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形成怨恨心的过程

EMail 转发 打印
【明慧网二零二四年七月十五日】随着父母的离世,在魔难中,我增加了很多的执著心,特别是怨恨心。心态也不纯净,对人、对事都有很多的看不惯。尤其对同修更是吹毛求疵,稍有不顺心意,就用常人的心态来衡量同修的不是:修炼人怎么还能这样?!遇到事情,首先拿出不好的恶意心态来揣测同修,然后,意识到不对,再一点点的归正不好的心。这已经不自觉的养成习惯。

随着学法的增多,不断的实修,心性也在逐渐的提高。慈悲的师父就让我看到了这个可怕的恶习和形成强烈怨恨心的过程。

因为母亲的离世,我一直对L阿姨同修有很大的怨恨。但出于传统的家庭教育,我在表面上保持着应有的体面和涵养。也知道作为修炼人对待同修应有的态度,对同修有怨恨也是不对的,在一直压制这种怨恨心,达到表面的平和。偶尔见到L阿姨同修,能心态平和,表面寒暄。

但该修去的执著是早晚要去掉的,执著心滞留的时间越长,形成的固有观念就越不容易发现、去掉。

一次,我们学法小组想换个地点。在讨论的过程中,我一直没有说话。突然L同修来了,还没等得出什么结论,L同修直接就指我说:去你家吧。说完,大家的目光都到我身上,感觉自己成了众矢之的,我很尴尬。原本就对L同修的怨恨一下子就爆发出来,直接对L同修反唇相讥的说:去你家吧,去你家合适。L同修也不甘示弱,我俩又相互怼了几句,不了了之。我当时的心态已经完全不是修炼人的状态。没有了善意、平和,而是相反,很激动。

在回来的路上,我越想越生气,感觉好象没怼过L同修,还想下次怎么怼她回去,真有把这几年的怨恨都发泄出来才解恨的心态。我一直被这执著心带动着,在这过程中,也没发现问题的严重。

第二天,见到一位后得法的新同修,简单说了几句我和L发生的这事。此同修句句在法上和我交流,不断的归正我不在法上的心态。也讲了由于同修间怨恨心给互相造成伤害的实例。她足足讲了有二、三个小时。

我也在不断的向内找,从开始的不认同,反驳,到最后的默默点头认可,也看到了自己抱着执著心不在法上的问题。在这期间,我也表达了我的一些看法和不满,还有我对看到同修不在法上的部份品头论足。

最后,此同修很严厉的说:如果同修真的出事了,你会不会后悔?如当头一棒,我一下子被敲醒了。我马上说:我错了,我知道怎么做了。

我和L的整个过程都是要去掉我的这个执著心,才会发生这样的问题,才会安排L同修来起作用的。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成就我的。我反倒没有在此事上提高,还顽固的抓着执著不放,用怨恨心来伤害同修L,甚至都已经产生了恨,给同修带来多大的伤害还不自知,也给自己造了很多的业。

交流过后,我想这位新同修平时是说不出来这么在法上的话,这不是师父借同修的嘴在点醒我吗?!此时我已经很清晰的看到了自己的问题,和对同修L的怨恨。

回到家,一边忙一边听明慧广播中同修的交流文章,也正好听到关于怨恨心在另外空间造成的伤害。我更吓了一跳,原来怨恨心是如此可怕,自己也被此执著心带动的产生了如此恶念,没有一点善念,都已经不象一个大法弟子的样子了。怨恨心已经到了迫在眉睫必须要去掉的时候了,我体会到师父的慈悲看护,不由的悔恨的自言自语到:师父!我错了,我伤害了同修。

正好在下一周的学法日,阴差阳错又见到了L同修。我马上主动对L同修说:阿姨,我错了,要是别人,我也不会这样说的,是我要归正的。阿姨很高兴的对我竖起大拇指,并说:知道你跟我走的近,也是给我提高心性的。我们俩相视而笑,没有了间隔。从此在我心底八年多的怨恨变的风轻云淡。

在这不断向内找实修的过程中,师父让我看到了自己看不到的执著,让我看到了怨恨的可怕,让我能看到自己太多的不足、不善的心,也让我知道修炼人不能有怨恨心,毁人害己的。

过段时间又出一件事,马上负面的心态又出来了。那种对同修的猜忌、看不上、鄙视、品头论足、争斗、妒嫉等各种复杂的心态,全都暴露出来,并把自己摆在很高的位置。有了之前的实修向内找的过程,发完正念,一想:同修都是最好的,修炼就是修自己,是我自己有问题了,怎么能用这样的心态想同修呢?这不是我,我要排斥它,我是真、善、忍构成的生命。

这时候才发现,这是我长期以来养成的判断事情的观念,遇事就先用这个后天形成的观念来思考、评判,之后再用大法来衡量是不对的,再一点一点的在法中归正、克制。用大法来归正表面的执著,并没有彻底意识到根本问题、固有的观念,所以即使用大法来归正自己,但还时不时的冒出恶念。

我悟到这是我要修去的一个固有观念和基点问题。从出发点,根本上,就不应该有恶念,就要用真、善、忍来对待人和事,何况你的同修。我们是一个整体,都是师父的亲人。

今后再遇事,第一念要慈悲的、善意的,用法来衡量,做一个谦卑的大法弟子,不要恶意揣测、高高在上、鄙视的心态来对待人和事。这是党文化中形成的对人、对事抱有恶念,是修炼人要修去的东西。法理清晰后,要有个实修的过程。我会一直用这个标准来要求自己,归正自己,精進实修。

个人现阶段感悟。

(c)2024 明慧网版权所有。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