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漫谈:观天之道 执天之行

——感悟传统文化之“天人合一”

EMail 转发 打印
【明慧网二零一三年三月七日】“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有着深远的影响。古人提出“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即人们的行为应该效法天道,使自己全部身心与天道自然相统一,才能在任何时候都立于不败之地。天人合一涵盖天人相应、天人感应、天人合德等诸多方面,本文拟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探讨。

一、天人相应

古人认为天是宇宙万物的主宰,天意是不可抗拒的,天人关系即神人关系。上天造就万物并赋予其美好的德性,为其制定了法则,《诗经》中有:“天生烝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儒、道、释三家对此也均有阐述。从儒家看来,仁义礼智本性乃是天的赋予,人通过修德可成贤成圣;从道家看来,修道之心人人都有,返本归真,回归大道;从佛家看来,佛性人人有,佛法无边,慈悲普度众生。由此可见,要达到人与天通的境界,人必须要升华道德,达到更高的标准以达天人合一。

古人认识到“天人”是个整体,他们之间存在着联系和对应关系。从道家看来,人是宇宙的一部份,人本身也是一个小宇宙,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宋代程颢提出了“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泛爱万物的思想,是人对天地万物的一种责任意识。天、地、人三才之道在本质上是上下贯通的。“和”是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是万物生生不息、繁荣发展的内在依据。《尚书》中就有对尧舜“协和万邦”、“燮和天下”的记述。儒家讲“致中和”,中是“天下之大本”,和为“天下之达道”,只有中和一致,才能实现“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和谐天下。古人还讲顺应天时,即根据自然规律来安排农业生产、生活节律、社会事务,古代有专门记载天时规律的文献,叫作“月令”,如《礼记·月令》的第一部份,详述了正月的日月星辰变化、动植物物候特征,由之引申出人们在这个月应该做什么事、禁忌做什么事等,这叫作奉天时或动善时。

汉字中的“命”字既可表示“命令”,同时也是“生命”的意思。古经中常用“命”字来指代“天命”。这一字之中,一切生命与能力都在上帝的命令之中。上帝创造天地之初所做的就是发出命令。孔子提出“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知天命”是孔子一生的追求,即与天的意志相配合,他说:“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是说德是天之所予我者,我受命于天,任何事情都无可奈何于我。《礼记·中庸》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认为人要发扬“诚”的德性,与天一致,通过“格物致知”、“至诚之道”可以“知万物之化育”,从而与天地参,也就是“以德配天”。《诗经·周颂·敬之》说:“敬之!敬之!天维丕思!命不易哉!无日高高在上,陟降厥士,日监在兹。” 意思是:“恭敬吧!上天如此明察,获得天命不容易啊!不要以为上帝不知我们所为,要知道他的使者不断来往于天庭,时刻的注视着你们呢!”认为人来到这世上,要思考上天所给予的使命是什么呢?要善于自省,使所作所为都合乎天命,正所谓“道也不可须臾离也”。

在古人心目中,天是人敬畏、侍奉的对像。孔子主张敬天法天,称赞尧“唯天为大,唯尧则之”。孟子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认为人的心性是沟通天人关系的桥梁,要求人坚守自己的良知、本心,修身养德才能达到知天、事天。《礼记·中庸》说:“郊社之礼,所以事上帝也。”指祭天地之礼,古时天子把自己在地上治理的成功归功于上天的指导、帮助和保佑,冬至日祭天称“郊”,夏至日祭地称“社”,合为“郊社”。祭天作为朝廷吉礼中第一礼仪,根本的目的就是为了报本,要尊天尊地,也就是尊上帝。荀子讲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春秋时的子产对于礼的认识也反映出天人相通的思想:“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实则之。”

