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慧网2002年4月14日】新世纪网4月13日消息-奇谈新论-中国为何限制军人用手机?因为美国“梯队”时刻在监听。 日前,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签署命令,颁布新近修改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内务条令》。修改后的内务条令明确规定“除工作需要并经师(旅)以上单位首长批准外,军人不得使用移动电话、寻呼机等通信工具。”同时还对经批准使用移动通信工具的军人如何使用、在什么场合不允许使用移动通信工具进行了严格限制。 小小的手机顿时成了热门话题,为此,我们请来了军事专家陈虎。 手机真有那么不安全吗 主持人:请问,对军人使用移动通信工具进行严格限制,究竟是出于什么样的想法? 陈虎:大概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是出于部队管理的需要,更主要的方面是出于安全保密的考虑。众所周知,由于无线通讯技术的迅速发展,移动电话已成为重要的通讯工具。但无线通讯的开放性,也使收发双方交换的敏感信息被第三者监听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尤其在关系国家秘密的特殊部门,手机已成为不容忽视的一大泄密隐患。 主持人:手机真有那么不安全吗? 陈虎:手机的通信过程,就是使用手机把语言信号传输到移动通信网络中,再由移动通信网络将语言信号变成电磁频谱,通过通信卫星辐射漫游传送到受话人的电信网络中,受话人的通信设备接收到无线电磁波,转换成语言信号接通通信网络。即使是在不使用的时候,手机也要与通信网络保持不间断的信号交换。在这些过程中产生的电磁频谱,人们很容易利用侦察监视技术发现、识别、监视和跟踪目标,并且能对目标进行定位,从中获得有价值的情报。 不许带手机进重要场所并非我国首创 主持人:新修改的内务条令明令禁止军人将手机带入重要场所,也不允许在办公场所使用移动电话。这是不是有点太严格了? 陈虎:手机即使在关机时也并非绝对安全。目前,我国市面上的移动电话芯片基本上都是进口产品。据说,一些手机具有隐蔽通话功能,可以在不响铃、也没有任何显示的情况下由待机甚至关机状态转变为通话状态,从而将周围的声音发射出去。 实际上,一些发达国家的情报部门、军方和重要政府部门,都禁止在办公场所使用移动电话,即使是关闭的手机也不允许带入。 监听其实很简单 主持人:我国已经是世界上第一手机大国,别的国家要是想监听的话,工作量会很大。 陈虎:其实很简单。2000年,欧盟在一份提交欧洲议会的报告中说,长期以来,美国代号“梯队”的全球电子监听系统一直在窃取包括欧盟在内的各国情报。据说,“梯队”系统始建于1971年,主要通过设在美国本土及其盟国的大型监听站的卫星天线来截获卫星通信信息,并利用一些小型的监听设备来截收世界各大城市之间的通讯、海底电缆的信息和互联网上的数据流。 在“梯队”这样的现代监听系统中,记录与分析截获信息的工作大部分是由计算机完成的。事实上,与其说是“听”,不如说是“过滤”───不管是通信信号还是互联网上的数据都在监视系统全天候的监控下,一旦出现与数据库中关键词相关的信息,该系统就会自动记录并分析,然后将重要部分交工作人员进行深入分析。 主持人:这是不是意味着,我们每一次使用手机或发电子邮件,都要经过他们“过滤”───看看有没有他们需要的信息? 陈虎:差不多是这样。目前美国在本土及世界各地设有47个大型监听站和4120个小型监听站,加上各种电子侦察卫星、高空飞机、间谍船和潜艇,完全有可能接收到一般家庭中的无线电话防盗信号,甚至一些外国元首在轿车中的谈话。据说,全世界95%的通信都要经过“梯队”高速计算机的“过滤”,全部电话、文传、电子邮件都会被它截获。 主持人:可以想到,世界上有很多像“梯队”一样的系统。 陈虎:是的,而且数量很大。 监听内容无所不包 主持人:煞费苦心地建设这么大的一个网,他们想听些什么呢? 