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舌 要舍
在二零二三年初,母亲经历了一场刻骨铭心的病业关,因为身体虚弱、头晕目眩,难于站立行走,于是就在我家住了一两个月,由我来照顾,和她一起学法修炼。
就在母亲可以慢慢行动之后,有一天,她突然要求回家,可当时她的身体仍很虚弱。因为她十分坚持,我只好陪她回家。后来,才知道母亲住在我家期间,婆婆对她讲话总是尖酸刻薄、颐指气使。
因为这件事,又燃起我对婆婆的怨恨心,开始不主动跟她讲话;她跟我说话,我也只是敷衍回答。然后,渐渐的觉的她的一举一动都让我反感。想到了婚前没给聘金,想到了以前她总喜欢顺手牵羊,常常到餐馆吃饭就偷拿餐厅的汤匙、到俱乐部拿毛巾回家、吃饱了还从餐厅带走食物或是装饮品带走,所以,和她一起到“吃到饱”餐厅,我就会刻意少吃或是不喝饮料,感觉这样老板就不会亏太多。还有,到超市买蔬果,我会从上面直接拿,不会刻意挑选特别大或是特别好看的,所以常常被她当场骂我笨。
当时,我还没有修炼,但对这种贪小便宜的行为很看不起,渐渐的也不愿意和她一起出门或出国,觉的若她的行径被发现,是件多么丢人的事。偶尔,我也会鼓起勇气说她:拿人家的东西是不好的。但她仍然我行我素。于是,我会偷偷趁她不注意时,将她拿的东西丢掉。她发现后很不高兴。我请丈夫跟婆婆说:不要做这些事,没想到当时还没修炼的丈夫竟然说:“只要她高兴就好!”
后来,丈夫参加了师父的九天传法班,念了《转法轮》,知道拿人东西不好,当婆婆拿人东西或贪小便宜时,丈夫就会指责她。
那阵子,学法炼功时,这些“十年谷子八年糠”的东西都一一翻出来,且持续一段很长的时间,严重影响到我的修炼状态。
师父说:“有的人也不知道他练的什么功,一边练着,悠荡着,嘴里还讲:啊!我那个儿媳妇就是对我没孝心;我那个老婆婆,她怎么那么坏!有的人还从单位叨到国家大事,没有他叨不到的,不符合他个人观念的还气的不行。”(《转法轮》)
一天晚上下班回家,晚饭时,心里刚骂完街,突然咬到舌头,痛苦不堪,随即感到舌头上的血不停流淌,很痛苦,但是我表面装的若无其事,继续吃饭。心想:没事。马上跟师父说对不起,弟子错了。
后来悟到:咬舌就是要舍,要舍尽人世间的执著,尤其是对婆婆的怨恨,追根究底就是妒嫉心,为什么她对我妈这么尖酸?她和我们住了二十四年,就不能让我妈来住两个月?她为什么就非得要一直跟我们住一起,不跟她另外两个儿子(丈夫的哥哥)住一起?他们分到的财产比我们可多的多,等等这些肮脏的执著心,我都要去掉,否则这和附体、练邪法以及恶者无异。
三点加一勾:忍
第二件事发生在上个月。下班回到家,打开冰箱,里面一团乱,装水果蔬菜的废塑胶袋都丢里面;水槽有一堆未洗的碗盘;走到浴室一看,小狗的尿还在地上,已发臭!于是,气就不打一处来,心里头开始骂街。这时,一个在客厅里悠闲的看着电视;另一个在书房躺着滑手机,当下真是气的不行,完全没想到自己是个修炼人。
一直想在衣柜里安上个挂钩,但是换了四个无痕挂钩都在隔天就掉下来。于是,买了一个台湾制高价的无痕挂钩,想这次一定不会再掉下来了。但事与愿违,第五个挂钩还是掉了。心里骂街的同一天,我就拿三秒胶滴在掉下来的无痕挂钩后面,快速粘到柜面,一边按压,心里头还数了五下。然后,惊觉右手的小指和无名指被三秒胶粘在一起,因为三秒胶顺着勾勾流到手指。于是,赶快用水冲手,终于两指分开,但是表面却沾满了胶。心想:没事。马上跟师父说对不起,弟子又错了。很懊丧的对师父说:弟子真的很想过这一关,但是几年了却一直过不了。小指和无名指的三秒胶变的很坚硬、凹凹凸凸的。我没有在意,把它当作一次教训,提醒自己一定要过这一关。隔天下午洗手时,却惊觉三秒胶痕迹完全消失了。话说咬舌那次,隔天早上起来照镜子,也没找到任何伤口,太神奇了!弟子感谢师父的慈悲。
师父到底要弟子悟什么呢?勾勾加三点 (三秒就像三点),三点加一勾。《刘伯温碑记》在结尾时以拆字方式,告诉人们三个字:“七人一路走,引诱進了口,三点加一勾,八王二十口,人人喜笑,个个平安。”就是忍,就是我没做到忍,我要忍。
师父帮我拿掉坏的物质
当下决心要过这一关,并认真在学法上用心:一,每晚都补上每天在办公室未完成的《转法轮》一讲部份;二,克服安逸心,走出家,到当地学法点学法,慈悲的师父便帮我拿掉这些败物。
现在我看婆婆会生起了怜悯心,觉的她很可怜,做家事也任劳任怨,不再心里头骂街。一有不好的念头出现,就马上说:“我不承认你,你是旧势力的安排,我只走师父要我走的路。”对于先生,也能象对待一般众生一样,不抱怨、不生气。
一晚,在学《转法轮》,丈夫过来要和我聊天,以前我会很不耐烦的支开他,因为他谈的都是他公司里的恩怨情仇。这次,我没支开他,而是请他帮我查:合谷穴、膻中穴以及玉枕穴的位置在哪?他在网路上找到后,还跟我解释关于这些穴道的功能,以前我会很不耐烦的说:“叫你查在哪?跟我扯这么多干嘛?”这次,我欣然接受,没有唠叨,心里头还乐了。
English Version: https://en.minghui.org/html/articles/2024/2/16/2158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