给水本身,即使水中不再有这种成份,特性仍可保留。 无独有偶,日本的江本胜在其水结晶实验报告中称:“所有的物质特性也会影响水的特性。”不同的是,Benveniste 的实验毕竟研究的是直接与水接触的物质对水的影响;水结晶实验中的思维、音乐都不与水直接接触。更奇妙的是,水还能识别思维、文字的内涵,能区分善恶。这一切都无法用现成的理论来认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