陈虎:政治、外交、军事乃至经济、技术情报,无所不包。除了政府和军队外,一些商业机构对商业情报也十分重视。据称,因为“梯队”,欧盟成员国遭受了至少200亿欧元的商业损失。 主持人:这就不仅是军事保密的问题了。 陈虎:应该称之为信息安全。 主持人:信息安全在国家安全中的地位如何? 陈虎:从农业革命、工业革命到信息革命,国家安全的重点一直是动态发展的。实际上,与传统的军事安全、政治安全和经济安全等局部、领域性的安全问题相比,信息安全更具本质、全局性意义。国家安全赖以存在的基础环境在变化,从以原来的国土、资源、军队等有形的东西为主,转向信息和知识等无形的东西与其共存。而在信息化时代,任何国家的政治、军事、经济、外交都离不开信息。对信息的开发、控制和利用已成为国家间利益争夺的重要内容,信息安全关乎国家安危。 信息安全的威胁真不少 主持人:说到信息,就离不开我们熟悉的计算机。在各种计算机网络正在成为国家战略命脉的今天,信息流动被锁定或中断,整个国家就有可能由此陷入瘫痪,直接危及国家的安全和民族的生存。有些军事专家把这叫做信息战。 陈虎:是的。日本曾有人用试验证明,未加屏蔽的电脑启动后,用普通电脑就可以在80米内接收其内容。据说,有些国家已可以做到在1公里外同时接收20台正在工作的微机的辐射信息。 主持人:病毒也是信息安全的一大威胁。 陈虎:对。1988年11月3日,发生在美国因特网上的“蠕虫”事件,被认为是计算机病毒开始出现的标志。美康乃尔大学的一年级研究生,年仅23岁的罗特莫里斯编制的“蠕虫”计算机病毒通过因特网大面积传播扩散,几天内使使用BSD UNIX操作系统的6000多台主机受到影响,致使包括美国国家宇航局、一些重要军事基地和一些大学在内的计算机系统陷于瘫痪状态,造成了约6000万美元的重大经济损失。 病毒成为隐形武器 主持人:如果计算机病毒用于军事目的,那就很可怕了。 陈虎:计算机病毒能够对计算机的硬件系统和操作系统造成巨大危害,因而成为信息战中的隐形武器。美军从1987年就开始研制计算机病毒武器,并耗资1.5亿美元成功研制出微电脑芯片的“病毒固化”技术。 美谍报机关通过将一种病毒芯片偷偷装入伊拉克从法国订购的打印机内,导致伊拉克防空系统在海湾战争一开始即陷于瘫痪。 一些国家招收黑客入伍 主持人:说到信息、计算机,就不能不提到黑客。据说,世界上每20秒钟就发生一起黑客攻击事件。 陈虎:黑客的力量也不可忽视。臭名昭著的黑客约翰李曾公然声称,他在计算机上按5个键就可以犯罪。一些国家已经在致力于招揽这样的人才到军队。 主持人:那么,军队和警察将如何分工,基于网络的犯罪和战争又如何鉴别? 陈虎:这是很多国家都在思考的问题。美国的“信息战士”为至少250万台军队计算机提供安全保护。“911”以后,军事专家已在考虑这样的问题:如果某个国家、集团或个人侵入美国的银行系统,进行破坏并盗走巨额财产,算不算战争行为?应该由哪个部门来负责防范和还击? 要先进、便捷,更要安全 主持人:不管如何,每个人都应该在利用网络、通信带来的便捷的同时,想到信息安全的问题。我注意到,鉴于安全的考虑,德国一些政府部门已放弃使用WINDOWS而采用了别的操作系统。前段时间,北京市政府也采取了这样的选择。 陈虎:这是很明智的。更重要的是,随着我国的日益信息化,有必要组建专门队伍,拨出专门的经费,颁布统一的信息系统安全标准。同时,作为一个事关国家安全和经济发展的战略性产业,加紧研制国产硬件、开发国产的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的需求已十分迫切。 在这一点上,我们可以借鉴俄罗斯的做法,不管本国的系统技术有没有国外的先进,坚持安全第一,使用本国产品,不授攻击之“柄”于别国。 主持人:真想不到,一个小小的手机竟然与国家的信息安全有着如此紧密的联系。看来,内务条令的这条规定真是很重要。 (新华社军分社供本报专稿 特约撰稿人/徐壮志 王东明) 2002年04月13日06:33 中国青年报 (4/13/2002 18:4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