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EMail 转发 打印
【明慧网二零一五年九月十一日】《论语》评价《诗经·关雎》具有“乐而不淫,哀而不伤”[1]的中和之美。所谓“中和”,则是儒家哲学中那种“多一分则胖,少一分则瘦”的平衡之美。这种追求平衡的美学理念,其实不光蕴藏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中,在西方的诸多的哲学理念中也有体现。

现今这种“中和”的哲学还被运用到了心理学、医学等领域。西方诸多临床试验证明,一个人的情绪是容易波动还是保持平和,将会导致人身体是疾病或是健康,美国多位心理学家、医学家,如布莱恩·魏斯、利·史密斯·威廉姆斯、巴巴拉·德·安杰利斯、理查德·卡尔森等,都不约而同的论证了人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使心灵达到平和状态,才会充分体会生命的乐趣,而人也是在内心越平和的时候幸福感越强。这些现代研究理论不仅与西方古典哲学(如柏拉图的“静止说”)不谋而合,也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一脉相承了。

反观当下的人们,心理几乎处于亚健康的状态,有的甚至已经形成了变态的心理疾病,于是每天才会有如此多的社会怪象产生。一个男子求爱不成要将对方及家人残忍杀害;一个女孩为了阻止父母生二胎竟然以死相逼,让妈妈去堕胎。什么“路怒症”、“狂躁症”、“忧郁症”、“自闭症”等越来越多、越来越怪异的心理疾病大面积出现,这一方面反映了当下人们社会生活环境的紧张,另一方面还折射了人们自我调控能力的减弱。穷奢极欲的现代文明使人类忘记了保持心理健康的秘诀在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2],而不是当下提倡的放肆与发泄。试想若一个人随便碰到一件好事或是坏事,例如加薪或是挨批评,都要去喝个大醉唱个通宵的话,那他又如何能体味到“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妙处呢?

再从更高的层面来说,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人有道德境界,其中包括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绪。人若过于放纵自己的情绪,沉溺于大喜大悲之中,其实也是放纵自己兽性、魔性的一种表现。并且,修炼人知道,人生天定。常言道:人生就是一场戏。我们只不过是按着既定的剧本在上演着剧情,又何必入戏太深呢?人生的宿命性笔者已是亲自体验过,一次是在获得所谓命中注定的爱情时,当时的幸福感是那么的似曾相识,于是就认为相聚是注定了的;一次却是在失去这原以为永恒的爱情时,那痛苦感还是一样的似曾相识,可见分离也是注定了的。所以,既然快乐与悲伤都是被安排好的,又是那么富有戏剧性,那人也没有必要笑得太用力、哭得太伤心。

注:

[1]出自《论语·八佾》
[2]出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c)2024 明慧网版权所有。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