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因果报应思想与古典小说道德教化主题(2)

EMail 转发 打印 安装苹果智能手机明慧APP 安装安卓智能手机明慧APP
【明慧网二零一三年四月十五日】(接前文》

二、洞明世事与人生

古人认为世事无常,人生如梦,提出人生归属问题。意在警醒世人:且莫费尽心机贪求名利等身外之物,唯有积德行善,修道向善才是真正心灵的归宿。如《南柯太守传》讲述一东平人淳于棼梦入大槐安国,招为驸马,任“南柯太守”二十年,甚有政绩,荣耀一时,后有檀萝国军来侵,淳于棼战败,不久公主亦病死,淳于棼遭国王疑忌而遣归。一梦醒来,才发现适才所游之处“槐安国”和“檀萝国”乃一株古槐树下两处蚁穴,于是感人生之虚幻,遂栖心道门。后来成语即有所谓“南柯一梦”,比喻荣华富贵不过是人生梦幻。与此典故类似的还有“黄粱一梦”(《枕中记》):卢生应举不第,但他渴望求得功名,遇一道士点化他,在梦中得到荣华富贵,历经大起大落,等到醒来,发现店主人蒸的黄米饭还没有熟。卢生大彻大悟,世事终将一场空,于是入山修道,遂成仙道。

再如《红楼梦》中“梦”者,一切皆虚幻也;“红楼梦”者,红尘梦幻也。书中中心线索是一块灵石的经历,被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携入红尘,幻为人身,后又引登彼岸。书中的《鸟投林》告诉人们:世间万事有因,欠债必还,曲终人散;书中跛足道人在《好了歌》中罗列了炎凉世态中人情冷暖变化的种种现象;而甄士隐的注解则更进一步洞察了世事皆虚,并且看穿了世人的荒唐之处在于“反认他乡是故乡”。喻示世人来头非比寻常,从天上而来,从远古走来,切勿迷失本来面目,抛弃对红楼的痴迷,梦醒时明心见性,返本归真。

《西游记》是一部觉悟之书,教化人们只有向善才是人生正道,讲的是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拜佛取经传东土的故事,展示的是人生的超越过程与圆满美好的结局。他们虽历经九九八十一难,但却终于取得真经,修成正果,得道成佛,他们对佛法的坚定信仰鼓舞着后人。书中多次强调因果报应的思想,如“一饮一啄,莫非前定”、“人心生一念,天地尽皆知,善恶若无报,乾坤必有私”等都是明显的说教。具体事例如车迟国国王不敬佛遭到报应,孙悟空帮助除去妖精,解救了那些受妖精诬陷迫害的僧人,并劝谏国王“莫信妖邪,从此敬佛也敬道”;凤仙郡郡侯不敬天地使当地连年亢旱,孙悟空劝谏郡侯:“只有改过向善,敬奉神佛,感动上天,才会下雨。”郡侯悔过自新,领着文武官员天天念佛向善,祭拜天地,满城人民无一家一人不礼佛敬天,善声盈耳。上天于是普降甘霖。《西游记》中还宣扬了佛法无边的思想,书中展现了瑰丽无比的神佛世界,无可比拟,令人神往。

《东游记》讲述了八位神仙修炼得道的过程。启悟人们面对世事沧桑,一切如过往云烟,有的只是对人之为人的本体思考,对生命、宇宙奥秘的探求,对无限永恒境界的向往,看破红尘,抛弃名利,返回自己的先天本性,回到自己的本来的地方。

(待续)

(c) 1999-2025 明慧网版权所有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