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中的劝善,既包括讲真相,也包括同修之间的法理交流,同时也包括修炼人与常人之间的沟通。不论以上哪种情形,我们都是想表达自己的认识,希望对方接受、认同,以达到从善的结果。
而实际劝善的过程中,如果人心的执着,并未表现出修炼人的善,也就达不到善果了。例如讲真相的过程中,可能遇到形形色色的人,面对不接受的人,可能由于争斗心不去而与常人争论,不仅未能劝善,而把自身变的忿忿不平,有甚者对该常人加不好的念,认为对方不可救要。暂且不讨论该人是否是不能救度的,关键是我们本来该有的慈悲祥和没有了,本来的劝善却把自己气的恶了起来。
在同修之间的法理交流或与常人沟通道理时,这种情形依然不鲜。面对病业或认识上不来的同修,有的同修去交流的时候,本心是劝善的,可带着很强的目地心、求结果的心、改变别人的心,非要强制对方认同自己的认识,对方不认同,就又起急躁心,声调提高,搞得交流不欢而散,更甚的是同修之间可能起隔阂,自己埋怨同修不精進,对方同修面对这样的同修也不愿再交流。这样的劝善,由于劝善者的急躁与目地心,其实已无形中变成强制改变人心,其结果也是不好的。
其实,法理是很明了的。我们是在时刻同化真、善、忍的,是要修出慈悲的,做什么事都要本着善念从头到尾。本来是要劝善的,可是却用了不善的、不纯的方法,夹杂着人念,这不纯的善怎么能达到善的目地呢?佛去劝人,人没劝成,自己却哭了,这怎么可能呢?
既然是去劝善,那就得有善化一切的胸怀,对方接受也好,排斥也罢,无论怎样的结果并不能动摇我们善的初衷。师尊要求我们做一个“打不还手,骂不还口”[1]的人,那劝善中的急躁、争执与忿忿不平,是不是与师尊的要求南辕北辙了呢?
以上是我的一点粗浅认识,如有不当,还请慈悲指正。
注:
[1] 李洪志师父著作:《悉尼法会讲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