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辱负重 克己谦卑

EMail 转发 打印
【明慧网二零一六年七月十六日】忍辱负重,克己谦卑,是大德之士所具备的基本品质,大法弟子真正的按照真善忍法理要求自己,遇到任何事情都能够向内找自己,修去人心执著,才能众望所归,成就大法弟子助师正法救度众生的使命。

师父在法中告诉我们:“忍不是懦弱,更不是逆来顺受。”[1]在常人中,有德有智的人才能够容人所不能容,在受到羞辱时,能够谦逊恭敬,修行自身,而不产生怨恨之心。古人往往以宽大的胸怀,作为为人处世的原则。《云游摘录》记载,凡是遇到横逆,先要想想自己为什么会遭到横逆,然后再思考处理横逆的办法,平神静气,不要愤怒,则可以消除灾患和远离横祸了,这是处理横逆的要领。

自古以来,辱这一个字最难忍受,三国王常说忍辱的要领在于自我反省,古人说:当别人忤逆我们时,只要静静的省思片刻,便可以达到顺境和开阔的境界。杜牧在诗中说:“忍过事堪喜。”这就是忍受逆境的方法。

人们惧怕别人的诋毁,往往是因为存有渴望众人瞩目的虚荣心爱面子心。因此任何有损自己名声的事,都会避之不及,没有他人的指责,自己又怎能看到自身的过失?看不到过失,又如何让能够修正自身呢?

如果我们在受到侮辱的时候,能够放下高傲的心,去用别人的话,仔细衡量自己的行为,也许我们会有新的進步和提高,当我们用恭敬的心对待别人,用谦卑的心去衡量自己时,才会发现精神境界两重天。曾参说:“吾日三省吾身。”要多自我反省,多看自身的不足,才能看到问题的所在,从而不断提升自己,才能具备谦卑的德行。一个人如果自傲自满,又怎能反省自己的过失呢?所以说满招损谦受益,

一个有涵养有修养的人时时事事都谦虚谨慎,就可以容忍别人不能容忍的事。

北宋文学家,范仲淹的儿子范纯仁教导自己的子弟说:“人虽智愚,责人则明,虽有聪明恕己则昏,常以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不患不到圣贤地位。”是说哪怕是再愚蠢的人,对别人提出批评却很在行,哪怕是再精明的人宽恕自己的过错却很糊涂。常以要求别人的心来要求自己,以宽恕自己的心来对待别人,不患达不到圣贤地位。还说“唯简可以助廉,唯恕可以成德。”意思只有节俭才可以培养廉洁,唯有宽恕,才可以做到仁德。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意思是不固执己见才能看的明白,不自以为是,才能明辨是非,不自我夸耀,才能建功立业,不自大傲慢,才能长久。自制不自见,自爱不自贵。要有自知之明,不要自我表现,要自尊自爱,不要妄自尊大,屈己尊人,别人冒犯自己也不计较,万不可有高傲之心。

明代思想家徐干曾说:一个人的品德就如同一个器皿,器皿是空的才能装進东西,满了就装不進了,所以一个人要经常的保持虚心和恭敬,不要自恃有超群之材,就居功自傲,凌驾于别人之上,要处处看别人的优点,而多看自己的不足,这样别人才会愿意帮助你教导你,才会受到别人的尊敬。只有谦虚谨慎,宽容无私,才能忍辱负重,厚德载物。反之心胸狭窄,妄自尊大,就是妒嫉心的表现,而作为一个修炼者,是一定要修去的。

师父说:“要提高思想境界就必须要通过世间各种魔难的考验,在这个过程中你心性真的上去了,稳定了,业也消了,你的魔难也就过去了,功也长了。如果在心性考验机会中,没有守住心性,做了错事,这时你不要灰心,要积极的总结教训,找差距,在“真、善、忍”上下功夫。下一个检验心性的难题可能又要接踵而来。随着功力的提高,考验心性的魔难可能来的更猛烈、更突然。你每过一关功力将上长一点;关过不去功就停滞。小考验小增长;大考验大增长。望每个炼功人要准备吃大苦,要有迎接大困难的决心和毅力。没有付出就得不到真功。想舒舒服服的不付出,不吃苦就得功,是没有这个道理的。心性不根本改好,带着任何个人执著之心是修不成大觉者的。”[2]

师父一直都在给我们修好自己的机会,只是我们在强烈的自我以及后天观念驱使下,浪费了很多提高的机会,致使旧业没消又添新业。有很多大法弟子三件事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时间真的不多了,我们真的要下点真功夫了,没有时间慢慢修了,而是快点挖根,一步到位。

注:
[1] 李洪志师父著作:《精進要旨二》〈忍无可忍〉
[2] 李洪志师父著作:《法轮功》〈第三章 修炼心性〉

(c)2024 明慧网版权所有。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