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尊师故事三则

EMail 转发 打印
【明慧网二零一六年十二月十七日】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为师之道尊贵、庄严,老师是伦理道德、知识、价值观念的传授者,教人为人处世的行为规范,是道德的表率。《礼记·学记》中说:“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维护师道尊严,不仅要求学生的言行举止体现出对老师的尊敬和礼貌,更要从内心里敬重老师,勤奋学习,做到明真理而躬身力行。以下为古人尊师的几个故事。

帝尧拜师访贤

《汉书》云:“尹寿,尧师。”《贞观政要》中也有唐太宗下诏要求尊师重教,特别指出:“黄帝学大颠,颛顼学录图,尧学尹寿,舜学务成昭……前代圣王,未遭此师,则功业不着乎天下,名誉不传乎载籍……夫不学,则不明古道,而能政致太平者,未之有也。”

帝尧治理天下万民,使海宇清平,举贤任能,可谓人才济济。但他仍唯恐埋没人才,还常常深入山野之间去寻查细访,求贤问道。

一次,帝尧寻访至王屋山,听有读书声从林中传出,循声见到三间草屋,一童子正在读书。帝尧见他所读之书是一部说道德的经典,就问:“汝小小年纪,能读懂这样深奥的书吗?”童子答:“本来不太懂,经师父讲授之后已能明白了。”帝尧道:“汝师父姓甚名谁?在吗?”童子道:“我师父姓尹名寿,出去采药未归。”帝尧道:“何时归来?”童子道:“很难说,或则一月,或则十几日。”帝尧见屋内三面图书,大多是论道德方面的书,还有天文占卜之书等,心想尹寿必是高士。

次日上午,帝尧叫从人备了礼物,再到尹寿家探望,见尹寿未回,童子仍在那读书,对他说:“朕访汝师未得相见。现因事急须回京,区区薄物,烦汝转致汝师。明春再来奉谒。”童子道:“我昨日已听邻人说汝是当今天子,我师父向来与贵人少来往,这些东西我不便代收,恐师父责罚,汝说明年还要再来,何妨自己带来,此刻请汝带回吧。”帝尧只得收转礼物,随从都说这童子无礼,帝尧道:“朕却喜他纯真,真不知世间有‘势利’二字,不愧隐者的弟子。”

帝尧回来后与众臣说起尹寿,历官和仲、和叔兄弟说尹寿确是有道之士,本想荐举他,因知道他隐居决不肯出来做官,所以未提。帝尧道:“朕想古来圣帝都求学于大圣,如黄帝学于大颠,颛顼帝学于录图,皇考学于赤松子。尹先生既然道德高超,又高蹈不肯出山,朕拟拜之为师,亲往受业。汝二人可以朕之命先往介绍,朕再前往谒见。”二人答应了。

转瞬冬尽春回,帝尧择日动身,与和仲兄弟一起径往王屋山来,远远望见尹寿居住的草屋,帝尧便叫车子停下,与二人徐步过去。走到草屋边,只见童子仍在那读书,帝尧便问他:“师父呢?”童子急忙进去禀告。随后,尹寿出来向帝尧深深致谢,说:“去岁辱承御驾数次枉顾,鄙人适值他出,未克迎迓,实在抱歉之至。后来又由和氏昆玉转达帝意,尤觉惶恐万分。那北面受学之盛事,在古时原是有的,不过那个为师的都是道德学问非常卓越之人,如鄙人这样山野之夫,寡闻浅见,知识毫无,哪里敢当‘帝者之师’这四个字呢!”帝尧道:“弟子访问确实,仰慕久深,今日专来执贽,请吾师不要见拒。”说着走到下面就拜了下去,尹寿慌忙还礼,和仲将贽仪呈上,尹寿还要推辞,和仲道:“我主上一片至诚,斋戒沐浴而来,请先生不要推辞了。”尹寿方才答应。

尹寿请帝尧与和仲兄弟坐下,彼此倾谈,足足说了半日,尹寿讲说道德及天下之理,帝尧听了极其佩服。帝尧道:“弟子想访求到一个大圣人将大位让给他,亦想寻几个大贤来辅佐。”尹寿道:“照帝这样的谦光,当自有大圣人出世,可以遂帝之志愿、成帝之盛德,并可以做一个天下为公的模范。但是此刻尚非其时。说到当世大贤:如许由立身必履于主,席斜就不肯坐,膳邪就不肯食,生平行事必据于义;善卷学识渊博,重义轻利;还有巢父、子州支父、伊蒲子、被衣、方回等都是真正的道德之士,隐居在山中,不营世俗之利的。”后来帝尧对这些有道之士皆一一拜访求教。

