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 转变观念 做好协调

EMail 转发 打印
【明慧网二零一一年一月八日】我九七年开始修炼法轮大法。在中共疯狂迫害法轮功的九九年底,因照顾小孩来异地居住,认识当地很少的同修,证实法的一些项目也在小范围内坚持不懈的做着,也觉的足矣。邻区不断有协调同修来找我切磋:不能只满足在自己埋头干的修炼状态中,你们地区一直没形成整体,需要有人担起协调的责任。我也认识到这个问题,但总感到压力很大,障碍多。这里是沿海开发地区,外来人员流量大,本地原有同修住的分散又不认识,很难联系等等,故而迟迟不愿参与。

一、转变观念

一次我参加了周围各大区协调人的切磋交流,看到他们各区的有力协调、整体在稳步有序的提高,我很受启发。但真正点悟我的、转变我不愿做协调观念的是这件事:那天某区来了三位协调人,其中一人是前几日被撤下来的,和现任协调有些间隔,想让其它区的协调摆平此事。当时看着这位同修发言的语气和状态,一副争强好胜、证实自我的样子,我有些不解:做自己该做的便是,干嘛非得争那个协调?

回来后,也不知为什么,这事一直在困扰着我。师父说过修炼中没有偶然的事,让我碰到肯定是与自己修炼有直接关系的,原来是师父苦心点化:不能用人心看待同修,我和这位同修在这个问题上认识反差很大,她今天的表现是真对我这颗不愿做协调的心来的。此时,我看到同修那颗愿为众生負责、为整体付出的金子般的心,而我却自愧不如。我看到了我能做好协调的希望,我也是大法的一粒子,有师有法有同修,我应该为这一方众生负责,这也是师尊对每个大法弟子的要求。

二、集体学法

为尽快在我区形成整体,请邻区同修来交流前,我骑着自行车四处奔波,把直接和间接认识的同修,不管状态如何、是否精進,一块找来参加。首先我们遵照师父给我们留下的集体学法的修炼形式,学习邻区的经验,先由两三个人到各片组成学法小组的同时,把找不到地方学法的和因各种原因没走出来的逐渐带出来。这样小组很快增加到十几人时再分组,再多再分,小组变大,大组分小。经过协调后把以前去外区学法的同修接纳过来,(路远耽误时间)把远的调到近处,在很短时间内就有十几个学法小组相继成立,经常组织各组负责的同修碰头交流,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在法上提高。

一次我参加了一个小组学法,本来五、六人的小组那天突然来了十几人。切磋时有同修提出人多不安全,应马上分组,引起一番争论。提供场所的同修说,人多我都不伯(一年前被邪恶迫害过),你们怕什么等等。其间暴露出了许多不同的人心。之后有的同修跟我说,谁谁大脑膨胀,不注意安全,太危险。也有的说,谁谁天天怕这怕那,把自己裹的严严的。当时这小组同修确实存在着这两种倾向,反差很大,今天表现的如此尖锐,也是到了需要提高的时候了,如何按照师父对我们修炼人的要求,把对方的不足当一面镜子照出自己的不足来弥补,这才是关键,才是修炼,才是好事,才是整体提高。我脑中突现出“最大的、致命的障碍”几个大字,于是我反复学了《在新加坡讲法》中师父的一段法:

“我们遇到任何事情都能够在我们自己这方面衡量一下,我说这个人真了不起,在圆满的这条路上就没有任何障碍能挡住你。我们往往碰到任何事情的时候都是在向外看,你为什么这样对我?心里头有一种不公的感觉,不去想自己,这就是所有生命的一个最大的、致命的障碍。”

我首先挖出自己隐蔽很深的责怪、埋怨同修的心,争斗心,证实自我的心和说话语气不善的表现,然后和小组同修分别学法交流找自己。有的同修说,真巧,我回家也看了师父的《新加坡法会讲法》,原来看不惯别人的地方,恰恰是自己没做到的。有的说,平时我老觉着自己没有妒嫉心,原来这么厉害,都形成自然了。这样都向内找,矛盾解决了,间隔消除了,小组整体融洽了 。

三、小花竞相开放

学法小组的建立为资料点的遍地开花奠定了基础。通过学法交流促進了证实法的各个项目,一部份率先用语音电话讲真相的同修,带动了周围许多同修纷纷拿起手机这个救人的法器,许多不懂电脑、手机的老年同修在年轻同修的帮助下也投入其中,并且把世人明真相的反馈信息及时在网上交流,以亲身体会鼓励没走出来的同修。

小组数量的增多,资料的需求量就大。许多同修认识到要修去等、靠、要的依赖心。原来家庭就具备条件的马上就开了花,条件差一点的经过同修在经济和技术上的帮助也相继开了花。以前一人负责二十几人的资料供给,现在就有四、五人来分担。几乎每个小组都有资料点(其中一小组四人,年龄最大六十多岁,家中都开了花), 保证了同修(包括讲真相刚认识的同修)都能及时看到师父的新经文、《明慧周刊》。真相资料、《九评》、光碟等都能供应上,有时还做一部份给附近农村的同修。当不断有同修在我耳边高兴的说:“我家也开花啦!”我眼里的泪花转来转去也开了。

真是大法无边,师恩浩荡 。我区能有今天初具规模的整体,离不开师尊的慈悲呵护和邻区同修的无私帮助,我们会在这一刻值千金、值万金的最后时期尽快成熟起来,完成史前大愿,向师尊交上一份合格的答卷。

所悟有限,请指正。

(c)2024 明慧网版权所有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