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姑们感叹:人真的能在大法中修成圆满

更新: 2022年11月29日
EMail 转发 打印
【明慧网二零二二年十一月二十八日】一九九四年四月二十九日至五月八日,法轮大法创始人李洪志师父在长春市吉林大学鸣放宫礼堂举办长春第七期法轮功学习班。在这期班上,有一个特殊的故事:

净空:我师父来了!

离鸣放宫不远,有一座长春最大的庙宇——般若寺。般若寺旁边的慈航寺是个尼姑庵。慈航寺的住持法号叫净空,当时八十多岁了。当时的净空嘴歪眼斜、口齿不清、行走不便,也吃不下东西,是中风偏瘫的症状。净空打点滴一年多了,由几个小尼姑伺候着。

寄住在慈航寺的一位学员正在参加第七期法轮功学习班。她告诉净空,自己到长春是来学法轮功的。法轮功是修炼真、善、忍宇宙大法的,是佛法,还有五套功法。

净空看完第五套功法“神通加持法”的演示后,马上说:“真佛来了!山外有山,佛外有佛。庙里没有佛,我佛在门外,我师父来了!”然后说:“快带我见李洪志师父去!请帮助我给师父上香,说我心中有师父。请你帮助我见李洪志师父一面,了我心愿吧!我一定要出去见我师父!”

第二天,净空到了师父办班的会场。李洪志师父把净空让到一间办公室里,还亲自倒水,搬凳子,笑眯眯的不说话。后来,李洪志师父让净空坐在自己的一侧,听了第七期讲法班的最后一堂课。听完课,净空非常高兴的抱住了那位学员,说:“我什么都明白了,什么都放下了!”她还说,师父帮她把病因解决了,并告诉她将在两年后圆满。

净空回到住处。众尼姑看到,净空眼也不斜了,嘴也不歪了,精神十足,还吃了一大碗饺子。大家都很惊讶。而且,以前不会打坐的净空自此经常打坐。

一九九六年,净空在打坐中离世。火化后,现出了五光十色的舍利子。尼姑们说:“人真的能在大法中修成圆满,这回我们亲眼看见了,相信了。”

舍利

“舍利”是梵语“Sarira”的音译,意思是“身骨”,也叫“灵骨”或“坚固子”,多指大德高僧圆寂之后所遗留的头发、骨骼、牙齿等。比如大家听说过的“佛顶骨舍利”、“佛牙舍利”、“佛指舍利”,就是指释迦牟尼佛圆寂后留下的身骨,这已不再是普通的骨头,而是修炼人在修行中身体转化为高能量物质(“脱胎换骨”)的反映。

“舍利子”则是指得道高僧圆寂火化之后所凝结成的晶体。这些结晶体非常坚硬,形状各异,有鸡蛋般大小的,也有米粒大小的。而且舍利子可以有多种颜色,有的晶莹剔透如宝石。

据《佛经》记载,释迦牟尼佛涅槃火化后,弟子们从灰烬中得到了头顶骨、牙齿、中指骨和八万四千颗舍利子。古印度的八个国家将舍利和舍利子分成八份,建塔供养。

至公元三世纪,印度孔雀王朝第三代君主阿育王将舍利与舍利子取出,从新分配,装入八万四千个宝函,并新建了八万四千座佛塔供奉。随着各地建塔,佛舍利与舍利子也流传到许多信仰佛教的地区。

很多大德高僧烧出了成百上千的舍利子。据史料记载,著名的弘一法师火化时,火窟中呈现多彩佛光注顶,蔚为壮观。烧出一千八百多颗舍利子,分别由清源山弥陀岩和杭州虎跑寺供养。近代四大高僧之一的虚云老和尚,圆寂于江西省云居山真如寺,享寿一百一十九岁。火化后,得五色舍利子百余颗,小者无数。以白色为多,晶莹光洁。

关于舍利子的形成,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被翻译成四十多种语言、拥有上亿读者的法轮大法主要著作《转法轮》中揭示了舍利子的秘密,指出舍利子中包含着大量另外空间的物质。

大法修炼能改变人的物质身体

董文洁,美国法轮功学员,原籍北京人,先生是新加坡人。一九九五年,董文洁回国看望父母。一位朋友整个脊椎从脖子到腰都在长骨刺,节节都在长骨刺,右半身是麻木的,上六层楼得花一个多小时。这位朋友修炼法轮大法两周后,身体发生了巨大变化,上楼时他的右腿一迈就是三个台阶。

见证此奇迹后,董文洁走入了法轮大法的修炼。学功的第二天,她的肩周炎痊愈。董文洁的丈夫读《转法轮》两、三天后,严重的失眠症消失。回到新加坡后,她丈夫向家人介绍法轮大法,董文洁的婆家一家人也走入了大法修炼,并从中受益。

二零零一年五月,迫害法轮功的元凶江泽民去香港时,董文洁的丈夫决定把修炼法轮功身心受益的情况告诉中国政府。到了入海关处,因为他的名字已在中共特务的黑名单上,警察非常粗暴的打他、推搡他。

晚上,董文洁的丈夫被遣返。回来时,他脸色很难看,说很不舒服,他说(中共警察)太恐怖了。到了夜里,董文洁的丈夫就去世了。

火化场的一位工作人员拿着董文洁的丈夫的骨灰走过来时,一直说:“这个人是修佛的人,这个人是修炼人哪,这个人是大德之士啊。我没有见过这么漂亮的骨头。”

看到箱子里的骨灰时,沉浸在悲痛中的一家人都惊呆了:整箱都是粉色、绿色、深绿、深粉、翡翠绿、莲花般粉色的很漂亮的骨头。当时董文洁的婆婆就拍着胸脯说:“我放心了,我放心了。”

大法修炼能让人身心提升,不但思想更干净,物质身体也会发生很大转变。修炼法轮大法的人,表面上看起来跟不修炼的人没什么两样。可是真正修炼的人,身体确实不一样了。

(c) 1999-2025 明慧网版权所有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