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师父经文《醒醒》的一点认识

EMail 转发 打印
【明慧网二零二二年九月二十九日】看到明慧网上的一篇文章《说说大部份大法弟子的修炼状态》,作者认为是因为大部份大法弟子修炼状态不好,不够标准,师父慈悲,珍惜弟子,在法正人间继续修炼圆满。我经常思考大部份大法弟子将随师法正人间的法理,以下只是个人的一点认识。

第一,共产恶党是最大的恶魔,在最大、最广、最狠毒的对大法弟子的二十多年的迫害中,有多少大法弟子顶着“枪林弹雨”,冲破万道关卡,徒步走上北京;有多少大法弟子在极度身心痛苦中失去生命;又有多少大法弟子失去家庭;失去亲人,失去工作、工资、生存的环境;有多少大法弟子不分昼夜、时日,度日如年,度时如年,没有身临其境是想象不到、体验不到的。想起来就止不住流眼泪,就在写的过程都在掉眼泪呀。

大家将心比心的想一想,在多少生死攸关、剜心透骨中放下生死、放下人心执著,怎么能和你好、我也好的修炼环境划等号呢!这是最简单最基本的法理,常人也知道这个道理吧。这不给人心执著不放的找到出路有机可乘吗!就是慈悲和珍惜,到法正人间继续修炼圆满,难度也是很大吧。

第二,对“大部份大法弟子将随师法正人间”[1],我个人理解这个大部份不是一亿修炼者的大部份;也不是七千万的大部份;也不是“七·二零”前得法的大部份;也不是参加诉江二十万的大部份;是真修的大法弟子的大部份。

师父说:“不是说你坐在这里,你就是个修炼者。从思想上根本的转变过来了,我们就可以给的”[2]。师父并写了《真修》经文。

至于大部份大法弟子的修炼状态我认为也正常,因为是群体修炼,专修还有不真修的,何况这么大的群体。各种心态都有,不可能都一样。大法只看人心,所以才有大浪淘沙,剩下的才是真金。

比如说师父讲了保护学员的法,为什么有那么多遇到大难的?就是法没学明白,缺少真修弟子的正念。

有一些人有欢喜心、显示心、争斗心、冲动、极端,少了理智、智慧、慈悲,缺乏了善念的巨大能量,给自己和整体造成遗憾。有些被病业夺走了生命,是因为关键时做不到修炼人的标准了。

师父讲过:“你会觉的一身轻,走路生风。”[2]为什么有人就走不动了,一走就累,出门都难;有人长期躺在床上,靠人伺候;有人耳聋眼花、驼背弯腰,把自己的家人、亲朋好友、知道你的众生都推出去了。怎么救人?名望越大、影响越大。师父讲的话就是法,大法能有分别吗?师父有分别吗?为什么会这样呢?这不值得深思吗?

常人社会就是我们的大炼功场,常人的所想、所说、所做、所行,都是大法弟子应该修去的,为什么有的人没做什么,也没大关大难和考验,平平庸庸的就掉队不修炼了?师父讲过“遍地开花”[3],有的什么条件都具备,就是不开,有些开了的,后来又枯萎了,是人心的原因吧。

我们大法弟子有誓约,有救人的使命。师父说:“救度众生这件事情不做,你就没有完成你大法弟子的责任,你的修炼就等于零”[4]。有的就是不做,甚至高材生也很少做。

还有些经常写严正声明,象同修说的三次五次是一般的,十次八次都有。这不是在骗自己吗?那怎么办 ?

三、“大部份大法弟子将随师法正人间”[1],我理解是师父法正人间时会显神迹,那个时候大法弟子救下那么多众生,师父要讲法、要救度,全人类、全世界各个角落,不可能都跑呀,那时条件变了,环境变了,路不行,交通不便,科技信息不行,不显神通跑不来哎。这是新的使命、荣耀。

有两点值得深思:

1、为了保证大法弟子能反复在常人中修和不掉下来,留有一部份人心在人中生存,修好的隔开了,并且锁住。而且大法修炼是从本源上开始改变,不能只从表面上看。这就需要我们客观的、全面的看同修,不能随便的下断言,要谨慎。

2、随着正法的進程,不能死板的、一成不变的看同修。真修的可能不真修了,不真修的可能又真修了。我们不能信口开河,这个怎么样,那个怎么样,一切只有师父知道,我们都在迷中。也不要觉着自己修的好能圆满,得师父接、师父送才算数。

什么时候淘汰恶党,我们在迷中;什么时候法正人间,我们也在迷中;自己能否随师法正人间,我们也在迷中。只要真修、只管精進,把看到别人的不足反过来修自己,多学法去人心、炼好功、发正念、除邪恶,讲真相、多救人落到实处。坚信师父、坚信大法,不动摇,一切尽在其中。

最后我们牢记师父在《洪吟六》中的一首诗:

“大法徒修不难
重重凡心处处拦
上士闻难一笑解
中士遇关不坦然
下士人心去不完
大法传世不非凡
度人度己圆满还
几人能行几人空谈”[5]

注:
[1] 李洪志师父经文:《醒醒》
[2] 李洪志师父著作:《转法轮》
[3] 李洪志师父著作:《二零零五年旧金山法会讲法》
[4] 李洪志师父著作:《各地讲法九》〈二零零九年华盛顿DC国际法会讲法〉
[5] 李洪志师父诗词:《洪吟六》〈度人度己难〉

【编注:本文代表作者当前修炼状态中的个人认识,谨与同修切磋,“比学比修”。】

[修炼人之间的理性交流,通常只是个人当时修炼状态中的认识,善意交流,共同提高]
(c)2024 明慧网版权所有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