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元日诗话

EMail 转发 打印
【明慧网二零一六年二月八日】“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除夕之夜是改年更岁之夜;元日更有“三元”之殊,乃日之元、月之元和岁之元,在这一元复始、万象更新的节日里,人们举行各种祭祀敬神、驱邪迎祥等庆祝活动。而诗人们则写下了大量的名篇佳句,或描绘民俗之盛,或感慨时序变化,或表达祝愿祈祷,抒怀言志,各有意境。

新年辞旧迎新。除夕守岁,是中国传统的民间习俗。如唐太宗写的《守岁》:“暮景斜芳殿,年华丽绮宫。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阶馥舒梅素,盘花卷烛红。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年终岁寒,冬雪消融,和煦的春风吹进了宫中,阶前的梅花吐蕊盛开,清香四溢。表现出唐太宗作为一代开明君主,励精图治,在与群臣一起辞旧岁、迎新年之际,见到的全是欣欣向荣之意,体现出天朝一统的大唐气象。

唐代杜甫在《杜位宅守岁》中描绘了一个诗书世家的守岁景象:“守岁阿戎家,椒盘已颂花。盍簪喧枥马,列炬散林鸦”,除夕夜亲友围坐一堂,通宵不寐,把烛迎新,马匹在马厩里发出喧杂的声响,排开的火炬惊散了林子里的乌鸦。宋代苏轼在《守岁》中写道:“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坐久灯烬落,起看北斗斜”,将除夕夜孩子们欢聚守岁的形态刻画得淋漓尽致。

描写元日庆贺场面和礼仪的,如唐代包佶写的“万国贺唐尧,清晨会百僚”(《元旦观百僚朝会》);王建写的“大国礼乐备,万邦朝元正”(《元日早朝》),皆描述了当时元旦朝会的景象。清代孔尚任在《甲午元旦》中写的:“听烧爆竹童心在,看换桃符老兴偏。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欢笑拜新年。”描述了新年来临的场景,待第一声鸡啼响起,街上鞭炮齐鸣,响声此起彼伏,家家喜气洋洋,新的一年开始了,男女老少都穿着节日盛装,先拜天地、敬神佛,再给家族中的长者拜年,然后出门走亲访友,相互拜年、问候祝福。

新年驱邪迎祥。岁末年初,家家爆竹,户户焰火,不绝于耳,气势如虹。古时人们燃放爆竹的目地是驱除邪魔鬼怪,敬迎神明,表示喜庆等。宋代范成大在《爆竹行》中描述了除夕夜燃放爆竹的过程,也描绘出人们迎新春时的喧闹景象和内心祈祷:“儿童却立避其锋,当阶击地雷霆吼。一声两声百鬼惊,三声四声鬼巢倾。十声连百神道宁,八方上下皆和平。”明代瞿佑在《烟火》中写的:“天花无数月中开,五彩祥云绕绛台。堕地忽惊星彩散,飞空旋作雨声来。”描写了节日烟花的绚丽多姿。

新年迎春祈福。人们有写春联、贴福字、挂年画等习俗。宋代诗人陆游在《除雪夜》中写道:“北风吹雪四更初,嘉瑞天教及岁除。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描写出诗人守岁到四更天时,北风带来一场大雪,这上天赐给的瑞雪正好在除夕之夜到来,兆示着来年的丰收。盛了半盏屠苏酒的杯子还没有来得及举起庆贺,又拿起笔在灯下赶写着迎春的桃符。新年还有视天占年的习俗,如唐代孟浩然写的“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田家占年候,共说此年丰”(《田家元日》);宋代宋伯仁写的“春风回笑语,云气卜丰穰。柏酒何劳劝,心平寿自长”(《岁旦》),都反映了古人对观测天象的重视。

