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受到父母的影响,我从小就开始修炼大法了,是大法“小弟子”。那时候,接触到的环境还比较单纯:学校里都是跟我一样大的孩子,没有太多复杂的后天观念;回到家里,一家人都是大法弟子,我们经常一起学法、炼功。那时候,觉的自己过的很充实、很快乐。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升入了初中、高中,课业压力也相对的加重,知识的难度也变高了许多,我觉的学习起来吃力了许多。可是当时我并没有意识到以前学习成绩好是因为学法多,是大法给我开启了智慧,而是固执的认为学习吃力是因为象班主任说的那样“努力的不够”。所以那时候的我把时间大量的用在做题、啃书本上,对妈妈给我提的“多学法”的建议置若罔闻,一路拖拖拉拉的念完了高中。而且在此期间,由于学法少,自己也容易被周围的常人影响,增添了不少不好的观念和执著心:猜忌心、争强好胜的心、攀比心、得失心、自私的心、欢喜心等等,一颗心随着分数和排名忽上忽下、或悲或喜,没有修炼人应随时保持的祥和、平静的心态。最后在高考中,由于师父的慈悲安排,我以多出分数线不高的成绩勉强考入了一所二等大学。
可以说,進入大学就是進入常人社会这个大染缸的开始。但是在妈妈的不断叮嘱之下,我开始重视学法,学法的时间跟以前相比虽有所增加,但是相对于做常人事情的时间还是少之又少。大学里的学生都是成年人了,已经完全形成了各自的人生观、价值观,而且来自天南海北,环境很复杂,就更容易对人造成影响。在大学里,处处都要求表现自己、推销自己、有个性,念一不正,就容易被带起显示心、争斗心。在各种活动中,我开始不自觉的搞一些独出心裁的花样,为了能使自己在人群里脱颖而出;我喜欢画画,在帮助同学画宣传海报的时候,也总会非常小心翼翼的构图、勾描,不是想着要认真帮忙,而是为了显示自己的“能力”。在平日朋友就某事询问我意见的时候,我也很中立的表达我的意见,就怕以后出了什么问题,把自己牵扯进去,怕影响别人对我的印象,变的圆滑了许多。前几天在拜读师尊的新经文《二零一零年纽约法会讲法》时读到这样一句话:“也希望大家在这么多年的修炼中,从正的方面增长智慧,不要在处世上、为人上收获太多。”此时,我突然惊觉,这些年来我在常人社会中恰恰沾染到了这些不好的东西——那个“私”、那个“我”、那个“名”,所求的不恰恰是修炼人应该舍弃的糟粕吗?我却还往身上裹!
大学毕业之后,新的问题又接踵而至。毕业的时候,世界经济都不景气,周围的同学要么以考研的方式逃避就业压力,要么靠着家里的关系找到了工作,我则是自己开始找工作。找工作的过程也是我发现执着、舍弃各种心的过程。在投简历的过程中,我总是喜欢找名声好、规模大的公司或学校投递简历,一方面不想找待遇太差的单位,一方面又不想找太累的职位,离住处远了不行,休息日不固定的不行,跟我所学专业差太远的不行,不在市内的不行……总之种种挑剔,每天投出的简历没有几份,也几乎都石沉大海。好不容易有试用的机会,也都是在一两个月之后就发现自己不如意的地方,找借口离开。我很着急,父母也很着急:我着急的是同学都有工作了,我还没有,还要跟家里要钱生活,给家里添负担不说,万一被同学知道了会被人笑话;父母着急的是我太浮躁,不知道从法理上、从自己本身找原因。后来经父母提醒,我才想到应该静下心来学学法,向内去找。反复往内心找了又找,我才恍然大悟:虽然找工作是一件常人中的事,但是作为一个修炼人,应该时时刻刻都把自己当作大法弟子,一思一念都要用法理来衡量。我之前在找工作时百般挑剔,不是在求安逸吗?累了、远了、没有休假都不行?!投简历时总是投大公司、待遇好的公司,找不到工作怕别人看不起,这不都是在求名吗?在工作中稍有困难就打退堂鼓,这哪里是“吃苦当成乐”呢?后来我想通了,在找工作的时候不应该夹杂着象常人一样的想法、心态,要用正念去做,路,师父都给安排好了,顺其自然,需要我的地方一定是需要大法弟子、需要真相的地方,无论什么环境,只要做好大法弟子应该做好的“三件事”,那就是对的地方。
现在回过头想想,无论是对分数、排名的执著,还是对别人对我印象的执著,抑或是对好工作的执著,其根源都来自于那个“名”,并由此派生出了更多的执著心:为了名,我固执己见,无论对错,都坚持自己的想法,产生了不让人说的心;为了名,我遇到某方面比自己出色的人,就暗自下决心要比他(她)更强,产生了攀比心、妒嫉心;为了名,在心性考验中我为了一点小事斤斤计较,耿耿于怀,没有做到慈悲和忍。以前的我认为自己对名、利、情都看的很淡,特别是名,我觉的我并不想当官,对常人中的“出人头地”没有一点兴趣,可是直到现在我才发现,“名”并不象我想象中的那么简单,它的表现形式很多,也潜伏的很深,如果不是一次一次的学法,一次一次的向内去找,一次一次的总结,还真不容易发现。所以,真的要多学法,认真学法,才能找到自己身上的漏,才能真正以大法弟子的身份救度世人、助师正法,走正我们回家的路。
由于层次所限,若有不当之处,请同修慈悲指正。
English Version: https://en.minghui.org/html/articles/2010/10/19/120891.html