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夫妻同修应做到精進实修

更新: 2019年07月19日
EMail 转发 打印 安装苹果智能手机明慧APP 安装安卓智能手机明慧APP
【明慧网二零一九年七月十九日】我一九九六年三月份开始修炼法轮大法,丈夫和一同生活的公公婆婆也在一九九六年得法。

个人修炼时期,每天公公把我叫醒。三点四十分左右,我们三人开始炼功;晚上大家都在我家学法。大家在一起学法、切磋、交流,出去洪法,那种日子回想起来是很快乐、幸福的一段时光。全家人其乐融融,朋友邻居都羡慕不已,那时同修们给我的感觉都很亲切,互相之间都知道找自己,互相之间客客气气的,没有什么太多的个人恩怨的事情。那时我接触的同修也很多,尤其夫妻同修,能有几十对夫妻同修。

随着时光流逝,二十几年过去了,现在我能接触到的夫妻同修也有十几对夫妻同修(之多),可是现在的状况却是千差万别。我之所以在这里交流夫妻同修如何修炼,所出现的问题,站在我个人的角度上如何认识、如何做,写出来我的心声,因为我也是其中的一份子。

一、用师父的法理衡量双方,要求对方

我一般早晨三点四十起床炼功。炼完动功后,再叫丈夫起床,一起炼静功。丈夫有时候不愿起床,我就生气,心里埋怨:还是炼功人呢!天天叫你还不乐意。有时候就想:算了,不炼拉倒,我自己炼。所以两个人就别别扭扭的。

有一天,我在炼抱轮的时候,突然想起以前不是公公每天叫我起来的吗?刚开始时也不愿起来,困的不行,真不想炼了,思想中总想:不炼了,太困了!可是每次不都碍于情面起来了吗?坚持了二十几年。我要有公公的耐心对待丈夫,不就好了吗!心里这样一想,好象有点慈悲了,从此我就改变了自己的观念,早上喊丈夫,他起来就起来,不起来,我也不生气了。埋怨的心放下了。当然从法理还是应该和丈夫交流,学法、炼功是我们修炼人每天必须做的事,出现懒惰、安逸要知道是不对的,应该克服的。

二、夫妻同修互相之间总是看不上对方,认为对方不是修炼人

有一对夫妻同修,互相之间总是看不上对方,认为对方不是修炼人,我们之间有一些接触,交流中妻子向我们抱怨说她丈夫不象修炼人,早上炼功就睡觉,提出来,丈夫还不认同,经常吵架。丈夫也同我说他妻子就是常人一个,家庭矛盾不断,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也互相之间埋怨不止,不体谅对方。

我想自己也是修炼人,他们的矛盾为什么让我看到?从他们矛盾的反映上,我深有体会,我对丈夫也有看不上的时候,在家里邋里邋遢,什么东西用完从不收拾,乱扔一通。我经常抱怨,丈夫也不在意,不与我计较,哈哈一乐了事。下回还一样。时间长了,我也不计较了,心里想自己是修炼人,也不和他一般见识,矛盾也自然就烟消云散了。有一点很关键,先放下自己的观念,用法来衡量,遇到矛盾找自己,不管对方怎么样,先要求自己符合法,矛盾很快就过去了。

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遇到矛盾的时候,先想想对方也有很多优点,不要总盯着缺点。多想想他的好处,少想不好的,再说所谓的不好的,也是站在自己的角度来衡量的,不符合我的观点不一定不符合法。谁都有自己的自由,做事的一套标准。非得符合我就是对的,反之则是错的?说白了,就是符合我就行,不符合我就不行。那么我反问一句:我做的事情符合别人的标准吗?我即使用最善的想法做的事也不一定符合对方的标准,不是吗?非得要求对方如何符合自己。只有符合真、善、忍的标准,才是真正的对。

三、夫妻一方做的非常不符合法,导致被迫害(病业)

有一对夫妻同修,妻子放不下情(父母、兄弟)导致出现严重的病业状态,现在生活不能自理,该同修很有能力,曾经是协调人,为证实大法付出很多,证实法的事做的也很多,在家庭中是有一定地位和能力的“能人”。我很赞同八一六期《明慧周刊》同修写的一篇文章《协调人不是领导、不是老师、也不是家长》的观点。

我曾经也是文章中的这一类人,喜欢指挥别人,安排同修,出现一件事,就分析说应该怎样怎样,同修出现的矛盾我也掺和,很好事,个性强势,说话语气蛮横,不容置疑。这是典型的党文化的表现。

我们地区一夫妻同修,传言丈夫在“七· 二零”前做了不符合法的行为。丈夫出现了吐血、便血状态,情况危险,一同修及时从法理上交流,使其承认错误,曝光自己,从危险的边缘被师父救回来。

妻子同修压力很大,感觉在同修面前很没面子,和丈夫关系不好,矛盾不断。后来,妻子改变了,在法上要求自己向内找,找到看不上丈夫的心,埋怨、指责丈夫的心,这些现在都不重要了,夫妻双方都从法上改变自己,现在关系比较溶洽了。