每逢佳节倍思亲,因飘泊在外、客居他乡在除夕不能回家与亲友团聚的游子,则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此时他们的心已飞往故乡。如唐代白居易写的“守岁樽无酒,思乡泪满巾”、“故园今夜里,应念未归人”(《除夜》);戴叔伦写的“一年将近夜,万里未归人”(《除夜宿石头驿》);崔涂写的“那堪正漂泊,明日岁华新”(《除夜有怀》);这些诗都流露出除夕之夜诗人对亲友的思念和渴望团聚的心情。

新年伊始,诗人常以诗言志,抒发自己的理想。唐太宗在《元日》中写道:“恭己临四极,垂衣驭八荒。霜戟列丹陛,丝竹韵长廊。穆矣熏风茂,康哉帝道昌。继文遵后轨,循古鉴前王。”诗中“恭己”:恭谨而律己;垂衣:原意指天下太平,唐太宗在这里形容自己要效法黄帝、尧、舜、周文王等尊道崇德,以德化人,顺天而治。康熙后来读到此诗,感叹“如唐太宗诸篇,未尝不以天下黎民为念者”,于是写下了《康熙四十四年元旦用唐太宗元日旧韵》:“午夜占天象,平明忆岁光……临下开诚信,守身勿自荒。覆端将宝历,正始勉岩廊。圣道原无远,仁慈渐得昌。位高仰五帝,责重仿三皇。惜物由心俭,去华莫喜妆。常怀兢惕戒,遐迩愿梯航。”要求自己时时保持兢惕之心,常思责任之重,做到“诚信”、“仁慈”、“节俭”,从而实现远近悦服、天下太平的理想。

古人重惜时。唐代史青写道:“今岁今宵尽,明年明日催。”(《除夕》)诗中的“催”字,透露了诗人自觉时间紧迫,同时也勉励世人:岁月催人,时不我待,静下心来反思自己过去一年所为,没做好的要在来年做好,自始至终要抓紧时间做好应做的事,不要让志向抱负付诸东流。苏轼写的“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努力尽今夕,少年尤可夸”(《守岁》),这短短二十字,字字敲的响,句句有力量,明确地告诫人们:时间宝贵,过了今年虽然还有明年,但最可怕的是虚度年华,一事无成。因此,即使是在一年中的最后一个夜晚,也应该努力做好自己应做的事。宋代戴昺的“相祝无多语,年新德又新”(《新元聚拜》),则表达了人们互相拜年时祝愿德操进步的情景。

除夕一过是新春。新年到了,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草木复苏,万象更新。“寒随一夜去,春逐五更来”,宋代姜夔写的《除夜自石湖归苕溪》:“细草穿沙雪半消,吴宫烟冷水迢迢。梅花竹里无人见,一夜吹香过石桥。”诗人泛舟归来,岸边冬雪已融化了一半,细嫩的草尖从沙里钻了出来,虽然竹林间的梅花在这里看不见,然而它的阵阵幽香飘进船中,又飘过一道又一道石桥,冬去春来,跃然纸上。

传统年文化丰富多彩,博大精深,既有庆祝、喜庆的一面,又有庄严、神圣的一面,演绎着人们对天地神明的敬奉和感恩;对生命的关爱和祝福;渴望春天来临,“一曲笙歌春如海”。这浓浓的年味和文化气息,使人们在节日中感受到传统道德的力量,唤醒人纯真、善良的本性。古代诗人们则以其生花妙笔描绘出此时人们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和期盼。

而当今中共却破坏传统信仰和人们的正信,传统节日也被斥为“迷信”而被抹去了内涵,将传统文化的庄严神圣感破坏殆尽,强制给人们灌输无神论和斗争哲学,使道德沦丧,迫害修“真善忍”的法轮功广大善良民众,遭天谴已是必然。现在,越来越多的中国大陆民众选择了“三退”(退出中共的党团队),顺应天道,回归天理、道德和良知,才会拥有美好的未来和光明的前程。

(c)2024 明慧网版权所有。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