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码相机摄影实用基础(图)

EMail 转发 打印
【明慧网二零一零年五月二十四日】(根据个人有限经验并参照网络资料整理,不足之处请行家指正)

1. 光圈和景深的概念

我们都知道光圈Aperture相当于人的瞳孔。表达光圈大小我们是用F值。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光圈F值愈小,在同一单位时间内的进光量便愈多,而且上一级的进光量刚好是下一级的一倍,例如光圈从F8调整到F5.6,进光量便多一倍,我们也说光圈开大了一级。以下为常用光圈F数值,每一个F值表达的光圈比前一个小一级:F1, F1.4, F2, F2.8, F4, F5.6, F8, F11, F16,F32

和光圈紧密相联系的概念是景深。当某一物体聚焦清晰时,从该物体前面的前后一段距离内的所有景物也都是相当清晰的。成像相当清晰的这段从前到后的距离就叫做景深。

光圈和景深的关系是,在焦距不变的情况下,光圈越小(即“瞳孔”越小,但光圈F值越大),则景深越大。以下是我从网上找的两张对比图片:

第一张F2.8,光圈大,F值小,景深很小,背后的景象被虚化:

第二张正好相反,用的是小光圈(小瞳孔,大F值),距焦在第一辆车,因为景深比较大,背后的车辆也比较清楚。

反过来说,估计对焦不准时(比如抓拍),用小光圈,F数值调大,这样在大景深的情况,对不准焦距也可以获得相对清晰的照片。不过有得就有失,这种情况下快门速度相对要慢才能保证足够的进光量。(这可以由相机自动调整,见第3节,但你要知道付出的代价是什么)

记住要点:F数值越小,景深越小,背景越虚化!

2. 快门速度的概念
快门速度(shutter speed)一般用几分之一秒衡量。

在光圈不变的前提下,快门速度越快,进光量越小。反之进光量越大。比如,光圈不变,1/125秒的快门比1/250的快门进光量多一倍。

另一方面,很显然,太慢的快门不适合于拍摄运动的目标(比如游行),也不适合于拿不稳相机的情况(比如很紧急,需要的场景转瞬即逝)。快门速度越快,运动中的目标被摄得越清晰。对比两张照片:

当然对于现代装备了防抖功能(佳能系列叫做IMAGE STABILIZATION,简称IS)的数码相机就算在低速快门的时候,手抖动一些也没大问题,除非使用很长的焦距(zoom in)。但是请注意防抖功能只管相机抖动不抖动(它是内置陀螺仪来探测抖动),不管目标运动情况。

有时候为了特殊的动感效果(比如表现腰鼓、舞蹈表演的动感),可以适当放慢快门,以下是一个极端的例子:

记住要点:快门越慢目标越虚化有动感,反之越清晰!

3. 快门和光圈的组合

快门和光圈都决定进光量,所以高速快门、大光圈(F值小)能够达到和慢速快门、小光圈(F值大)获得同样的进光量。

比如如下组合进光量是一样的:
快门1/250秒,光圈F5.6
快门1/125秒,光圈F8 (快门速度慢一倍/一级,光圈缩小一倍,F值大一级)
快门1/60秒,光圈F11 (快门速度慢2倍/2级,光圈缩小2倍,F值大2级)

在很暗的地方拍照,比如剧院中场休息采访不允许使用闪光灯、或者记者主动避免闪光灯以防干扰周围观众,就要使用大光圈(小F值)、慢速快门。比如采用防抖动功能的相机,如果相机带有手动调节档(manual mode),可以用F2.8,快门1/8秒 (如果有把握相机拿得稳,快门速度还可以慢一级用1/4秒)

抓拍的时候为了获得大景深(对焦不准照片也能比较清晰),往往采用了小光圈(F值大),这时候为了保持进光量,牺牲的是快门速度,快门速度变慢了以后,可能运动中的目标会模糊。所以需要权衡。

现代主流的数码相机除了具有自动拍摄模式(auto mode)外,还具有光圈优先模式(AP, 或 Aperture Priority)、快门(SP,或Shutter Priority)优先模式。

光圈优先模式就是由用户决定光圈的大小,然后相机根据环境光线和曝光设 置等情况计算出光进入的多少,这种模式比较适合照静止物体或者需要调整光圈决定景深大小的情况(如虚化背景,或者抓拍时怕对不准焦距)。

而快门优先模式,就是由用户决定快门的速度,然后数码相机根据环境计算出合适的光圈大小来。所以,快门优先模式就比较适合拍摄移动的物体。

记住要点:快门速度慢一倍,F值大一级,可以保持进光量不变!