帝尧就住在王屋山十日,尹寿每日向帝尧讲授有关道德经典,晚间与他一起仰观天象,讲述天文、星象之理及预测等。自此之后,帝尧于勤政之暇,常来尹寿处拜访,他对老师极为恭敬,让尹寿居主位,自己站在下边,面向北施礼求教。

尹寿多次对帝尧讲述仁义道德及清静无为之道。帝尧实行仁政,与民休息,顺天而治,大道昌明;制定法度,禁止欺诈;设谏鼓,让天下百姓尽其言;立谤木,鼓励百姓批评自己的过失;明于察人,荐贤举能;仁慈爱民,无微不至地关心百姓,做到“九族既睦”,“协和万邦”,堪称历史上治世的典范。

《史记》说:帝尧的品质和才智俱是非凡绝伦,“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他尊奉有德、虚怀若谷,尊师重道的精神也为后人树立了楷模。

师文尊师敬学

春秋时,师文自幼立志学习音乐,当他听说师襄弹琴时鸟会随着乐声起舞、鱼跃出水面倾听,不禁心向往之,便背着行囊长途跋涉去拜师襄为师。

师襄是有名的严师,轻易不招徒弟,师文再三恳求,师襄最终被他的诚意和决心所感动,收了这个徒弟。师襄给他讲授乐理,手把手地教他调弦定音,可是他的手指十分僵硬,三年后,却弹不出一首完整的曲子。师襄对他说:“你还是缺乏悟性,学琴不够专心,还是回去吧。”

师文悔悟自责道:“我知道,是我常常心手不专。我并不是不能调好弦、定准音,也不是不会弹奏完整的乐章,我所关注的并非只是音调节奏,我的真正追求是想用琴声来表达我的心声啊。在我尚不能做到使音乐发自于内心,再感应到乐器的时候,所以手指也没能和琴弦配合好。请老师再给我一些时日,看是否能有长进。”

从此,师文静下心来,专心致志,清除杂念,每日认真学习,用心体悟音乐表达的意境,不断完善修养。过了一段时间又去拜见师襄,师襄问:“你的琴现在弹的怎样啦?”师文说:“得之心矣,请您听我试弹一曲吧!”

师文开始拨弄琴弦,他首先奏响了属于金音的商弦,使之发出代表八月的南吕乐律,只觉琴声挟着凉爽的秋风拂面,草木都要成熟结果了。

面对这金黄收获的秋色,他又拨动了属于木音的角弦,使之发出代表二月的夹钟乐律,随之又好像有温暖的春风缓缓吹来,草木发出嫩芽,好一派万象更新的春天景象。

接着,师文奏响了属于水音的羽弦,使之发出代表十一月的黄钟乐律,随之竟使人感到霜雪交加,江河封冻,一派肃杀景象如在眼前。

再往下,他叩响了属于火音的征弦,使之发出代表五月的蕤宾乐律,又使人仿佛见到了骄阳似火,坚冰消释,酷暑炎炎。

在乐曲将终之际,师文又奏响了五音之首的宫弦,使之与商、角、羽、征四弦产生和鸣,顿时在四周便有南风轻拂,祥云缭绕,恰似甘露从天而降,清泉于地涌出。

师襄听后称赞说:“你的琴弹奏的太美妙了!真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师文的学习态度非常严肃,在老师教诲后,首先做到用心专一。他感悟到音乐艺术之高超,曲所存者不在弦,所志者不在声,在于“得心应手”,强调音乐演奏中“心灵”的主导作用,“内得于心,方能外应于器”。成语典故“得心应手”亦由此而来,形容功夫到家,心手相应、运用自如;它亦成为中国古代音乐演奏的一项重要美学原则。

师文学琴的故事给人以启迪:凡事讲求用心,学习技艺不仅光凭外在的技巧,而是在于领悟内涵,深明其理,不断提高修养和悟性,“得心”方能“应手”,用正心、正念以达到宁静致远,身心合一,与天地相和的境界。

子夏视师志为己志

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以博学笃志、力行道义受到孔子的赞许,以擅长“文学”名列孔门弟子“十哲”之一。

孔子一生以传承传统文化命脉为己任,周游列国弘道不辞艰辛。子夏勤学好问,精通《诗》、《书》、《礼》、《易》、《春秋》等儒家经典,曾随孔子周游列国。孔子去世后,子夏又与同门子游、仲弓等一起编定了《论语》的初稿本,及时地为“述而不作”的恩师记录下了其言论、学说、思想、事迹。子夏继承孔子的教育思想,继孔子之后进一步研究整理古代文献,到各地讲学传播道德理念,宣传孔子倡导的礼乐之仪,对当地文化的繁荣、民风的教化做出了贡献。

子夏从孔子学习时,经常与孔子问答,孔子称他正直坦率,胸中没有杂念,他因常有独到见解而得到孔子的称赞,如他所说:“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意思是博学广闻又坚持自己的志向,深切了解未悟之事并随时思考自己能及之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一次,孔子的弟子司马牛忧愁地说:“人家都有兄弟,唯独我没有。”孔子启发他说:“君子不忧不惧。”司马牛说:“不忧不惧就是君子了吗?”孔子说:“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意思是君子能经常反省自己并做到问心无愧,又有什么忧惧的呢。子夏也劝慰司马牛说:“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意思是君子以超脱的态度对待人生。胸襟开阔,做事谨慎认真,对人恭敬而有礼貌,普天之下到处是兄弟,君子何必担忧没有兄弟呢?

