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因果报应思想与古典小说道德教化主题(1)

EMail 转发 打印
【明慧网二零一三年四月十三日】古语云:“湛湛青天不可欺,未曾举意已先知。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因果报应思想作为中国传统儒道释文化中极为重要的一部份,是宇宙的法则和自然规律,儒家讲“人心不仁,天心不佑”;道家讲“善恶之报,如影随形”;因果报应思想更是佛家的根本思想之一。中国有文学教化的传统,传统文化赋予了古典小说以道德教化为主题,因此古典小说中存在着因果报应主题,各时期各类小说(笔记、传奇、话本、章回小说)中都有表现因果报应思想的作品,有的独立成篇,有的穿插于其它故事之间,内容广泛,几乎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相信因果报应可以提高人的责任意识,使人必须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做任何事都必须考虑到后果,不仅是眼前的现实的后果,还有将来的报应。中国古代历来就要求文艺要起到“劝善惩恶”的作用。小说作为文学中的一种样式,一般是描写人物故事,塑造多种多样的人物形象,同时拥有完整布局、发展及主题的文学作品。古典小说一般是从作品结构上以果报思想作为整体结构的基础,并与三纲五常、忠孝节义等伦理道德说教结合在一起,以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表达出抑恶扬善,为广大读者所喜闻乐见。从上古到先秦两汉的古代神话、寓言、历史故事,到六朝小说、唐宋传奇、明清小说等,其中的经典作品无不体现出“教以化之”的社会功用,歌颂光明正义,鞭挞黑暗腐朽,并提出人生的归宿问题,劝人为善,遵从天理。以下举几个方面的例子。

一、天命观

古人认为“天”不仅主宰着无穷世事和人的命运,而且还能区别善恶而给人以佐助或惩罚。古典小说非常突出的表现了传统文化中的天命观,宣扬天道循环、善恶承负、因果报应的信条。如《封神演义》揭示了正义必胜的道理。其主旨是尊道崇德,激浊扬清,认为有德者是天命之所归,顺天者昌,逆天者亡。商纣无道,祸国殃民,最终败亡。书中的道德高尚之士无不顺天而行:神仙世界中的老子、元始、准提、接引等助周反商,替天行道;周文王、周武王实行仁政;姜子牙辅周灭纣。书中还讲到古代社会是以道德为核心,人们至高的追求就是求道,以达天人合一。“道德”从表层按着天理做好人,积累德行,深入就涉及思想境界的升华,人可以通过修炼而达到更高的标准,以至成仙得道,有圆满而美好的归宿。

《三国演义》全书通篇讲述的就是一个“义”字,宣扬忠孝节义,天命天理,治国平天下,也有谋略、智慧在其中,强调“顺天命”。小说开篇题词即以“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的“天运循环”思想点明意旨,结尾诗词中有:“纷纷世事无穷尽,天数茫茫不可逃”,首尾呼应。书中多次讲到“天意”主宰着人事,“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认为预兆吉凶、星辰明晦、天文乾象变化等都是“天意”的表现,故此书中非常重视各种预言、预兆等的描写,言及吉凶之兆的地方约三十余处。汉代桓灵失政,书中便言有狂风、地震、海水泛溢等“种种不祥”,上天以此示警。诸葛亮等人很重视天文乾象、世事先兆,凡兆几乎都要追问主何吉凶,而每一个兆示,在书中无不应验。书中人物得助或成功之时,多言“天佑”、“天助”、“天授”、“天赐”一类的话语。

(c)2024 明慧网版权所有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