4. 长焦和广角的效果简说

自动数字相机上一般都有optical zoom,这个是光学变焦,X3就是3倍光学变焦,在相机的英文规格书上或者镜头上会标有"f =",那么f=后面接的数码通常就是它的焦长,即焦距长度。如"f=8-24mm,38-115mm(35mm equivalent)",就是指这台相机的焦距长度为8-24mm, 24/8 或者 115/38 大约是3倍,所以这是X3的光学变焦。

同时对角线的视角换算后相当于传统35mm相机的38-115mm焦长。一般而言,35mm相机的标准镜头焦长约是28-70mm,因此如果焦长高于70mm就代表支持望远效果,若是低于28mm就表示有广角拍摄能力。

但是粗略的说,人们往往把数码相机视野最大的那端叫广角端(一般用W标出),视野最长的那端叫长焦端(望远效果,telephoto,一般用T标出),而不管实际焦长如何。

使用长焦端/望远端,效果好象是拍摄者的距离接近目标(zoom in)。

在光圈、快门都不变时,拍摄同一个场景,使用长焦端会让景深变浅。而使用广角端时,景深就会变长。

以下例子中,左边使用长焦端,右边使用广角端,可以看出景深的差异(比较背景中的树木清晰度)

长焦端(自动相机的telephoto,或者zoom in)还有一个功能,就是可以使得纵向散开的被摄目标纵深方向变得紧凑,可以把纵向比较散的游行队伍拍的紧凑。

反之,使用广角端(zoom out)可以把拉开被摄目标纵深方向的间距,让很短的购票队列显得很长,但代价是会显得散。

比较这两张:


这是广角效果


这是长焦效果(注意两张照片中近处左右两栋building之间的间距感)

记住要点:长焦(zoom in)景深变小,背景模糊
长焦还使目标纵深方向变得紧凑,但把近处目标横向拉开
广角则是拉开纵深方向距离感,而压缩近处目标横向间距。

4. 感光度(ISO)的概念

感光度一般在低光条件下(如,剧院里采访不打闪光灯)采用比较多。从前我们在商店买的速度为100、200、400啶的胶卷,那个几百的数字表示的就是感光度。感光度一般用ISO值表示,这个数值增大,胶卷对光线的敏感程度也增加,像ISO100的胶卷最适合在阳光灿烂的户外进行拍摄,而ISO400的胶卷则可以在室内或清晨、黄昏等光线较弱的环境下拍摄。

数码相机虽然不用胶卷,但沿用了ISO的概念。所以在光线不好的情况下,采用高感光度ISO的设定,可以对曝光适当补偿。但采用高感光度设定,拍摄出来的照片颗粒感比较强,会出现雪花点。这是因为感光元件敏感度增加后相应对各种电子、光学噪声也会敏感。这个没有办法,有得就有失。到底用多大的ISO可以忍受其带来的雪花点,这要根据自己的相机来试验。很多情况下,比较新的相机用400还是可以接受的。高端的相机可以用到1600甚至更高,效果仍然可接受。

记住要点:ISO数字高表示感光灵敏,可以用于光线不好的情况,但是可能会有雪花点。

5. 光源设定/白平衡

不同的光源,其光谱分布是不一样的。简单说白平衡White Balance决定了你拍摄的白纸在相片上看是不是白色。如果偏蓝/绿色或红/黄色就说明白平衡不对。一般选用自动设置白平衡即可。有时候发现不用闪光灯拍出来相片的色调不对,这时候就要改一下白平衡设定,根据实际情况来设定。一般有:钨光白平衡(Tungsten)用于由灯泡照明(白炽灯)的环境中(如家中)荧光白平衡(fluorescent )适合在荧光灯(注意美国的荧光灯即通常说的节能灯,螺旋形状那种)下作白平衡调节,因为荧光的类型有很多种,“荧光”设置是最难决定的,最好的办法就是“试拍”了。

室内白平衡/多云、阴天(Cloudy)适合把昏暗处的光线调置原色状态。

6. 数码相机的常见拍摄模式:

1)人像模式
数码相机会把光圈F值调到最小,做出浅景深的效果(虚化远处背景)。
2)风景模式
数码相机会把光圈F值调到最大以增加景深,另外对焦也变成无限远,使相片获得最清晰的效果。
3)夜景模式
使用慢速快门进行拍摄,但可能使用较小F值的光圈,同时闪光灯也会关闭。
4)夜景人像模式
在夜景中拍摄人物(如逛灯会),数码相机通常 会使用数秒至1/10秒左右的快门拍摄远处的风景,并使用闪光灯照亮前景的人物主体,闪光灯通常会在快闪关闭前被触发。
5)逆光模式
在一些背光的环境下使用,即主体的背后有较强的光 线。相机会采用重点测光以增强曝光的准确性、并增加EV值(曝光补偿)以避免主体过暗,有些相机还会使用闪光灯进行补光。
6)动态模式
用来拍摄高速移动的物体,数码相机会把快门速度调 到较快(如1/500秒),或提高ISO感光值。

(c)2024 明慧网版权所有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