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在中国人面前丢人都丢不够……”

——回归道德的思考

更新: 2021年10月18日
EMail 转发 打印
【明慧网二零二一年十月十八日】“文革”期间我们一行人去山西省永济市普救寺游玩。记得当时只有孤零零一座塔、一些台阶、几孔窑洞,塔的周围全是破碎的琉璃瓦片,给人以苍凉之感。窑洞里住着一位老者,他告诉我们:这普救寺是唐代武则天时代建的,原来叫做西永清院,至少有1300多年历史了。这塔本来叫舍利塔,不叫莺莺塔。释迦牟尼涅槃时留下八万四千颗舍利子,人们视为圣物,各地竞相建塔供奉,永济普救寺就存放了其中一颗舍利子,上面建的塔就叫舍利塔。

我们站在台阶上用石头砸台阶或击掌可听到蛙鸣声(现在重新修建后只有一个角度可听到)。普救寺重建后,又去过几次,里面没有僧人,只有几个算卦的。后来一位朋友慕名在普救寺参加集体婚礼,她说也没什么感觉。每年,永济市举办“世界情侣月”,曾听一位市领导说:“一个大家闺秀(崔莺莺)跟人私奔,在中国人面前丢人都丢不够,还丢到外国人那儿去了。”当时我感触很深,若有所思:崔莺莺故事原来是元稹所写,本来是悲剧结局,崔莺莺被张生始乱终弃。而元朝王实甫笔下一位去京赶考、苦读圣贤书多年的张生在佛门圣地爬树跳墙,与相府千金苟且偷情……

我们中华五千年文明是神传文化,中国自古被誉为“礼仪之邦”,当时无论天子、庶民进庙都要提前斋戒,沐浴更衣,非常虔诚地祈愿,反思自己行为,发愿要改过、多做善事,祈求神明加持。就是今天,一个女孩去泰国旅游,回来说进泰国庙里穿着稍微有些裸露的,僧人还特意将搭肩送来给披上,要求严肃一些。自古以来寺院都非常肃穆庄严,出家人更是舍弃了名利情,父母来了都象一般人一样看待,称之为“施主”的,所以那个和尚不可能给张生传递信件。

《中庸》曰: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我们老辈人的婚姻不只是靠爱情维持,夫妻之间还有责任、道义和感恩。古人成婚是要拜天地、拜父母、三媒六证,非常严肃的,讲的是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百年好合。古人重德,才有柳下惠坐怀不乱,关云长千里送皇嫂之典故,才有陈世美攀龙附凤、抛弃糟糠之妻遭包青天龙铡刀斩首、万世唾骂之训。现在商品经济大潮之中年轻人在追求爱情,离婚率却逐年上升。

1992年120多位获诺贝尔奖的人联名向联合国提出,“二十世纪人类要想好好生存,必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生存之道”。中国自古儒释道并存,重德行善,敬天敬神,相信“三尺头上有神灵”,“人在做,天在看”,古圣先贤教出的才子佳人是仁义礼智信的践行者。现在普救寺只是一个商业旅游嬉戏之地,年轻人充满憧憬去求拜,却不知拜的崔莺莺却是被人始乱终弃的悲剧人物,那么能拜到什么,可想而知。王实甫的《西厢记》虽被广泛录入高中、大学语文教科书中,但它宣传的不是传统文化,历史遗留的东西中不乏糟糠糟粕,应弘扬正的、善的东西,才能给人以有益的引导。

(c)2024 明慧网版权所有。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