二、天人感应

古人认为天人可以相互感应。天是赋予人以吉凶祸福的存在,也是主宰人、特别是主宰王朝命运的存在。《尚书·洪范》中对天人感应进行了系统性整理,把自然灾异和人事行为是否端正对应联系起来了。《吕氏春秋·明理》则分门别类的把灾异分为风雨、寒暑、阴阳、四时、人、禽兽、草木、五谷、云、日月、星气等许多方面,每个感应之中又区分出许多种复杂情况。孔子作《春秋》言灾异述天道,认为人类的行为会上感于天,天会根据其行为善恶邪正下应于人,天下应人的方式即是用灾异来谴告人,使人反省改过。他曾说:“邦大旱,毋乃失诸刑与德乎?”认为灾异是国君失德而引发的,又劝国君“正刑与德,以事上天。”墨子说:“天之志者,义之经也”,认为天是有意志的,也就是天意,人君须要时时刻刻注意这些变异,检查自己的德行,看一看有哪些地方违背了天意,改过自新,争取挽回天意。

古代从帝王到庶民均有祈天的习惯,古籍中记载了很多真诚而多样的祈祷:敬拜之祷、感恩之祷、祈福之祷等。孔子还说:“获罪于天,无所祷也”,意思是说如果冒犯了上天,怎么祷告都是没有用的了。《诗经·小雅·十月之交》描写出当时发生地震及同一时期发生的日蚀等多种其它反常的自然现象,解释为朝廷“不用其良”(没有任用贤能)、坏人专权等失政行为的结果。《商史》记载了成汤祈雨的故事:成汤因久旱无雨,诚恳的向上天祈祷:“朕躬有罪,无以万方;万方有罪,罪在朕躬”,并以六件事自责说:“是因为我政令不当使百姓失业,或是我的宫室奢侈、生活腐化,或是我管理不善使贿赂风行、小人得势?”话还没有说完,方圆数千里便下起了大雨。成汤这种善于纳谏、勇于自责的精神,儒家将其列为“圣德芳规”,成为古代官场的一种道德精神,亦称之为“官德”。

西汉时董仲舒明确提出“天人之际,合而为一”,认为自然界的灾异和祥瑞是上天表示对人的谴责和嘉奖的兆示,他向汉武帝进言说:“灾者,天之谴也,异者,天之威也。凡灾异之本,尽生于国家之失,国家之失,乃始萌芽,而天之灾异以谴告之,谴告之而不知变,乃见怪异以惊骇之,惊骇之尚不知恐惧,其殃咎乃至。以此见天意之仁,而不欲陷人也。”劝谏君主必须按天意行事,象日月蚀、地震、山崩、水溢之类等灾异的发生不能只看其表象,都有其内在根源。董仲舒继承了孔子、孟子的义利观,提出“正其道不谋其利,修其理不急其功”的主张,强调义重于利,指出王道及三纲五常来源于天,道德规范是“天”为“保民”而赐予人间的,要接受圣人的教化而为善,坚决阻止“奸邪并出”。人的一切言行都在天的关注之下,动机不善就可以惩罚,不必等到酿成事实, 并相信任何异象都有所昭示。

天人感应,因果关系,如影随形。翻开人类历史,天灾几乎从未曾断绝过,史料同时也记载了许多行善者身上发生的瘟疫不侵、水火风雷不殃,善感天地的故事,充份证实了重德向善最能够得到上天的眷顾与保护,纵使是在危难关头,他们也能够化险为夷,因为“自天佑之,吉无不利”。古人认为天象的变化也会带动人类社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历史上许多先知、先觉和高人都能通过观察天象,预知世间大事的发生和朝代的变迁,如三国时诸葛亮的《马前课》、宋代邵雍的《梅花诗》和明代刘伯温的《烧饼歌》等,明智之士当选择以趋吉避凶。