子夏曾向孔子问夏禹、商汤、文王的德行,说:“三王之德,参于天地,敢问:是怎样与天地相参呢?”孔子说:“奉三无私以劳天下。”子夏说:“敢问何谓三无私?”孔子说:“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奉斯三者以劳天下,此之谓三无私。”孔子所说的“三无私”精神是:像上天那样无私地覆盖万物,像大地那样无私地承载万物,像日月那样无私地普照万物;先古圣王与天地同心,有“天”、“地”、“日月”对世间万物的“无私”气度和胸怀,并以无私之心关爱天下众民。孔子还讲到三代圣王的德行在《诗经》里多有记述:“圣人自身的德行极其清明,气志微妙如神,敬事上天,教化万民。”子夏听到这里,蹶然而起,倚墙而立,恭敬说道:“弟子不敢不接受老师的这番教诲!”

子夏曾任莒父县的县令,向孔子请教为政之道,孔子告诉他:“不要急于求成,不要着眼于小利益。急于求成,反而不能达到目的;着眼于小利,就不能成就大事。”孔子还讲到作为地方长官,不但负有管理政务的责任,同时还肩负教化百姓的重任,教育弟子时刻以天下为己任,追求仁义大道。子夏在当地招贤任能,恭敬地向贤士们请教治理方法,莒父县得到大治。孔子对众弟子说:“子夏喜欢同比自己贤明的人在一起,所以他的道德修养必会不断进步。”

孔子重视礼乐教化,强调音乐从道德上感化人心,使人乐顺天道,成就以“诚”为本、“温柔敦厚”的君子人格。在当时礼崩乐坏之世,郑卫之音很流行,表现出追求种种物欲的狂热,孔子反对郑卫之音,称之为溺音,认为只有合于道的音,才能称为乐,他复兴礼乐,弘道济世。子夏善于乐,孔子去世后,他秉承孔子的教诲,到处传播、普及礼乐,使很多人能歌唱古琴伴奏的“弦歌”。

一次,子夏见魏文侯,魏文侯说:“我衣冠端正的去听古乐,总是担心会睡着;而听当今郑、卫等流行音乐时,却不知疲倦。古乐与今乐有什么不同?”子夏义正词严地讲道:“古乐是黄帝、尧舜以来,圣贤相传的雅乐。节奏平和而庄重,富有寓意。乐声谐和,气势宽广,弦匏笙簧一应管弦乐器都听拊鼓节制,以擂鼓开始,以鸣金铙结束,舞姿迅捷且又雅而不俗。《诗经》中说:‘肃静宁定的德音啊,其德行能光照四方,能慈和服众能择善而从’。所谓的今乐,有些只能称之为溺音。表演时行伍杂乱,低俗浅薄,恣意放荡,毫无思想内涵可言,使人听后追求奢侈享乐,意志颓废或骄横,完全悖逆于德,不能称为乐。”

子夏坚守节操,别人劝他出仕以改变处境,他表示不愿去争蝇头小利,凭着“君子渐于饥寒,而志不僻”的顽强意志,到各地传讲《春秋》等儒家经典。孔子作《春秋》的目的,时值社会剧变、礼崩乐坏,孔子认为上天会根据人的行为善恶邪正下应于人,即以灾异来谴告人,使人反省改过,因此着《春秋》言灾异述天道。子夏向世人讲述《春秋》中所记载的多国史实大事,希望人们汲取历史教训,化导世人接近圣贤之人、归于正道。

子夏在魏国的西河地区设馆教学,注重对学生德操的引导。他还向学生和百姓们传衍礼仪,启迪文明,通过礼乐达到仁道。史载子夏“西河设教,从学者三百多人,其中人才辈出。如田子方、段干木、禽滑厘之属,皆受业于子夏之伦”“魏文侯以卜子夏为师,四方贤士多归之”,对当地的历史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人尊道,尊有道之师,维护师道尊严,令后人学习和敬仰,使人追求高尚的道德和树立崇高的信仰,学师德、感师恩,力行真理、道义。

(取材于《礼记》《史记》《资治通鉴》等)

(c)2024 明慧网版权所有。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