四、夫妻双方都不会修炼,失去孩子

有一对夫妻同修,加上孩子,一家三口人。孩子从小学就学法,二零一八年六月初一,孩子病业状态离世,其悲凄场面让我回想起来,心痛不已。孩子二十六岁,男孩。

在孩子“病业”期间,我们夫妻都上同修家学法,同去的同修中有五对,学法期间,我发现该同修夫妻不会修炼自己,交流法理也一点不接受,甚至不让交流,同修谈自己的执著也不行,念明慧网文章也只能念一点,多了就不接受。当然我们也只是念了师父的讲法而已。发正念可以,交流一点也不接受。对向内找认识的太表面了,完全都是执著着孩子的“病情”。有同修指出他们如何不符合法,他们一概的不接受,我内心很是痛。

在这期间,每天看到别人孩子的状态,我也生出了执著孩子的心,看着他家里孩子被病痛折磨的样子,心都揪到了一起。我能体谅该同修对孩子的情,无奈、无望、绝望,这种状态让我一度开始思念自己的孩子,我孩子和他差不多一般大,大学毕业已上班,非常让我省心。

其实孩子不用我操心,可是在这样的学法环境下,我却被带动了,一炼功,就想我儿子,偏偏这时我一给孩子打电话他就不接,他越不接,我就越担心、执著,甚至害怕的状态也出来了,炼功入不了静。实在受不了了,我就和丈夫商量我要去看看孩子,丈夫同意了。和另一开车的同修商量好说明天去吧。

就在当天夜里,同修的儿子猝然离世,一下惊醒了我。当天夜里,去了同修家帮助料理后事,开车的同修也去了帮忙。我们看孩子的计划泡汤,我意识到我受到干扰了,不应该触景生情,应该放下对亲情(孩子)的执著。

隔天给孩子打电话,他接了,什么事也没有,都是我自己想出来的执著。感谢师父,感谢大法,我的心一下平静下来了,执著心放下了。好险哪,精進实修是对每一位大法弟子的长期考验。

五、一方出现被抓捕,另一方应如何振作

一夫妻同修,因证实法出去挂条幅,妻子被抓后,丈夫一度茶不思饭不想,冰箱里除了两个辣椒,什么也没有。其母亲从老家赶来,同儿子一同学法、炼功,改变了同修丈夫的状态,他现在正常上班了,振作起来了。

回想起来,他妻子同修很能干,夫妻关系非常好,夫妻双方也能互相体谅。突然一方被抓,其状态也可以理解。但是,从修炼这一角度看,是不是夫妻之间情有点重了,应该放放了,我们曾经交流时我说:我家某某对我一点也不上心,人丢了也不会找我。开玩笑似的,同修丈夫说:我媳妇(丢了)可不行,那我可得去找,可得管。当时大家好象都是在开玩笑一样,现在想想这么说也是有背后的人心吧。

七、双方都自认为会修炼,只是都在自己的角度理解法理

还说我自己,我和丈夫之间觉的都会修炼,遇到问题能按照大法的要求做,但是我也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上讲。互相之间也有认可对方的地方。也有不认可的地方,求同存异吧。但有时候,我发现坚持自己的认识也不一定是对的。

一天早上,我们俩炼静功,当时我觉的状态好极了,脑袋清醒,腿也不怎么疼。炼完后,丈夫对我说:你炼功睡着了,你知道不?我辩解说不能吧,我感觉很好哇。丈夫说:我有录像为证。接着他打开了手机视频。我看见自己睡的可香了,头低的都快挨着腿了,手印也松开了。当时我就不说话了,不再辩解了。以前,我们俩经常因为炼功出现的问题一直在吵。他说我,我说他,互相之间呛呛来呛呛去,我从不认错,当时觉的自己讲的可在理了。今天看来这个问题总算解决了。停止了争吵、停止了辩解、停止了开脱自己。而是实实在在的在找自己了,其实丈夫的境界比我高多了。

一天,我们在学法中,我念师父的讲法,一句话念过去,张姐说你落了一个字。我不假思索就回了一句:我念错了吗?当时还觉的语调还挺平和的,丈夫同修说了一句:念错了,就重念一遍呗。我当时就住嘴了。

学完法后,我们交流了一下。我说,我如果念错了,还辩解,不服气。那意思就还强调自己如何如何。丈夫就比我境界高,念错了,别人提醒,马上就重念一遍,一句废话都没有。丈夫说:也不是我境界高,你一解释,就会说很多话,那不耽误学法了吗?中途插進话,学法也没学好,敬师敬法就没做到。张姐也说丈夫的悟性好。

八、夫妻同修如何先改变自己、实修自己

说了很多,我想说别的夫妻同修出现的问题,我们夫妻也是身在其中的。看到别人的矛盾,我先找自己,我是不是存在同样的问题?没有偶然的事情出现在我面前。师父说:“如果第三者看见了他们俩个人之间有矛盾,我说那个第三者都不是偶然让你看见的,连你都要想一想:为什么叫我看见了他们的矛盾?是不是我自己还有不足的地方啊?这才行。”[1]我深刻的体会过这句法,也实修过真正的向内找并改正的体验,少了很多矛盾。遇到矛盾向内找形成一种习惯,也不感觉有多难。在做一件事之前就先想一想是不是符合法,不符合就不做。这样避免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当然,在修炼中也有做不好的时候,做不好也有后果和状态反映出来,促使我及时改正,也是刻不容缓的。

最后以师父的一首诗与同修共勉:

“修炼路不同 都在大法中 万事无执著 脚下路自通”[2]。

谢谢大家。有不符合法的地方,请同修慈悲指正。

注:
[1] 李洪志师父著作:《美国西部法会讲法》
[2] 李洪志师父诗词:《洪吟二》〈无阻〉

(c) 1999-2025 明慧网版权所有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