三、天人合德

天人合德是人们追求的崇高理想,指人应该效法天德,与天合德,自觉达到天人合一之境界。传统文化的做人理念主张从完善个人做起,认为人们通过修身可达到直接与大道相感通,与神相感应。儒家讲的是入世,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孔子提出道德修养中的克己自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儒家有三省吾身、克己复礼的修身之道;有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气节;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大学》中讲:“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强调注重调整天人关系、人际关系和各种意识形态的关系,以建立起圆容的、安定的、和谐的社会秩序。佛道讲的是出世,通过修炼可达到佛道神的境界,道家讲的“上善若水,厚德载物”,佛家讲的“佛光普照,礼义圆明”,无不济世利人,教人向善。

天以仁爱生长万物,使万物生生不息,“覆载群生仰至仁,发明万物皆成善”,天意至仁,而人之仁德取法于天。“仁爱”精神是传统道德规范的体现,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仁是与义、德、忠恕、礼、乐等相联系而构成一个整体伦理结构,是指一切德性的总和,所以“仁人”一词与全德之人同义。孔子提出“仁者爱人”和“泛爱众”,孟子说,“仁也者,人也”,人如何成为仁,也就是人如何成为人,孟子还说“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意思是说君子的崇高德行就是偕同别人一道行善。司马迁在《史记》中描述了古圣王帝喾高辛的“仁而威,惠而信,修身而天下服”的盛景;帝尧“其仁如天,其知如神”的佳境;帝禹“其德不违,其仁可亲,其言可信”的政德;周初文王“笃仁,敬老,慈少”的仁政。被司马迁称誉的“盛景”、“佳境”、“政德”,其实都是“仁政”的代称,“仁爱”是他们共同的美德。墨子也说到“圣王法天”,认为因为天地之道的根本精神在于“无私”,所以圣王效法天德,博施济众。

古语云:“天地之大德曰生”,“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人的德性也禀赋天地这种好生之德。宋代张载说:“乾称父,坤称母”、“民吾同胞,物吾与也”,提出以天地为父母,要“体天地而仁民爱物”。周敦颐说:“天地生万物,而又唯圣人能与天地合其德”,他的窗前草不除去,有人问其原因,他说:“欲常见造物生意。”朱熹认为仁体现了宇宙的“生生之理”,说:“仁有生的意思,如四时之有春,彼其长于夏,逐于秋,成于冬,虽各具气候,然春生之气皆通贯于其中。” 程颢说:“天道好生,仁人亦好生。天道无亲,惟仁是与。行与天合,故曰:‘所以事天也’”,他认为万物生意最可观,如鱼跃鸢飞,活泼的表现着宇宙生命的和谐,而当皇帝折断柳枝时,则予劝阻说“方春发生,不可无故摧折”。古代思想家认为,生(创造生命)就是仁,是善,天地圣人都要顺天地顺阳之道而施仁,“明道救时”,“止于至善”,并揭示出“人心不仁,天心不佑”的道理。

所谓“天人一也”,也可以统一于理,统一于道,统一于高尚的道德,强调天与人的关系紧密相连,不可分割。当一个人真正做到透彻的了解人与宇宙大道之间的关系后,就自然明了自身的生命意义和价值,“观天之道,执天之行”意味着人们主动自觉的去完成上天所赋予的使命。传统理念规范明确了人们对于是非、善恶、正邪、美丑的基本判断,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把对真理和道德的追求看得比什么都重要。然而当今中共却反天反地,反宇宙规律,更不尊重生命,割裂人与天地自然的和谐关系,使社会道德沦丧,制造了无数人间悲剧,破坏人们的正信,迫害修炼“真、善、忍”的善良民众,必为天理所不容。如今贵州平塘发现两亿多年前的巨石,在裂开后的断面上竟有“中国共产党亡”六个大字,可见中共邪党恶贯满盈,人神共愤,天要灭之,当今中国大陆各种天灾人祸现象频繁出现,天警世人,把握时机,现在发生在中国的“退党潮”就是天象在人间的一种体现,已有一亿三千多万中国人声明退出中共的党、团、队组织。了解真相,做出顺应天理的选择,让生命回归天道自然,是为自己选择了美好的未来。

(c)2024 明慧网版权所有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