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传文化:感悟汉字中的韵味(下)

EMail 转发 打印 安装苹果智能手机明慧APP 安装安卓智能手机明慧APP
【明慧网二零一二年十月三十一日】(接上文

“勤”

勤从力,堇声,本义作“劳”解(《说文解字》),乃耐辛苦以奋全力任事之意,故从力。又以堇为黏土,其质耐旱耐寒,利于播种百谷,勤取能耐之意,故从堇声。其义有:劳动不怠曰勤,如“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左传》);苦曰勤,如“或问民所勤”(《法言·先知》);助曰勤,如“秦人勤我矣”(《国语·晋》);劳曰勤,如“无勤民于远”(《国语·周》);尽力多做,不断地做,如“文王既勤止”(《诗经》);勤恳,尽心尽力任事,如“勤且艰若此”(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勤,需要出力,只有多出力,能尽力,才构成了勤。因此无论学习、工作、生活,都要勤于付出,才能事有所成,否则可能碌碌无为,一事无成。谚语云:“一勤天下无难事”,勤还需要坚毅的耐性。能够持之以恒,坚定不移,克服困难,才能风雨过后见彩虹,才能不断地上进。

“业精于勤而荒于嬉”,纵观历史,孔子探求学问孜孜不倦,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被后人尊为万世师表;书圣王羲之,勤于学书,在溪中洗笔,溪水尽黑,才使技艺达到了炉火纯青;明朝的李时珍,勤奋三十年,几乎读遍所有医书,摘录笔记书稿几大箱,更是不辞劳苦,跋山涉水于大自然中,实际考察,才编写成医学巨著《本草纲目》。“勤”字所诠释的是“天行健以自强不息”的精神,这种来自内心源源不断的生命力量,无坚不摧,如绳勤于锯则木断,水勤于滴则石穿。《中庸》云:“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只有勤才能有所成就,这也是“天道酬勤”的道理。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人们常感叹时光流逝是如此的迅捷。时过境迁,如果因为自己没有尽到心力,失于耐性,未能勤字当先,以致留下诸多遗憾,这就应了古人的箴言:“不勤于始,将悔于终。”所以邵雍劝勉世人说:“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岁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勤。”老子告诫人们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

“春”

春从草,从日,屯声。《说文解字》中对春字的定义为:“春,推也。”意思是阳气开始生发了,于是推动万物萌发。屯有万物盈而始生之意,万物至春而萌生,故春从屯声。其义有:四时之一,自立春至立夏间之时日为春,如“春省耕而补不足”(《孟子•梁惠王》);春秋,春季与秋季,如“春秋教以礼乐,冬夏教以诗书”(《礼记•学记》);生,春时生,如“江南杨柳春,日暖地无尘”(张籍《江南春诗》);春时的,如“江旷春潮白,山长晓岫青”(王勃《早春野望诗》)。

春下面的这个“日”,代表阳气。那么,这个“日”的位置会使人感到奇怪,太阳都是高高悬挂在草之上的,怎么在这里太阳跑到草的底下去了呢?人们都知道天为阳,地为阴,虽然底下的地为阴,但阴中也是有阳气存在的,当春天阳气起来的时候,地下的阳气就要靠天的阳气把它一点点地往外带动,也就是唤醒的意思。所以太阳跑到底下的意思在于唤醒地下的阳气,草木就开始在春天这个季节里生长发芽。因此“唤醒”是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希望唤醒生命能够逐渐地苏醒过来,慢慢地生发,并一点点地活跃起来。春,是生命的开始。

春天有涵容万物的雅量。春天在历经岁月的苦寒之后,无私地孕育生命,对万物的养育可谓无微不至、极尽呵护,给予无限恩惠。渴了就润泽它雨露,冷了就温暖它灿烂的阳光,饿了就用大地源源不断的养分滋养它、哺育它。春天是每棵草、每粒种子都能萌发舒展的季节。当春天到来的时候,百卉芬芳、大地复苏、生机勃勃,春是万物生命与活力的源泉。

春蕴含着无限生机,春就是繁荣昌盛之意。春字的意义来自古人对天地自然的观察认识,其意义的引发都以“春生万物”为中心而展开,儒家的仁与道家的慈都来自春生之义,所以中国传统文化主脉是秉承春的精神的。古语云:“天地之大德曰生”,中国传统文化讲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即天人合一的文化。这些都与春主生的意义密不可分。春与仁的联系也是如此。春主生,仁也无非生。传统文化都是以生为本旨的,认为生(创造生命)就是仁,是善,天地圣人都要顺天地顺阳之道而施仁,仁者爱人,博爱万物,所到之处无不普施恩惠,“明道救时”,“止于至善”。《诗经•旱麓》中描写万物生机勃勃的样子说:“鸢飞戾天,鱼跃于渊”,使人感到万象更新、生生不息的力量,因此无论文学艺术或其他艺术,都强调表现天地万物的“生机”和“生意”,歌颂天地一体和谐之美和上天好生之德。

“仁”

仁从人 ,从二,仁是二人合而为一,乃亲如一体也。按“二”者有两者相容的仁厚之象,即厚以待人,故能亲,二人能相容相合,故有视人如己之意。又“二”象上为天下为地,盖仁者天地生物之心,仁者亲,人者仁。其义有:至大至善之道德曰仁,如“仁者无敌”(《孟子》);同情爱护曰仁,如“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礼记•中庸》);有德者之称 ,如“予尝求古仁人之心”(范仲淹《岳阳楼记》);完美的道德,如 “亲而不可不广者,仁也”(《庄子•在宥》)。

“仁”在中国古代是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仁是道的一种,其核心指人与人的一种亲善关系。孔子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倡导仁义礼智信。孔子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克己复礼为仁”。孟子发挥了孔子的思想,把仁同义联系起来,其“仁”,指人心,即人皆有之的“恻隐之心”,仁爱之心;其“义”,指正路,“义,人之正路也”。自孔子以来的历代思想家、教育家解释“仁”字,都强调“仁者爱人”、“天下归仁”,如北宋的张载说:“乾称父,坤称母”、“民吾同胞;物吾与也”,提出以天地为父母,要“体天地而仁民爱物”。

从“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出发,中国传统文化讲究仁爱精神,要求人们替他人着想,帮助他人,珍爱生命,与天地万物和谐共处。儒家的内圣外王之道,提出仁者能浑然与天地万物为一体,内具圣人之德,外行王者之道。《易传》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天行健”与“地势坤”均为天地之道,天地之道的根本精神在于“无私”。君子为人之典范,应效法、顺应天地之道,自强不息地尽自己的责任,胸怀像大地一样宽广,德行像大地一样深厚,所以能滋长万物,承载万物,包容万物,使万物都能够欣欣向荣。道家讲的“上善若水,厚德载物”、佛家讲的“佛法无边,普度众生”等也都是仁爱精神的体现。

中国的汉字,古老而精深,历久而弥新,是一座见证中华古文明,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丰碑。汉字乃文之载体,文者,道之显也,文以载道,文以明道;汉字有神圣的历史使命,是中华民族的古圣先贤留与后人参悟大道的指引,唤醒生命本性,了悟人生真谛。

(c) 1999-2025 明慧网版权所有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