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漫谈:岳飞与武汉(上)

EMail 转发 打印
【明慧网二零一一年九月二十九日】“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船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指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此为民族英雄、南宋抗金名将岳飞的《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这首流传千古,脍炙人口的宋词道出了他对汉阳的眷恋之情。南宋及其以后的历代武汉民众对岳飞也素有深深的敬意和怀念。

岳飞庙塑像
岳飞庙塑像

岳飞(西元1103-1141),南宋军事家,民族英雄。字鹏举,相州汤阴(今属河南)人。少时勤奋好学,并练就一身好武艺。19岁时投军。不久因父丧,退伍还乡守孝。西元1126年金兵大举入侵中原,岳飞再次投军,开始了他抗击金军,保家卫国的戎马生涯;他怀抱“精忠报国”的赤胆忠心,以收复中原,雪“靖康耻”为职志;他统率的岳家军训练有素,军纪严明,“饿死不掳掠,冻死不拆屋”,屡挫入侵的金军,深受百姓的爱戴;在其戎马生涯中,岳飞亲自参与指挥了126仗,未尝一败,是名符其实的常胜将军,金兵亦畏惮岳家军,发出了“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感叹。

颐和园长廊彩绘中岳母刺字绘画
颐和园长廊彩绘中岳母刺字绘画

岳飞一生有7年时间(西元1134年-1141年)屯兵武汉,武汉是岳家军驻扎和北伐基地。岳飞从鄂州(今武昌)出发进行了4次北伐,因而与武汉结下了深厚的历史渊源。据考证,当年的帅府就设在武昌老城司门口,校场设在小东门沙湖畔,中军营设在大东门晒湖旁,马队设在马蹄营,水军培训及其基地则设在老城外的岳家嘴。正是在武汉,他达到人生辉煌的顶峰——在这里,他建功立业,凭借襄邓大捷以仅三十二岁之年龄封侯(武昌郡开国侯)。淳熙五年(西元1178年),岳飞被追谥武穆,宁宗朝追封鄂王。岳飞的最高称号为“宋岳鄂王”。870余年来,在武昌、汉阳留下了许多岳飞的遗址和传说。如岳飞亭、岳松、岳梅及岳家嘴、岳飞街等地名,及大量与岳飞相关的民间传说与故事。

据史载:西元1136年3月,岳母姚氏病亡于鄂州军中。岳飞不俟报,解官而去,扶梓至庐山,奏请守孝终制,诏不允。宋廷下诏起复,岳飞“移孝作忠”,于6月进屯襄阳。8月,再次出师北上,遣部将深入伪齐境内,收复虢州卢氏县、商州及西京之长水县。9月,因孤军无援,还军鄂州。此次北伐,岳飞壮志未酬,写下了千古绝唱的名词《满江红》。11月,屯驻江州,伪齐军败走,复还鄂州。武昌当年岳母灵堂所在地被命名为忠孝门。

岳飞为官清廉正直,他常说:“文官不爱钱,武官不怕死,天下就太平了。”

岳飞虽是行伍出身,但喜欢读《左传》与孙吴之书,岳飞在战斗间隙,亦与幕僚缘情吟咏,有诗14首、词3首流传于世,其中《满江红》“怒发冲冠凭栏处”之句,极具爱国情怀和报国之志。

岳飞还酷爱书法,他的小楷学颜真卿,体态精妙;行书则学苏轼,笔法纵逸。传世岳飞所书碑帖有好几种,其中尤以《前后出师表》最著名,笔力遒劲,布局结体均耐人观赏。从而在中华五千年历史文明长河中书写了一段“精忠报国”的悲壮历史。

现今遍布武汉三镇的岳飞主要遗迹有:

岳飞亭
岳飞亭

岳武穆遗像亭:简称岳飞亭,位于黄鹤楼公园岳飞铜像之前。该亭于1937年抗战期间建成,1981年重新修整。亭子坐北朝南,木石结构,六角攒尖,碧瓦盖顶,古朴端庄。亭檐匾额“岳武穆遗像亭”,石柱上刻有对联。

岳武穆遗像石碑(传说是武昌大东门外原鄂忠烈庙遗物)供于亭中,上方竖刻“岳武穆王遗像”和张翼先所撰像赞。亭子周边现建有精忠报国石坊、“还我河山”石刻、岳飞铜雕塑像及大型青沙石浮雕等,共融一体,相映生辉。

岳飞铜像
岳飞铜像

《还我河山》
《还我河山》

岳飞铜像通高8米(其中基座2米),重达16吨,系青铜铸造。岳飞扶鞍勒马,神态英武,正气凛然,目光如炬,似在远眺故国大好河山。一块长达25.6米的青石浮雕,再现了当年岳家军驰骋沙场、大败金兀术的历史场景。浮雕上镌刻有岳飞军《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手迹。整座雕塑造型有力,线条流畅,强烈的震撼力呼之欲出。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武汉抗日群众团体在清理倾圮的岳王庙时,从瓦砾中发现一尊明万历十年(西元1582年)四月镌刻的有岳武穆遗像和云南太和(今大理)人张翼先所撰四言像赞诗的青石碑,于是众人推举辛亥首义同志会的胡贽负责筹措资金,在现址东8米处建岳武穆遗像亭,置碑于亭中。亭以碑得名。

(待续)

(c)2024 明慧网版权所有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