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背法中坚定信师信法的心

更新: 2017年07月01日
EMail 转发 打印
【明慧网二零一七年七月一日】我想和大家分享最近背法的体会。

同化大法,溶于法中,信师信法,这是我对自己的基本要求。学法前,也经常提醒自己要全身心的无条件同化大法,可是,我在前几天背法时,才突然警觉到自己信师信法的心原来那么脆弱。

以前多次想过背法,但是都半途而废,这次营救平台有同修提议背法,我又鼓起勇气背法,心想正法都快结束了,再不背再也没有机会了。这次我不给自己规定一天要背多少的目标,唯一的目标就是坚持背到最后一页最后一个字,而且不许自己只是表面文字背一背,同时也要修正以前不求甚解的学法心态,更用心去理解师父每段法的内涵。

可能有人会问,得法十几年的弟子,天天学法,怎么会不求甚解?例如,以前每次学法读到“遥视功能”、“宿命通”、“玄关设位”等等这些现象时,我虽然是读过去了却仍不懂,心中还是完全没有概念。举个例子说吧,师父讲到“遥视功能”时说:“就在这当口上,将要突破还没有完全突破的时候,天目就会发生一种变化:看物体都不存在了,看人也没了,墙也没了,什么都没了,物质不存在了。就是说在这个特定空间中,再纵深看下去的时候,会发现人没有了,只有一面镜子立在你这个空间场的范围之内。而这面镜子在你的空间场和你的整个空间场一般大,所以它在里面翻来翻去的时候,就无处照不到。”[1]背法时,因为要反复读,原来不懂的有大半也懂了,到后来虽然还是没有很清楚的概念,但是我知道了那是特定空间中眼睛看到的,不是我这个由分子构成的眼睛看到的,但是师父是给不同层次,身体带着不同神通的生命讲法,该懂的时候,自然就会懂。通过背法后,本来排斥学的段落,我反而变的特别喜欢学。

不过,背法几个月下来,有一天背着背着,我突然发现,我怎么有意无意会对师父的某些讲法用常人那套理论批评或抱怨了呢?通常是碰到难理解的、难背的,或者习惯用语和师父不一样,自己念起来不顺畅,就对师父用字遣词有意见。只是以往通常为了继续背法,而忽略了敬师敬法和信师信法的严肃性。

其实也就是在一瞬间,我抓到了那个很坏的思想,我告诉它:我终于发现你了!然后对它说:你也太坏了吧!我师父讲的法,你也有意见喔!我不听你的,你是谁啊!你那套东西是人的理,我要学的是我师父教的人成神的理!

原来,多年以来,我就毫无觉察的让这个自以为是的思想业,在那边对师父的法指指点点、大肆批评,在我思想中作怪。

原来,我每次背法思想业就让我打瞌睡,这次我也学着同修在明慧网上讲的做法,我就不去躺着睡觉,即使犯困中,趴下去了,也起来再背,或者在家里边走边背,这一次,我一定要把背不起来的法背起来,即使两、三天都还背同一段法也照背,我不会再像从前那样自我安慰:下次再背。

原来思想业也会加强我平常爱挑毛病的执着,被带动着一起跟着它批评、质疑师父的法:这句话应该怎么用,这个字为什么这样用,那样用。而且思想业很狡猾,它有时候还会夸赞师父讲的法真好,把常人中那套理论,对师父讲的法这样看,那样看,我就这样一步一步跟着它走。有时候,还认为自己只是好心给师父一点“建议”。

背法时我理解到,师父说过每个字后面都有层层层层的佛道神,其实也是层层层层为宇宙大法护卫把关的守卫者,背法就得克服自身的人的东西,熬过重重难关。

既然找到了这个隐藏在思想中的坏东西,我一方面发正念清除它,一方面决定熟背《转法轮》第六讲中的《主意识要强》,还有《转法轮卷二》中的〈佛性〉。这两篇法我从前也背过多次,这次再拿出来背,我希望自己不要再被自以为是的坏思想牵着鼻子走而不自知,也不要再被这些坏思想左右跟着骂师父、骂大法,口说信师信法,心里根本没有百分之百坚信。

再次学《转法轮》〈主意识要强〉,才深刻认识到什么是主意识要强,师父开示:“大家知道,修炼跟不上,那人心就会浮起来,表现上大家都会看到。那人心中各种各样人的想法,各种各样的思想来源,都会对你進行干扰。你的思想无论符合了哪一类生命状态,哪一类生命马上就起作用。因为这个宇宙的复杂成度,那是人的语言无法形容的,太复杂了。”[2]我的认识是,有另一个生命随时要对自己下手,一抓到机会就要冒充自己,最终目地还是不让大法弟子修成。

现在我更应该觉的自豪,我是全宇宙最幸运最幸福的生命,因为师父在《论语》中都说了:“大法是创世主的智慧。他是开天辟地、造化宇宙的根本,内涵洪微至极,在不同的天体层次中有不同的展现。”[3]

师父给了宇宙各界众生这么大的法,我却身在福中不知福,不知珍惜。

最后我要叩谢师父!感谢您给我机会让我找到真正的自己。我希望自己在不断背法中再去掉执着和人心,抓紧有限的时间学好法洗净并重塑自己,跟随您重回天堂!

以上是自己的一些修炼心得,如有不在法上之处,请慈悲指正。
注:
[1] 李洪志师父著作:《转法轮》
[2] 李洪志师父著作:《各地讲法十一》〈大法弟子必须学法〉
[3] 李洪志师父著作:《精進要旨》〈论语〉

(c)2024 明慧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