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皇帝德政二三事(上)

EMail 转发 打印
【明慧网二零一四年十月三十一日】中国清朝的康熙皇帝,开创了康熙盛世。《清史稿》对他的评价是“为人君,止于仁。”“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是一位盛德至善的仁君;后世给他上的庙号为“清圣祖”,把他看作一位圣人。

康熙皇帝留下了很多德政、善行,使后人可以以史为鉴。

(一)赈灾抚民 修省自身

康熙十八年阴历七月,京师地震。康熙皇帝下诏从皇家内库拨发十万钱,赈济抚恤百姓。被震的百姓的房屋,由皇帝出资,派官府修好。

康熙皇帝召见朝臣,说:

“朕身不德,施政治理未达到协调,致使滋生地震示警。惊悚稍微平息安宁下来后,就该勤求致灾之因由。是因为官府苛取牧民之物来媚上吗?是大臣结成朋党、各自都用自己一派的人马吗?是领兵时没有禁止官兵焚烧、抢掠百姓的财物吗?是收取赋税有不实?是审问判刑的官员听取诉讼、有冤枉平民的吗?是王公大臣未能约束其手下、致使侵害小民的吗?这样的事有一件,皆足致灾。只有大处合乎天法而小处才能清廉,施政公平而诉讼才能在理,才能仰望符合穹苍之理,消除暴戾。所以,昭布朕心,与中外大小臣工共勉。”[1]

赈灾,是当政者的本份;而在灾荒发生时,当政者认识到灾害的发生是自己德行不足,修省自身,修正不足,提高自己的品德、修为,从此施行德政,才是难能可贵的。

(二)反省不足 拒绝尊号

康熙二十年阴历十二月,群臣请为康熙皇帝上尊号。康熙皇帝拒绝了,他下令说:“自从叛军作乱,朝廷的军队疲于征调,国家受累于转运、输送军粮。加以水旱叠发,灾异频见。此皆朕身不德所致。依赖祖宗社稷之灵,削平叛军。正应当進用贤良,与民休息。怎能奢侈自满、要无用的称号呢!切不可行。”[2]康熙皇帝平定叛乱,本是功绩,却谦虚的认为自己德行不够。可见,越是谦虚、说自己不德的人,越是有美德啊。

康熙六十年阴历三月,群臣再次请为康熙皇帝上尊号。康熙皇帝不许,说:“上尊号,乃相沿陋习,不过将字面上下转换,以欺不学无术之君罢了。本朝家法,惟以爱民为事,不以星相、祥云、灵芝、甘露为瑞兆,亦无封禅之举。现今西陲用兵,兵露宿于野外已久,民苦于转运、输送军粮。朕方要修省自身、经营国事,都没有空暇,何贺之有?”[3]可见,明君只以爱民为要事。

(三)虚心内省 不敢自满

康熙五十二年阴历三月,康熙皇帝对王公大臣说:“朕昨日还京,见各处为朕乞福者,不计其数,实觉惭愧汗颜。万国安,即朕之安;天下福,即朕之福。祝寿延年者,当以此为先。朕老矣,(治国)如履薄冰之念,与日俱增,怎敢自满呢?”[4]可见,圣人治国,时时警惕自己有什么地方做的不够好,如履薄冰,不敢有丝毫闪失。

(待续)

(来源《清史稿》。文中为译文)

附:古文原文及出处

[1]“朕躬不德,政治未协,致兹地震示警。悚息靡宁,勤求致灾之由。岂牧民之官苛取以行媚欤?大臣或朋党比周引用私人欤?领兵官焚掠勿禁欤?蠲租给复不以实欤?问刑官听讼或枉平民欤?王公大臣未能束其下致侵小民欤?有一于此,皆足致灾。惟在大法而小廉,政平而讼理,庶几仰格穹苍,弭消沴戾。用是昭布朕心,原与中外大小臣工共勉之。”(《清史稿·卷006·本纪六·圣祖本纪一》)

[2]“自逆贼倡乱,莠民响应,师旅疲于征调,闾阎敝于转输。加以水旱频仍,灾异叠见。此皆朕躬不德所致。赖宗社之灵,削平庶孽。方当登進贤良,与民休息,而乃侈然自足,为无谓之润色,能勿恧乎!其勿行。”(《清史稿·卷006·本纪六·圣祖本纪一》)

[3]“加上尊号,乃相沿陋习,不过将字面上下转换,以欺不学之君耳。本朝家法,惟以爱民为事,不以景星、庆云、芝草、甘露为瑞,亦无封禅改元之举。现今西陲用兵,兵久暴露,民苦转输。朕方修省经营之不暇,何贺之有?”(《清史稿·卷008·本纪八·圣祖本纪三》)

[4]“朕昨还京,见各处为朕保厘乞福者,不计其数,实觉愧汗。万国安,即朕之安,天下福,即朕之福,祝延者当以兹为先。朕老矣,临深履薄之念,与日俱增,敢满假乎?”(《清史稿·卷008·本纪八·圣祖本纪三》)

(c)2024 明慧网版权所有。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